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的《清平乐》
想重看很久了,但一直提不起劲头。不过,心里的拉锯一点没少:想看,因为漂亮;不想看,因为节奏太慢。前些日子终于下了决心,想着当个下饭剧也好。没想到,居然找到一味佐餐佳品。
 
好看,是真好看。色彩、布景、道具、服装、画面构图,每个画面都可单独成片,拿来当壁纸;更有多个室内大全景的场面,给人一种不像看电视剧而像看话剧的感觉,纯然的沉浸式观剧。
 
慢,也是真慢。不过现在看这慢,更像令人舒服的留白。若在播剧的当下,每天一两集,想知道进展的迫切心情让人没了耐心,陡增不满,“恨”它不如其它剧节奏快,台词快。现在可能是心情放松,没有对结果的追求,一切只由自己心里的节奏,想停停,想看看,反而看出了点舒适宜人。
 
导演是真敢留白,就是,真敢设置没声音、没台词、没背景音乐那种纯白场面。喜欢。因为这不疾不徐让人心生好感,充分体会了一把什么是高语境,并为观者创造了可以在缥缈的台词和冉冉的青烟中细细体会人物和故事的机会,如同看着自己点的一只香。
 
对,还有一慢,是自己的慢:台词里古文成分较多,不是故意用戏剧化语言构造“古代”的感觉,而是真的用类似古文的文法写台词。太久没有读古文且古文功底本身不佳的我,确实需要时间消化它们。之乎者也在这里全是小儿科,其它如伊霍之举这种,不在少数,需要拾起以前读英文阅读时需要用的、“猜测”的本领。不过,这种破解谜题的时刻也给我观剧带来了乐趣。
 
啊,对了,导演有个问题,可能是这部片子不太招人喜欢的地方:演员的表演整体上“资质平平”,衬不上制景的水准,可以说它是部形式大于表演的剧。可惜了。若人物的塑造有《知否》那般细腻和高水准,它会更好看,风评也会更好。
 
啊,又是了。一个本来让人容易联想到传统宫斗、朝堂的戏,导演处理得非常克制。这点不易。看戏剧冲突大的爽剧固然好,吸引眼球,但能做到排除意识形态,以一种非常抽离、悲悯、克制的平等心看待各色人物的举动实属不易,也算某种程度的创举。剧里哪个小片段拿出来放在别的片子里,都会是腥风血雨、人心狰狞、你死我亡、君君臣臣的激烈戏码,就如同《大明王朝》那种。可这部戏里导演没有,编剧没有。从这点讲,它太平和了,太成长向了,剧中人物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都太善于自省、也太勇于自我批评了....... 难得。从某个角度看,会有人说它太不接地气。只怕现在接地气得太多、太心安理得了,该有人拿点“飘”的东西出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