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个样给我呗

(2022-12-15 16:58:45)
打个样给我呗

碰到赵普的视频是意外,认真看完的,只有刚才这个。因为他明显被气得够呛,完全没法保持风度和展现所谓的中立(就是那种大媒体一边面部平静,一边说着最恨的话的样子)。好奇心让我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视频里他核心讲的一所大学研究生代管宿舍的人因一个学生睡过了头错过核酸,就断了全楼人的一顿餐。事情确实处理得非常不对,赵普引用某老师(估计很有名)的意见 - 批评一下就好了。话说得有点轻描淡写。若纯粹从当时听到的感受来讲,我会认为这事没什么了不起。而且,即使真的“色厉内荏”地批评一下这个学生,在上述指导思想下,要么没啥结果,孩子很配合嘛,说啥听啥;要么孩子已感觉到你的不“认真”,反而占了上风大诉自己的委屈,甚或不依不饶,讨要说法都有可能。可见的结果和期待的效果会有不小差异。


再看赵老师的推导,我感觉他有点被气愤冲昏了头脑:最主要不能因为处置方式的不对就推导出对孩子们的约束管教也不对,更逗的是,他又向前推了一步,应该也是让他很气愤的一个结果,就是孩子们都会就此变成乖顺小白鼠。他的气愤令我觉得这已不是一个推论而是现状了....... 如果他能平静下来,会发现自己推论的问题。

 

如果认可他们还是孩子,那就意味着应该有人充当监护人角色,给予必要的监督、指导。别说孩子了,企业里还有mentor,高管们也有自己的COACH。虽然都是有经验的人,但不代表就没有需要提升和改进的空间,不需要别人帮忙。而且,术业有专攻,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认为能干的自己更专业,更能帮到我们自己。一种没人比我更能干的想法,不是挺可怕的吗?无异于封死了成长空间,那活的时间再长都只是原样复制(低端重复建设)呀,能有啥长进。

 

不管是简单批评两句就好,还是大骂孩子们怎么这么世故也好,最多也只是监督,算不上指导。难不成你指望一个没见过、没经历过的孩子能做出啥妥帖行为?那你岂不是认为他们都是天才,生下来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很明显,这不是事实。为啥很多孩子都不和父母聊天,大差不差,父母们更多扮演了监督的角色,但指导的职能却比较少担起(真正的指导)。为啥?我揣测,大差不差,其实家长也不知道咋指导(当然,这事本身就是个不简单的事,要求大家都会实在苛刻),而且他们还很早就开始复制自己的家长说过自己的话:“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这你让孩子能有啥信心和你去聊,并认真考虑你的意见呢。

 

如果除了父母,还有其它更有经验的人,可以分享自己在类似情况中的处理方法,孩子们会不会多些参考、比较、选择?会不会激发他们想出更好、更恰当的处置方式?其实,世故的方式也是一种方式,不应该被完全排斥,但它应该只是我们工具包里的选项之一而不是唯一选项。无论什么年龄和经历,我们都需要有人能给我们一些带着善意和鼓励的分享,温暖而厚实的相信,扎实而有效的干货宝典,让我们学着分辨哪种情况中哪种工具最为适合最为有效。该有人或人群去做这种承前启后的事,而不是,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从某个角度讲也是一种我们讨厌的官威呀,因为这里的官就是广义上在某一领域的powerful person,你当自己没有狭义的官阶就不是官吗,非也。要我,再乖顺也会在心里嘀咕,请告诉我哪个行,更别提要整顿职场的00后,一定会说出来。你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如果你问孩子们为什么世故,你咋不问问孩子们看的是什么,经历的是什么。而且,他们不是没有样本参照,给他们样本的,恰恰是一代代年龄比他们长的人,包括他们的家长、邻居、亲戚,也包括他们不认识的人,比如路人,比如赵老师这样的人。如果是这样,那我们该考虑的是不是自己尝试给一下“不错”的新样本去“占领”他们的大脑,而不是让他们一遇到事就习惯性地蹦出那些我们认为“世故”的做法。

 

这让我想到了我老妈。她是个好老师,但她的好全给了自己的学生。小的时候她一直告诉我要做智能型学生,不要做知识型的。说实话,我根本不知道这俩有啥区别,但我能感到明显前者比后者“好”。我一直很自卑自己没能达成在她心里那个好学生的标准。直到上大学后一个意外的契机被我妈发现我居然学会了,她很有些骄傲自己的孩子终于达成她定下的标准。很多年后我们一起讨论这个事,老妈说,她把耐心都给了她的学生,而且她当时真得认为作为她的孩子,我“应该”从一开始就懂,她当时也心里很受挫我怎么做不到。其实,所谓的高标准入门是有一些简单、可操作的路径可循可模仿的,入门后再反复练习、琢磨就能得到精进,慢慢进阶出真正的能力。所以,告诉们孩子们不要世故就跟我妈给我一个我不太明白的标签是一样的。光有高标准不够,还需要一些抓手或是ladder给他们,帮他们落脚,一步步走上去。

 

最近的《县委大院》开篇,张新成那个角色有一段帮同事加班收集数据的情节。看时我心头一叹:小伙儿,还有更有效的方式,干嘛加班?只为感动自己吗?看得出,小哥第一次找到发挥的空间,非常兴奋,这里演得还是挺不错的。方法1)可以两人一起做,一个翻文件找数据(因为一直翻,找位置找的快),然后读出来,另一个录入;方法2)即使一个人,可以在草稿上画个简表,先把数据找出来,手抄下来,然后统一录入。这两种方法都经过不同人的实际检验,证明是有效的。当然,像我某任老板那种大神,别人一个月完成的一件关于数据统计的事他几天搞定,那种级别的,肯定还有招儿。当然,还可以等这次作业交完后一直保持保留数据的习惯,总有临时性要求下达,到时候就不用再加班了,可直接从自己的数据库里调数字。这里有个关键,要知道什么是需要保留的数据,这就是学习的机会。读公司里过往的报表、处理事件的memo、P&P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不求全,因为随着对行业的了解,我们会更清楚哪些才是永久性重要数据,哪些是阶段性重要的,哪些是临时重要的,要保持open的状态进行调整。再进一步,不光是形成保留数据的习惯,还保留看数据趋势的习惯,顺道和领导研讨,绝对是向领导请教和学习的好机会和话题。再进一步,向领导建议建立定期收集数据的模本(比较适合下属好多企业或分支的机构),当然是自己先当练习做一个(有专业的领导肯定会改,改就是学习和加深对专业的理解)交老板审阅,然后定稿分享下去,让大家都受益。前提,你老板最好是个干事的人;如果不是,就留给下一位领导。不信,你这么背,一辈子全赶上差劲的领导。若真如此,你就自己当自己的老板好了。

 

又顺道想起胡歌演的梅县长在一次预算会上的表现,真是个负责的家伙:他听说要加探头的预算对方可以自行解决一半,不是就此打住而是跟了一句,问对方打算怎么自行解决。这就对了,领导不是光把任务下达了,指标“强压”了,还要知道对方完成的方式框架(不一定是细节,除非特别重要的事,细节也要知道),以判断对方会不会错了方向或是用了“昏招”,会不会有潜在隐患,若有隐患是现在制止还是敲打即可。真是个负责的上级,一是对工作结果的负责,二是对员工负责,而不是等员工出错再狂骂对方。若真如此,岂不又成了赵老师视频里有官威的人才能干出的事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intern
后一篇:Closing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