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雄,就在至情至性至真处——有关钟汉良之乔帮主(六)

(2015-03-09 22:06:28)
标签:

娱乐

新天龙八部

乔峰

钟汉良

金庸

分类: 影视评论

英雄,就在至情至性至真处——有关钟汉良之乔帮主(六)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其实只说了戏剧或影视审美环节后一半的过程和结果。事实上,在此之前,我们就先有了一百个演员的一百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演员都有自己表演的特点,每个演员也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经验阅历、个性思想,他们对角色的理解不会完全一样,他们想要表达的重点也不会完全一样,只不过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这就是艺术形象创造过程中差异性和一致性的统一,它同样适用于2013版钟汉良对乔峰的定位策划和诠释上。

 

而《天龙八部》也是金庸武侠小说中被改编的最多的作品之一,在钟汉良之前我们已经有了四任乔帮主,但由于前两版时日久远而无法找到任何影像资料,因此,我们能回顾和回望的也只能是97版黄日华的乔峰以及03版胡军的乔峰。也许是我个人审美眼光的问题,黄日华的靖哥哥虽深得我心,但他的乔峰,给我的整体感觉却总觉缺了点什么。比如,妆容看似豪放,但表演却欠点霸气;比如,当全世界都背叛乔峰时,乔峰可以悲而愤,但却绝不可以悲而惨,这里面极微妙的差别,效果可能差之千里。这并不是你黏上些络腮胡子,扮着乔峰的扮相、穿着乔峰的衣服、演着乔峰的故事,演绎出来的就一定是观众认可的乔峰了。当然我也只是一千个观众中的一千分之一,并不妨碍另外一千分之九百九十九对这一版乔峰的接受、认可和喜爱。

 

03版胡军的乔峰,直到今天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是个很难被超越的经典,尤其是依据修订版(三联版)来演绎《天龙八部》的。这还真不是我刻意铺垫、衬托的写作技巧,因为在我看来,胡军是真正理解金老爷子修订版里的乔峰的,他对角色的定位和演绎也是非常精准的。从气质上看,胡军本身就是比较”man”的,举手投足间要让粗犷、豪放、勇毅之气侧漏,对他并不是太大的难事。而胡军也从来不缺乏情绪的饱满和表演的力度,气场外,他更兼具细节处妙到毫巅的细腻。胡军出演03版的乔峰,对他而言真正的难度是控制。因为03版的乔峰真是最最贴近小说原著(修订版)的乔峰,而修订版原著中的乔峰就是那个“天生的英雄”,讲究的就是与生俱来的豪放和勇毅的气质;讲究的就是要在泰山崩于前也只是瞬间茫然,但却仍然要屹立得纹丝不动的;讲究的就是要在“女色上不十分紧要”的迟钝和轻易不动情,而胡军做得相当好、相当出色。比如,雁门关外乍见等了五天五夜的阿朱,在阿朱忘情地投入乔峰怀抱时,胡军以微微一愣,然后缓缓地圈过手臂,抱住怀中的阿朱,不着声色地传递信息给观众,原来天地变色的聚贤庄一战,乔峰真的不是出于”喜欢“和”爱“的“情”字,而是出于江湖之道的“义”字。而峰朱爱情线也正是在胡军精准的控制下得以严格按原小说的轨迹和节奏行进。杏子林、聚贤庄、少林寺……情绪大起大落处,表演反以收敛为主基调配以恰到好处的放——一霎那间的“泄露”,于是,举重若轻中,胡军将一个深合中国传统审美法则的概念化的英雄,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仅这份拿捏和着力的分寸,就使胡军足以跻身同龄的这辈男演员中佼佼者之列。

 

直到钟汉良的乔帮主横空出世,我才不得不相信艺术创造力的无止境,不得不相信任何所谓的经典都存在着被重新诠释出新意来的可能性。如果说胡军的乔峰,就是为了再现那个被我们仰视的、仿佛从恒远处走来的、充满“古意”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概念化的英雄,那从金老爷子在新修版的改动起,到13版的编导和钟汉良的努力,则都是为了要竭尽全力赋予乔峰更多人性化的光芒,都是要让乔峰这个英雄,走下神坛来,有血有肉又霞光万丈地走到我们中间来。他们就是要让他穿越荧屏和我们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在他的传奇中,你可以如此清晰地触摸到他的思想脉络、感同身受地体会着他的情绪跌宕,因为其情也真、其性也真也!于是,在你的心里,你相信他曾经如此真实地在我们生活的现场活过,而这一次,你仿佛又和他一起重新活了一遍。因此,不掩饰、不淡化英雄的至情至性,反而更深入地从人性的角度去挖掘英雄在人性之善和恶之间挣扎的痛苦,反映英雄之“情”从单一的专注深厚,在万劫历经之后,如何升华到博大和深刻的过程,才是2013年版钟汉良的乔峰,留给《天龙八部》这部作品和乔峰这个角色,最大的贡献和价值。因此,13版的乔峰,其定位是新颖独到的,表演更是裹挟着雷霆万钧的力量,横扫过万千观众的心头。我相信,只要你认真看了,并也走进了13版《天龙八部》的世界,你其实很难逃脱被钟汉良的乔峰吸引、感动的结局,因为,他也许外形气质上不是最像的,但他却一定是离你最近的一个、让你感觉最真实的一个、更是最具感染力的那一个。当他将他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动、自己最最真实的情绪在乔峰身上完全融合,又极有控制、极为精准地一层层细腻生动地表达出来时,我们是应该庆幸和感动的,为了这个独一无二的乔峰所带来的光芒,为了他在你心头所搅起的澎湃浪潮也在英雄的精神和灵魂抵达自由得那刻带给你心灵的震撼和洗礼。

 

任何一个所谓的好角色,是必定会为演员提供“变化”的空间的,而任何一个所谓好的表演,则是必然会将这变化的线索、变化的空间用至极致,甚至用表演特有的方法拓展丰富出原剧本的意犹未尽。当然,这样的丰富和拓展又以紧扣人物整体的定位和基调为前提,不然哈姆雷特还是有可能变成李尔王的。看着钟汉良一路走来,从最初的青涩到今日表演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甚至隐隐间逼近一种境界。那是对角色精细梳理、精确理解、精准把握的能力;是融得进去,无论任何类型的角色、无论在角色的任何阶段,都能在思想、情感、状态的准备上做到“我”即这一刻之“你”;更是出得出来,在激情四射、情感奔涌的表达时仍然有一份余力是用来审视和控制自己表演的,这一刻的“我”即“你”,但“我”又非完全的“你”,正是这潜意识中依然保留的清醒的“我非你”,才确保荧屏上的“我即你”趋向更完美。而这样的境界也是我一直以来以为最上乘的表演所能达到的境界。而钟汉良在《天龙八部》及最近几部作品中的表现,确实也逼近了这样的境界。乔峰,在钟汉良的倾情演绎下,有勇有谋、刚强坚毅,侠肝义胆、铁骨柔情构成了人物最基本的底色,同时又随着人物在故事中所经历和遭受的不同,不同的阶段底色又被细细地涂抹上了不同的颜色,直至一曲悲歌即将终了,回顾来路,你惊异地发现此乔峰早已不是那乔峰!而人物的变化和成长,乔峰对爱、对情、对义、对品性和思想的升华,则一早在演员每一步扎实细腻的演绎中被夯实。

 

酒楼初遇段誉,他是意气奋发的乔峰。虽说也是苦出身,但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委屈他的父母双亲,让他相信他拥有着世界上最完整、最美好、最幸福的亲情。而无论是少林玄苦大师启蒙所打下的根基,还是天下第一大帮帮主的倾囊传授,在在都彰显着他该是万千学武之人艳羡的天之骄子。他是有足够的资本引以为傲的,虽然说在师尊们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之下,忠孝节悌、礼义廉耻也成为他生命中最为自觉地要去遵守和捍卫的立身行事之本。在丐帮从来没有一任帮主如他这般,三大难题,七件功劳,这考验来得这么艰难,但也许在他的心里,他又从未将这些当做是晋升帮主的铺垫和资本,他行事,只问对不对、该不该,有益于丐帮、有益于中原武林、有益于大宋江山和黎民百姓,即便是肝脑涂地,那也是必得要去做的。心如日月般坦荡的他,也许直到杏子林那场突变来临之前,生命里都未曾有过什么阴影。继任帮主是荣耀,但也是责任,尤其对依然年轻、缺乏经验的他而言,甚至是无法言喻的一份压力。但他却是这样一类人,名誉权力地位责任,荣耀下不忘乎所以,压力下不妄自菲薄。他师出名门的身份、他为丐帮立下的赫赫功绩、他以而立之年就荣膺丐帮帮主的地位,除了让他意气奋发和自信之外,同时也让他变得愈发的稳重、理性和坚毅。当然,他也依然免不了年轻人飞扬跳脱的豪情。酒楼初见段誉,段公子一句“那位兄台的帐我结了”,无疑也激起了他的好奇和他骨子里的豪气及傲气。从拼酒到拼脚力,他不是段誉,不是不通武林生存规则的吴下阿蒙,多少次江湖风雨、刀口舔血积累下的丰富经验,对这个“空降”又一心要结交的段公子一定有探究有疑问,胸中怕也早就转了不下千百遍“江南武林,何时出了这样一个人物?”但他更是胸怀坦荡磊落的,是对自己的实力有足够自信的,是内心深处喜欢结交意气相投的朋友的。因此,初见,探究的心思被钟汉良深深地收敛进眼底,他只是将一抹堪称是灿烂的微笑,由嘴角间缓缓地绽放开来。我不知道,面对着这样一个乔峰的段誉,当时当地是不是心中会油然升腾起一份心仪来,但我却知道,就在那缕微笑生动地绽放开来时,竟有一种阳光般的温暖扑面而来。一个青年帮主的意气奋发和磊落胸襟,就这般“温柔”但却不容分说、不可抗拒地闯进了我的心底。尤其当乔、段两人比拼脚力的最后,眼见段誉不知道如何控制力量而险些落水,一面是果断地出手相助,一面是瞬间蹙起的眉头和眼神中一闪而过的讶异,看似并不经意,却巧妙地将之前的留白,包括乔峰对段誉身份的种种猜测探究,在一个镜头、一个表情里悉数补偿。也就是在这一场戏之后,我真正认可了这一版的乔峰,因为我认为根据13版对乔峰的定位,此时此刻的乔峰“本该如此”。

 

杏子林直到聚贤庄,身世被曝出疑问后,他是从不信、不忿的委屈中激发出豪气的乔峰。正如他自己所说,也许他可以忍受各种各样的伤痛,接受各种各样的挑战,但他却受不了委屈。其实,这大概也是所有“英雄”的通病吧?大凡英雄,骨子里都有一种铁骨傲气,总以为自己仰不愧天,俯不愧地,怎么肯受那些宵小鼠辈们指责冤屈?所以才有“英雄气短”这个词。当徐长老、谭公谭婆、智光大师等掀开尘封了近三十年的雁门关事件的面纱,他是辽人的身世初现端倪,宛如头顶上突然炸响了个晴空霹雳,他不能相信,也不愿相信。钟汉良恰如其分地将震惊、茫然、克制、理性地质疑追问、接近事实真相时突然涌起的惊惧、下意识中反抗性的否认、激怒、失控,又在最后关头回复理智等等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一层层地翻上来。在他亲眼目睹“带头大哥”、尤其是汪帮主的书信,这他心中视如慈父的恩师、他愿意用自己生命去维护的恩师,却在传位之日遗令帮众,一旦乔峰有亲辽叛汉行为,“即行合力击杀,下毒行刺,均无不可”时,那样一种惊,那样一种痛,掠过眼底眉梢,他不得不去信啊。但乔峰终究是乔峰,在钟汉良的理解和演绎下,即便遭遇生平最大的重创,即便有痛、有不被真正信任的委屈,却依然有能力收拾起自己的情绪。看着他爽利地交还打狗棒,也把所谓的“权”轻易地奉还,丐帮,他留恋的与其说是帮主这个身份地位,更不如说是无法割舍的曾经的青春、曾经的热血、曾经的生死与共的兄弟!听着他掷地有声地驳斥马夫人的诬陷,“便是皇宫内院,相府帅帐,千军万马之中,乔某要取甚么物事,也未必不能办到”,那样一种不屑,那样一种豪迈!在不信和不平的情绪中,乔峰所特有的那种坦荡、那种利落、那种勇毅,在这一刻挥洒成杏子林上空激荡四射的豪气,也难怪阿朱看他离开时的眼神中那抹掩不住的欣赏和崇拜。

 

他明明是只想要一个真相的,但他怎么都料不到,他的追踪,竟换回自己至亲至爱的人接二连三的横死,而所有的死亡又都指向他才是凶手。不容他有任何质疑,也不给他任何辩驳的机会,明明他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但就仅仅身世可能的改变,一夜之间,十多年来的行侠仗义被一笔勾销,从人人赞誉的大侠到人人喊打的奸贼中间也就是“莫须有”三个字的距离!于是,他怎么能不看重那唯一一个愿意无条件地信任他的阿朱?在她的开解宽慰下,将她引为平生第一的知己?表面上因为身体的伤,她离不开他,但看不见的背后,却是因为心口上的伤,同样他也离不开她。赴聚贤庄的选择,当然有救死扶伤、帮助弱小的江湖道义,但潜意识里,他已经将两人的命,紧紧联系在一起。但他依然没想到,仅仅因为是他带来的姑娘,所谓江湖道义的原则竟也可以被弃若敝屣。整个武林都怀疑我又如何?整个江湖都和我为敌又如何?百口莫辩是吧?那我索性就不去辩了!在钟汉良极其细腻准确又一气呵成的表演里,我们仿佛也触摸着乔峰委屈到无力去反驳的委屈,心痛到宁可麻木的心痛,但英雄那深入到血脉里的那份气概和气质,即便堕了名,都不能堕了尊严。于是,越是孤立、越是心中凄苦不平里,反而越是有一股气势逆势而上。无法忘记那一场绝交酒,不忿中充盈激荡着的英雄气概,竟有冲破霄汉的力量,而对乘机落井下石的武林宵小,一句“我和你没这交情!”中蕴含的气势,竟使他的对手胆战心寒之际都不得不生出敬意来。

 

而雁门关重逢等候了他五天五夜的阿朱后,他是侠骨柔情的乔峰。因为老天爷虽然毁了他的整个世界,但却又还了他整个世界。如果没有阿朱,对女人向来没闲情打交道的他,估计这辈子都不会知道,原来这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好的感情,就是被爱和爱。千里追踪一个真相,她是他的追随者、是伙伴、是搭档、是参谋,也是他的牵挂、是他愿意用一生一世去维护、去宠爱的人。我一直在想,如果乔峰一早就意料到这样的追踪,结果竟然会越来越惨烈,惨烈到他再也无法轻易放下,惨烈到他最终竟会亲手葬送她时,他还会不会为了一个真相而开始?而左右着乔峰的命运就是这么残酷,一切都是阴差阳错,仿佛结果就是要逆着初衷来。在乔峰的世界里,这般切实地温暖着、幸福着、甜蜜着、旖旎着的时光实在是不多的,因此,一定要牢牢记着这一段的乔峰,记着钟汉良给予他的眼神,他望向她,雁门关许下牛羊盟时,她为他乔装时,马上拥她入怀时,小船里为熟睡的她煮饭时,天台山从“一空到底”中脱身时,双双对着群山发誓要一辈子做夫妻时……感激、庆幸、激动、喜欢、欣赏、宠溺、怜惜、珍视,还有那样一种温柔,在乔峰顶天立地的伟岸和霸气里的柔情,竟宛如嶙峋的悬崖峭壁上一支恣意烂漫的鲜花,美得令人心动,美得令人心痛,美得令人心悸。

 

失去阿朱后,他是萧索沉郁的乔峰。当他亲手葬送了至爱的爱人的生命之后,天地苍茫,他却茕茕孑立,一无所有。想要一个真相,他错了吗?生为堂堂七尺好男儿,快意恩仇,要为至亲的父母、养父母和恩师报仇雪恨,他错了吗?可老天为何要和他开这样的玩笑?让他误认的仇人恰恰就是他爱人的父亲!因缘凑巧,一环环地错下来,只要当中任何一环稍有改变,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阿朱是有一千一百个理由可以不死的,如果他也能够早一点明白爱远比恨更要重要的多,如果她也能少爱他那么一点点,阿朱就不会死。是的, 13版的编导们让阿朱和乔峰在小镜湖兜兜转转,除了“爱”之外,拼命为阿朱之死也编织出更多合理的理由来,他们甚至没有忽略对一些细节的落实,比如阿朱伪装段王爷的服装是从哪里来的。但他们确实是错了,因为最后他们把“杀死”阿朱的理由落脚到亲情之上,亲情也确实可以成为悲剧链条中的一环,但却不能替代造成悲剧的决定性因素。虽然金大侠最终落脚的那个“爱”,怕大理因镇南王之死和乔峰结下血仇危及乔峰稍稍有点牵强,但这个“爱”却远比那个“亲情”要有力得多。而我更愿意相信,虽然在痛失阿朱的恐惧、悔恨、悲愤、心痛、绝望塞满了乔峰的心灵的那一刻,在万念俱灰、一心想追随她而去的那一刻,乔峰未必能想得明白阿朱为什么选择非死不可。但他终于有一天也会懂得她的,在他渐渐地恢复了冷静、睿智、理性,在他被各种各样的责任和未尽的义务羁绊得终不能轻言赴死,在每一次不经意间涌起的那些思念里,在有关她的点点滴滴又在心头浮现的百转千回里,他终于会想明白的,口口声声要他原谅她的自私的阿朱,最无奈最决绝的这个选择里,亲情只是一个为他解脱的藉口啊!她太爱他,爱到不肯让他有一点点的委屈。也许在她的心里,如乔大哥这般的英雄,就是应该恩怨分明、快意恩仇的,她更亲眼目睹这份冤仇害她的乔大哥有多深、多重,这样深重的冤仇如果不能报,又何以立身于天地之间?她太爱他,爱到不肯让他有一点点为难。告诉他,他的仇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就等于将一道最难解的难题推倒了乔大哥的面前。如果选择坚持为人子、为人徒应尽的本分,那他又怎么面对自己的爱人?如果他选择为了儿女私情而混忘了孝道和义理,那他又有何颜面再堂堂正正做一个无愧天地良心的人?她太爱他,爱到宁可选择死都不愿活着忍受这份爱的无法延续。其实,她是相信他的乔大哥一旦知道真相,是会为了她而放弃复仇的。但是,在要他做了这么惨烈的选择之后,一切还能是原来的样子吗?他和她还能像过去那般全无芥蒂地继续着放牛牧羊的盟约吗?他能做得到吗?英雄如他,一个有负天道义理的妥协必然会以十倍惩罚自己做偿还,即便他能为了她委屈自己这么去做,但她又有何面目去面对他?!因此,她不要他委屈,她不要他为难,她根本就不让他选,这个难题就交给了她自己,而她的选择,即是充满了无奈,又是充满着决绝,因为那么根本就是一个为了爱的必然!但是,聪慧的阿朱同样也不明白,爱,永远都是两个人的事,两情相悦如此,共同分担也是如此。面对一份真正的爱,自以为无私的牺牲其实是自私的,因为它始终是低估了对方的爱的深度和强度,情到深处,你的牺牲就变成了他一辈子都无法逃脱、甚至不愿逃脱的精神炼狱,就比如乔峰。在慢慢领悟到阿朱的牺牲中所蕴含的爱的深情之后,心,早就万劫不复。即使是有个阿紫成为他必需承担的责任;即使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了契丹国位高权重的南院大王,国泰民安也是他必需一力担起的重任;即使他的生命有了不能放弃的意义和价值,但在付出智慧、付出体力的同时,他却将自己的快乐、将自己爱的能力、将自己对生命的期待和眷恋抽离。因为,这一切的一切,他都只愿为阿朱一个人而保留着……“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一个阿朱”……这样一份旷古绝后的深情,就在失去了阿朱后的钟乔峰,微微蹙起、怎么都无法抹平了的眉头间,就在眼中那一抹直可以往天老地荒去的落寞和萧索中……

 

雁门关,拼将一死息兵戈,他是悲悯的乔峰。和之前任何一个版本的乔峰都不同,钟汉良的乔峰确实是个“情种”。但如果多情只是为了一份绝恋而存在,那无论演得多么深情、多么凄楚、多么惨烈,都不足以配得起金庸笔下的乔峰的。爱,始终都是乔峰之人生所历的种种劫难中的一个,他负有更崇高的使命。而钟汉良也不亏是钟汉良,在他的演绎下,乔峰的深情,并不仅仅是男欢女爱下的温柔,而是充盈着足可以横贯天地的力量。什么是英雄?13版和钟汉良的答案是至情至性才是英雄。因为英雄,始终都是为了众生之利益可以去牺牲自己的那群人,而牺牲,其目的无论是为了爱、为了仁,还是为了义,达成目的的过程里自然也会有理性的权衡,但在付诸实施的那一刻,背后真正强大的支撑却是“情”,深厚深重到可以付出自己一切、甚至性命的情,“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尘世间,有的是人,在人生的挫折和磨难前一蹶不振、自我放逐。但乔峰,这真正的英雄,身世尴尬中,他看到了大宋人是人,契丹人也是人,天下人都是人;历经命运跌宕的磨难,他却体味出狭隘的民族观念下为了所谓家国利益,兵戈四起、生灵涂炭,给各国百姓带来灾难之深重;尝遍人生之酸涩凄苦,他却从一己之苦中走出,不但未埋怨上天和世人对自己的不公,反而怜天下苍生之苦。少林寺,面对慕容博“大明大义”的指责,他激愤中充满深情又义正词严地反驳,因为一己复国之私,而挑起兵戈,不但害了大宋百姓,大辽又将有多少人将遭受妻离子散的命运。雁门关外,面对着结义的大哥,也是作为契丹好儿郎,他本该言听计从、誓死效命的大辽主子,他却不得不以“死谏”来挟持。伟岸的身躯、高贵的头颅,叩响在雁门关的岩石砂土上,一声声的轰然是无言但却执着到百折不挠、可以撼动山岳的祈求。虎目含泪,有愧疚、有心痛、有不被理解的苦涩和孤独,但更有一往无前、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的决绝。一次又一次,倾尽全力,仿佛只要达不到他所希望的目的,可以一直一直地叩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当缓缓从额头流下献血,终于让耶律洪基为这般不可屈、不可夺、不可移的坚定而慌乱失措,被摧毁了最后一道心灵的防线时,那屈膝却挺拔的身姿、那额前触目惊心的殷红、那虎目中百感交集却深情得如山岳、如大海般的目光,在我的记忆中也定格成一幅永远无法淡忘的画面,它必将和乔峰、和钟汉良的名字紧紧地系在一起。

 

谁说英雄无情?若不是这份情太深厚、太博大,又怎么可能让灵魂超脱出俗世纷争中一人一己之利益欲念和得失生死?当乔峰终于用那柄断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泪眼模糊中,我却已经没有太多的悲哀了。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死,对乔峰而言,更是一种涅槃的生!人人都艳羡英雄,但没有人愿意去经受英雄必得经历的磨难,更没有人知道比磨难更难以承受的,是英雄的孤独。因为大凡真正的英雄,既能够为众生某福祉,又能挣脱种种世俗的羁绊束缚,达到灵魂的自由的,其思想和精神,必定是超越于时代大众的认知的,就比如乔峰。感谢钟汉良将那份无法言说的苦涩融入了乔峰的眼神,就在丐帮吴长老因为乔峰立下一力阻碍大辽出兵的功勋而要将帮主的打狗棒奉还时;就在耶律洪基阵前许下有生之年不进犯大宋的诺言,狠狠地讽刺乔峰可以得享大宋的高官厚禄之时!我相信,即使到了最后,估计在场的群雄,人人都会在“痛哉乔峰”之后,再加上句“憾哉乔峰”的,因为,以他们的认知、他们思想所能达到的境界,是无法理解明明“功成名就”、明明以获得中原武林的谅解,为何还要选择死的?但是他们却不明白,身份的尴尬却使乔峰在做出选择之时,将自己陷于无立足之地的境地了。不是大宋武林接受不接受的问题,也不是有没有其他出路(比如大理、比如西夏)可以选择栖身的问题。乔峰的无归宿之地,并不是肉体而是精神。因为正如英雄创造的功业必需以道德判断为前提一般,英雄的精神自由,同样逃脱不了道德判断的前提。作为辽人,乔峰的选择虽然功在大辽黎民,但又有多少大辽黎民能真正谅解呢?在乔峰的道德模式里,作为儿子和徒弟,他有负母亲、义父母及玄苦大师的养育教诲之恩,不能帮他们报得大仇;作为爱人,他有负阿朱所给予的爱,他不但亲手错杀了阿朱,又一直没有履行”赴死“的承诺;作为大辽的臣子和义结金兰的兄弟,他有负于兄弟的情谊和国君的信任,不但未帮助他实现宏图伟业,反而逼他订下屈辱的城下之盟。如果选择活,他当然可以活,甚至活得很好很好,但精神家园却已是一片废墟,人格也再也无法完满!而这样的苟活,恰恰是英雄所不齿的,不然,何其为英雄?!而英雄的悲剧,正是英雄对这世界的认知和这世界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因为惟其这样的悲剧,才是最为终极的悲剧,落子无悔,但即使让乔峰重走上十遍百遍,却终将走向这必然的结局!

 

“乔峰再无颜面活在这世上“,终于成为一个英雄留给这尘世的绝唱。当躯体被阿紫环抱着向着群山深处跌落时,那只雄鹰却展翅而起,飞过苍茫的群山。透过那一颗鹰眼的晶莹,眼睛睁开的乔峰,缓缓地飞向天地环宇间的尽头……

 

英雄,从至情至性至真处走来。英雄不死,侠义永存,悲悯永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