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takeaway的《中国乒乓》


这部剧看完很久了,失望得总想写点什么,但又不想把失望的文字真的记下来。
其实体育电影的大致走向观众在看之前都是心知肚明的,不太存在象对其他题材电影那样期待结局的快感。它能被一代代人拍,一代代人看,必是故事里有包裹在竞技体育外壳内的强大内核
-
比如,智力的角逐、人性的光芒、团队的凝聚等等,这些才是令人惊喜、值得玩味、留有余韵、令人不住想回头再看的原因。丧失了它们,只为了回顾历史,或是简单地大打历史情怀牌,都不会被当成一部真正的电影看,顶多是部纪录片,还是部严重失真的纪录片,因为人都不是本人。
之所以会想看这部剧,是因为珠玉在前的《夺标》。它与我而言,是一部非常丰富的电影,远超我买票时的期待。我没想到,它居然给人一种揭密的感觉,揭出了外人看不到的情绪起伏和人际关系化学效应。大众一般以为运动就是四肢发达的事,没料到其中还有智力的较量,有管理方式的碾压,有真正团队的形成,有实在团魂的真实建立.......
实情是,我真没法只把它当成一部简单的体育电影来看。与我,它更像一个管理案例,这就是我说的takeaway,全是我令我意外的东西。看到故事里郎平对美国队和中国队的不同管理方式,真是由衷感叹,好一个因材施教,大胆果敢的管理者。可以说,第一次美国队的胜利是先进管理手段和方式的胜利。而作为一个爱国的教练,她不可能不在验证自己的能力后,更希望能用自己所有实际帮助到母国的球队。说浅点,肥水不能只肥外人田呀。
所以看《中国乒乓》前,特别是看到推荐说这是邓超作为导演最好的一部作品,我真得期待有不同的,但也是精彩的takeaway。但是,好遗憾,我没有找到;期间,也退而求其次过,想着重温一下我最爱的小孔和国梁的如玉少年时代。结果,因为他俩没有参加团体总决赛,而团体杯是故事的重点,他俩也被重点表现。我真得脑海中还记得他们当年技惊四座的样子,一个文静内敛,一个毛头小子,总歪着个大脑袋,但小哥俩老凑在一起,像一双可爱的小兄弟,太令人难忘了。遗憾,啥也没捞到。
最后,再替把自己搞得不像好人的小魏心里不值一下。他这次外形牺牲这么大,居然也没挽救整体不好的口碑,让观者看着觉得不值。
对了,这部剧的另一个明显失败之处就是,选了一堆观众明知不是专业运动员的专业演员来演。《夺标》无论如何,就是不叫同样的名字,至少观众一看她们就马上心里认可这是一批运动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