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光潜听雨

(2022-03-17 10:21:17)
朱光潜听雨

吴晓波老师有时候真让人不想继续听下去。但像今天这样突然讲个和经济没关系的主题,却让人喜欢得不得了。上一次,也是他,介绍了个治学的大家,让我受了触动。本来,我想今年到期就不续了。但听了这个故事,居然有种一个故事值了一整年票价的感觉。在一派噪杂的环境下,最安慰人心的还是这种有人的温度和感觉的故事。一如当年那封鼓励的信,让我至今想起它都记得那被care的温暖和安全。是的,一种躺在棉花垛里、让人贪恋、不想起身的舒适。

这次,他以一位老先生晚年收集树叶用于听雨的故事来讲美这件事。正如篇尾他自己说的,这既是一个说给大家的故事,也是说给他自己的。今天的他,语速偏慢,语气里有区别以往的情感,好像就站在你身边絮絮地说着,听众似乎能感受到他辐射出的热量。那一刻,似乎周遭都不在,只有你和说话的这个人。他不再是那个看什么都习以为常、身处远体空间、超脱的研究人员;而是一个就近在身旁、伸手可触、有温度的人。原来一个好故事让人回归到人。

朱光潜,当然是个大家,但于我,原本不过是个名字,实在是没有了解过人家。但晓波老师今天介绍的点很引起我的情绪共鸣:
一是:悲剧是用怜悯缓和恐惧的美
二是:人生的艺术化在“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凡该自己做的事,不推诿给他人;此时,凡当下能做,不拖延;此地,凡因着现时的地位环境可以做的,不留到“等我更......样时”再做。

听到此,你能不定定望着说话的人、内心消化这珠玑般的每个字吗?你难道不会产生“有理呀”的感觉吗?你一定也会有跃跃欲试、马上去实践它们的冲动吧。我就是这样的。所以,怎么能不是一个故事值回整个季票价吗。

看到一个视频提到反复记忆的规律和必要。这两个片段出现在同一天,难道不是天作之合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Fear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