镜面爱情


高烧持续中。想了很久,豁然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形容我认为的、东恩和河道英的关系 - 镜面爱情。
嗯,这事有点玄学的味道 ......
他们有很多相同的东西,这种相同对彼此都有极大吸引力;他们还有对方不具备但可能又是对方期待遇到或拥有的东西。这些相同与不同令他们不自觉地把已经移开的目光拉回到对方身上,继而开始凝视彼此,探究对方;最后慢慢彼此走近,在一个合适的距离停下,伸手去试图触碰对方。当然,他们最终触碰到的不是对方掌心的温热,而是一面冰冰的镜子,也许对方掌心的些微热度可能透过镜面传递过来,但如果时间够久,体温已经来不及传递出去,反而会被镜面的冰凉透进身体。这个过程终将令他们更意识到,永远无法真的触碰到对方,彼此就像对方的镜像,即使距离无限接近,始终隔着一面玻璃。毕竟都是成年人,无法彻底把理性丢掉,能如此感性地完成上面一系列动作已经是对自身理性的最大反抗。这面镜子既是被人总拿出来挞伐的阶级或阶层,以及被这点“塑”出来的各种观念、认知、习惯......,也是各自的经历、见识......
人力很多时候对此无能为力。
不过,我想说那个叫爱情的东西,真的在他俩之间流动过,且只在他俩中流动过。汝正和东恩之间那个,在我看只能叫亲情。或者,非说他俩之间那也叫爱情,我觉得那是一种现实的爱,人间烟火的爱,亲人的爱;而东恩和河道英之间是情动的爱,是理想的爱。后者时间虽短,却如烟火绽放的灿烂瞬间。当然,闪亮过后必然是黑沉沉的夜幕和只留在观者脑海中的美好,但你再也无法“朝朝暮暮”。
对了,很替河道英心疼。干嘛因为有资本在身后,就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一直觉得哪里不对,直到突然看到《罗马假日》的结尾:公主和平民记者也是注定不能在一起的,但为了能最后见他一次,再握一次手,她安排和媒体的见面会,在众目之下完成自己和对方最美的开始和最美的结束。这任性,如此令人心动和心碎。为什么同样是有钱和无钱之间的爱情,《罗马假日》成了被人乐于传颂的爱情佳话,而河道英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居高临下.......
至于结尾,道英去尝了东恩曾经吃的碳水。当初“不吃碳水”只是闲谈的脱口而出,于他,并没什么特别的含义,肯定也因为放松没在说话前过过脑子,表达的无非是“让你了解我的”健康观念与生活习惯。我见过经济条件非常一般的家庭,哪里都乱乱的,就是重视屋子地面的干净。不说装地板了,人家连地板革都不铺,但进屋就得脱鞋,不光自家人脱,也要求客人遵守。稍微有点脏,就马上用墩布擦。那水泥地面光亮的,真是和铺了大理石的地面没什么差别,也是能反光的,没见过的人是难以想象这种情况的。你能说那是阶层使然吗,无非是生活习惯和关注点不同而已。非要说人家带着阶层的傲慢,我看是抱怨的人因自卑而过于敏感了。
他之所以最后会去尝一尝,是因为喜欢的东恩说的一切都已在脑中回味了很多次,在回味的过程中,他一定会产生想体验她的生活的想法。终于一个机缘让他可以兴之所至地真正尝一尝,无非是向往的达成,也无非是在想到的那一刻想到了对方。这是思念的表现,是“我想起了你、我在想念你”的具象。人都没了,难道还不能尝尝她吃过的东西安慰自己一下吗。不能因为他有钱,就
.......
有钱的人里有很多陋习,但不代表没钱的人里全是好人。钱不应该成为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尺。突然想到,为什么《地藏经》里有很多地狱的惩罚,似乎无人能逃过;再想到人们老叹息为什么好人不长寿。但看着好的人真的从来没做过坏事,没有过恶的念头吗?不会的,只要是人,脑子里就会充斥着善的和恶的各种念头。佛经无非是设定了一个善的最高标准,这个标准下,即使大部分是好的善人,也会因为稍稍的恶行而受到惩罚。作为经历人世的我们,既不要被这种极端善的标准束缚,也要努力增加善减少恶。当然,更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接受惩罚,放下既往的过错不断改进。不是要做完人,而是要尽量向善。哎呦,话扯远了。
好吧,最后想到一句:下辈子,你不要再是你,我也不要再是我。或者,命运,请不要再“安排”我们相遇。
前一篇:天分
后一篇:塔罗里认识的那些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