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电视剧的那些事(上)

标签:
《悬崖》《叶落长安》《甄嬛传》《赵冬苓》张嘉译 |
分类: 影视评论 |
2012,工作量比前年几乎激增了一倍,于是,看电视剧和为电视剧码字,这类“不务正业”的活也比前年少干了近一倍。但,所谓“陋习”难改吧,因为就在这些减少了一半数目的电视剧中,却有那么几部,令我对自己的缄默始终无法彻底释怀,于是,就把今年博客的年终总结让给它们吧,让我们一起来聊聊,2012,电视剧的那些事。
《悬崖》
那是我2012年所看的第一部电视剧,而它对我的影响力却延续了整整一年。一年来无论在任何场合谈及谍战剧或今年值得看的电视剧,它总会在我的推荐名单之列。其实自《暗算》以来,谍战剧做为电视连续剧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型,不是多了,而是太多太多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之间也确确实实造就了几部光彩照人的经典,比如《暗算》、《潜伏》、《黎明之前》、《借枪》。每一部不但将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且各自都将独树一帜的个性特点挥洒得淋漓尽致。而这也客观上压榨了后来者的空间,在讲好故事的前提下,唯有独辟蹊径、个性鲜明才具备了脱颖而出的可能。
而《悬崖》,除了一个悬念精巧、冲突强烈、极富戏剧张力的好故事之外,作为区别于其他同类型剧集的标识,我愿意用“颠覆性” 、“唯美”和“悲剧气质”和来概括形容它的艺术个性。《悬崖》之颠覆,在于本剧编导非常出色地抓住了间谍的职业特性,将人性和反人性之间的挣扎演化成了本剧非常重要的戏剧冲突之一。即便最后也正因为这从“人性”出发,不惜牺牲自我营救养女的举动招来诸多有失真实的诟病,但我依然要对本剧编导在一个全新的视角向着人物内心和思想内核深入挖掘下去的尝试致以深深的敬礼。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冲突不是仅停留在一个故事表面的纹理之中的,为达成使命而违背人性的种种挣扎,将职业的残酷表达到了几近极致的境地。于是,我相信,无关乎每次挣扎的结果对于使命之成败,这样的人生,其悲剧性已成宿命。因此,浓郁的悲剧氛围在唯美的镜头语言表达下成了《悬崖》低调内敛,但却深入骨髓的一种气质。
我无法形容自己对这独特气质的钟爱,以至于有关周乙死或不死的编导争议,撇开全勇先对于续剧的规划不谈,我要固执地将自己的一票投给刘进和张嘉译。无他,你几曾见过如此唯美的牺牲?蕴含着澎湃的张力深深地砸向你的心底!而我对《悬崖》的钟爱,还因为其感情戏的处理,原来亲情可以毫不逊色于爱情!因此,当老全在我的忐忑中,终于没把假夫妻变成真夫妻,那种升华了的亲情带来的温暖和唯美,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赞叹,不仅仅是不落俗套、拒绝狗血故事,还有其背后,主创们对自己、对观众的信心。
喜爱《悬崖》当然还因为其演员。比如程煜的高彬,其表演之灵活生动细腻,真不是一个好字就能概括得了的。而张嘉译是我素来就极喜欢的,他的表演既细腻又拥有极强的爆发力,而且一贯一不小心就把角色演到骨子里去了。他的戏路不可谓不广,但个人还是以为,当角色和他本人气质有契合点时,张嘉译的表演就在自然流畅中一泻千里,给我带来极大的惊喜,比如《蜗居》中的宋思明。而周乙真的是我个人观点除宋思明之外,张嘉译第二个最出彩的角色,因为它把张嘉译身上的某种贵气、某种内敛的气质完全地释放了出来。
《甄嬛传》,它实实在让我的观影过程成了视觉享受的过程,尤其是我的眼睛被荧屏充斥的种种粗糙肆虐已久之后,一种久违的精细和精致带来的赏心悦目终也幻化成极大的惊喜。与那些自以为聪明但实质愚蠢无比,而且还沾沾自喜地以为观众也和他们一样弱智的作品不同,得益于原著小说的良好基础,有关一群人命运的故事在宫墙深宅内惊心动魄铺展开来,虽然为了努力不架空历史而给故事硬生生地摁上了一个朝代背景,终也构成了某些无法弥补的硬伤,但其他部分却由于设计精巧、合理、扣人心弦中,不仅彰显着创作者自身的智慧,也彰显着他们对观众智慧的尊重。
2012年席卷中国、乃至台湾、甚至有可能登陆大洋彼岸的《甄嬛传》其实是一部非常“老实”的作品。所谓“老实”就是严格地按照电视剧这种文艺体裁的特点认真严谨地完成创作,简单地说就是故事好看,人物生动且能叩动人心,讲故事的方法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节奏适合,画面美观,音乐动听,制作精良,台词易懂耐品更符合人物身份和历史语境。于是,郑晓龙硬是让我们相信,传奇也能拍出正剧的风范,只要你够严肃、够虔诚、够认真、够踏实。
当然郑晓龙的能力远不止这些,决定《甄嬛传》既不是为了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也不是庆贺勾心斗角的倾轧后胜利的狂欢的,是导演的格调和情怀。当观众跟随着荧屏上的孙俪一路走来,眼见着那个清新如风、纯洁如水、雅淡如云的邻家小妹,一步步地被周边冰凉的浊流包围,几多挣扎、几多放逐,最终还是让仇恨、冷酷、狠辣和深沉的心计悄然染上了眼底眉梢,那竟也是一种充满悲悯的批判。而人性善恶纠缠挣扎下的荒芜和绚烂,身处时代和环境的洪流中如一叶飘零般难以自保又难以自控的有关命运的无力感,在给观影者深刻震撼的同时也引发深刻的思考。
当荧屏上黑压压一大片,无论宫斗、家斗、婆妈、抗日、谍战…..硬是将粗、滥、拖沓、怪诞、弱智汇成浩浩汤汤之势时,偶尔有这么一部低调踏实的作品,不仓促、不注水、不怪诞、不弱智,将传奇拍出了正剧的范,无论观众和市场表达出什么样的惊喜、宠溺、谬赞,都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
“认识“赵冬苓是个偶然,在我无意间从电视上瞄到《沂蒙》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一个被无数人讲过无数次的故事,一部同类型素材恰如过江之鲫的剧作,竟然能截取如此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一层层细腻生动地展现开来,并荡气回肠地随着那些活灵活现、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到你的心灵。于是,从此后,我记住了一个叫赵冬苓的编剧,几乎不忍错过她的每一部作品。而她也似乎也从未让我失望过,导演风格有不同、演员表演有高下、作品制作有优劣,但总体而言,她担纲编剧的作品,却基本都能保持在一个相当的水准之上。
2012年赵冬苓有好几部作品面世,但我还是固执地想推荐这部《叶落长安》,虽然赵冬苓老师在严谨的创作态度之下也坦承此剧最后小半部分存在严重失误。概括起来大概不外乎几点,看似完整的戏剧结构却使故事流于过戏剧化;人物塑造出现割裂,郝玉兰从一个善良、坚强但也有点小自私、小算计的朴素劳动妇女升华成了全能、高大、完美的女干部。但对这部作品前四分之三的极度喜欢,使我有理由坚持我的固执,我个人以为,如果没有这最后的遗憾,也许《叶落长安》就是赵冬苓老师在艺术上超越《沂蒙》的作品。
大历史往小人物和小事件上写,这是赵冬苓一贯的特点,而《叶落长安》也正是如此。 1942年从河南逃荒到西安的郝玉兰一家,柴米油盐中一步步生活过来的细节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纠葛,故事本身在琐碎中看似没有太过完整的戏剧架构、太过强大的悬念和太过跌宕的冲突,但当细腻生动流畅地娓娓道来时,却彰显着生活的质感和生活的纹理。而在故事的脉络中,也将其背后一个个人物的思想个性,饱满生动地铺展开来。《叶落长安》在人物的塑造上非常见功力,其中的主要人物郝玉兰、白老四、郝仁义、白东京等等,都具有某种新颖性,而且几乎每一个都因思想个性上占着几个不同的维度而层次饱满丰富。而正是这些角色所拥有的思想个性上的差异,又在家长里短的琐事里架构出更深层次、也更具有推进力的戏剧冲突。它使《叶落长安》散发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魅力,外表平淡,但却内敛着一种暗流汹涌,使你欲罢不能;貌似琐碎,却有一根看不见的丝线,将人物的命运紧紧串了起来。而一如一叶知秋、管中窥豹,一家人的悲欢离合、盛衰荣辱又始终紧扣着时代脉搏。于是,和以往的无数次观影经验如出一辙,小人物和小家庭,在赵冬苓的笔下却总能隐含着一个大时代大社会的风云,从而每每在看似不起眼处写出了一部史诗剧的的大气和厚重。
我对《叶落长安》的喜欢一定和演员极为精彩的演绎有关。陈小艺,其在《叶落长安》中的表演和表现一如往常地“稳”,貌似波澜不惊、动静不大,但却润物无声般地让这个郝玉兰栩栩如生地扎根在了你的心底。倪大红,总觉得倪大红老师该为这个白老四而欣喜的,因为在目前的影视市场,好角色对于好演员而言,可能更有点可遇不可求的味道。倪大红深厚的表演功底,在一个个细节极细腻精准的表达中,抽丝剥茧地将白老四的强悍和懦弱,精明自私和善良纯朴,以及作为男人和父亲的一切责任、牺牲、如山的爱,表达的丝丝入扣又极其厚重。而角色白老四也给了演员倪大红这样的机会,有足够的纬度和层次,有足够的拓展空间,可以尽情地投入一次,也在角色的生命中自由、狂放、灿烂地活过一次!
而今年推出的另两部赵冬苓编剧的作品《母亲,母亲》和《雾都》,其实也都表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同以抗日时期的山城重庆为背景,但却各有特色。《母亲,母亲》相对地“专”,更聚焦于个体的命运,也相对比较煽情一点。而我个人更喜欢的《雾都》,则相对地“阔”,以朱豪(张丰毅饰)和周芷兰(于明加饰)的爱情线为主线,展示的却是一个全景式的时代。而时代群像中,最让我心折叹服的正是那些深具反思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人物形象,比如,出身贫寒、但一心想着出人头地的秦必成,如何从一个愿意为国赴死的有为青年,在充斥着功利和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一步步堕落、走向毁灭。又比如陈渝,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笃信仁、义、信、礼,忍让克制、坚守底线、廉洁奉公。但局部一两个点上的独善其身和勉力而为,对于一个从根子上已经腐烂的王朝而言,其作用基本就和螳臂挡车类似,而为旧王朝陪葬则早就在他恪守和笃信的束缚下,成为他挣脱不了的宿命。当角色的命运被安置在历史的现场,而一切的反思和追问更是指向沧海桑田间那些真正属于规律性的东西时,作品也自然而然地彰显出一种属于开阔、大气、深刻和厚重的气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