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即发》,玩的是心跳

标签:
《一触即发》张勇甘露钟汉良白凡刘大为杂谈 |
分类: 影视评论 |
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经历了,三十二集的《一触即发》于我竟真是一气呵成,而观影的时间多在夜深人静时。理智随着嘀嗒的流逝警告自己要即刻停止,但好奇探索的欲望、身临其境的情感和情绪却在嘀嗒的紧促中纵容自己一径陷下去不能自拔。《一触即发》,真的一如它的名字,一旦开始,便欲罢不能。
我不知道到底是我的要求太高,还是别人的要求太低。谍战电视连续剧要做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吧?可令人很抓狂的却是多如过江之鲫的国产谍战电视连续剧,有将近一半,你是可以“从从容容”地看下去的,何谓“从容”?就是一边刷锅洗碗、微博灌水,一边有看没看、打个盹、开个小差,确保不会穿越的;而更有另外将近一半,足以令你纠结得直后悔为什么要“认识”它,因为不看下去吧,显得情商低,看下去吧,显得智商低。于是,一片黑压压之中突然冒出的这一部,编剧和导演共同的第一次,在成功地将我 “粘”在小板凳上之后,无法不让我惊喜,而且我估计这样的惊喜还会如水面上一圈圈漾开去的涟漪那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开去,因为这一部《一触即发》,切切实实地让观众们玩了一回心跳。
《一触即发》,它让你心跳,是因为你入戏。观众之所以钟爱谍战剧这个类型,其实是对紧张激动的观影情绪的期待,因为相较其他题材的作品,谍战本身蕴含的技巧、隐蔽、智慧、惊险、残酷等元素,使故事对抗性更趋激烈、也更容易激发观众随着剧中人物命运的跌宕浮沉而身临其境地经受一次心理历险。因此,戏剧冲突架构上的悬念,是一部谍战剧的基石,也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和绝大多数怎么也无法让观众紧张起来的谍战剧相比,《一触即发》能玩心跳,首先正是其在悬念和叙事节奏上的成功。
从叙事的线索和框架看,《一触即发》之故事架构于戏剧冲突之上引发的悬念,线索繁复、层次丰富。它讲国仇,中日双方围绕细菌弹的研制和破解消弭你死我活的搏杀;它讲家恨,阿初阿次两兄弟的生世之谜以及报仇过程中引发的种种误会、分歧、纷争和情感纠葛;它讲两大阵营的对垒,国共两党之间有关潜伏和反潜伏惊心动魄的争斗;它还讲爱,围绕着阿初、阿次、雅淑、荣华、俞晓江、荣升之间或收敛克制于花苞之内、或含苞微放、或烂漫怒放的爱。当这些冲突被精巧而有序地编织进故事的主干脉络时,观众其实已不由自主地陷身于故事之网,每一条线索的变化、发展,都自然而然引领着你的情绪,使你紧紧跟随着故事情节,惊心动魄一回、泪沾衣襟一回、扼腕长叹一回、壮怀激烈一回。
而从悬念的类型看,《一触即发》营造的悬念,基本包括两类。一类将观众安置在类似全景式的角度,可以看到最完整的信息,但剧中人却处于信息缺失的位置。于是,观众因为知道了什么是什么,而为剧中人的不知道什么是什么而担心,尤其是他们的行动逆着我们的信息和判断而去时,更是如坐针毡、心跳加速。很典型的事例是杜旅宁发起的几次搜捕行动,基本都是这一类。而另一类,是将观众也请上了“侦探”的位置,在谜底揭晓前,观众的视角和剧中人的视角保持一致,并恰如其分地抛给观众一些可以探究的细节和线索,从而也给观众以机会,可以跟着剧中人一起推理、分析、探秘,比如对俞晓江我党潜伏人员身份的推测就是很突出的一例。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故事线索趋于复杂、戏剧冲突趋于激烈、悬念设置趋于精巧丰富的前提下,主创们叙述故事的方法却趋于平实和朴素。他们并没有刻意去卖弄技巧,除了运用些平行蒙太奇的镜头连接,以提高节奏、渲染必要的紧张气氛和一些闪回回放用于解密环节之外,他们立足于朴实无华地将一个故事讲清楚、讲精彩,努力以最自然的方式将故事内涵的张力和人物内涵的张力缓缓舒展开来,一点点地走入观众的心里。而这个惊心动魄的心理和情绪体验的过程、调动观众主观能动性共同探秘、解密的过程,又始终能充分照顾和尊重观众的观影心理和习惯,包括故事推进的节奏。编导其实始终是从容的,真正令观众觉得紧张、刻不容缓的,是故事戏剧冲突和悬念链条上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的自然推动力,而在每一个和观众们心灵相通的瞬间,编导都把时间和充满情感的音乐和画面留给了共鸣,留给了内心澎湃汹涌的情绪,那些酸楚、那些心痛、那些感佩、那些激越……
《一触即发》,它让你心跳,是因为你动情。而你动情,却不会仅仅因为一个故事,而是故事之中有那么些人,让你信服、让你喜爱、让你宠溺、让你心疼,你的喜怒哀乐不知不觉地随着他们的命运而变化,你哭、你笑、你心跳加剧、你牵肠挂怀、你不忍割舍。虽不能说《一触即发》的人物塑造很完美,事实上它还是有一定改进空间的。比如,阿英,来龙去脉缺失些交代;荣华,太过于全能而有失于信服力;雅淑,前半段“小天真”和后半段“小魔女”之间的转换过渡怎么看都有些突兀,虽然在与“阿次”郊外度假的那段戏中,编导已经非常努力地在打补丁。但总体上讲,在本剧主要人物的塑造上,编导力求深潜于现实生活之本身,从人性出发、从每一个角色的性格和其特有的人生经历出发来塑造人物,因此个性鲜明而多元丰富、形象立体而饱满,而在主要的人物关系上也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比如李沁红与阿次和杜旅宁的人物关系,杜旅宁与阿次的人物关系等等,都同时跨越了几个纬度,而且有些还是以往同类作品同类人物中鲜少有过的,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一触即发》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确实是非常成功的。
杜旅宁。军统特务头子,作为对手,他冷静、缜密、敏锐、果决、狠辣,但却不失对信仰的执着,敬业、磊落、正直。他与阿次之间的关系,是敌人,但也是师生,甚至比师生更多一点亲密和宠爱。因此,一旦当怀疑的念头浮现,围绕着阿次和杜旅宁之间,无论是行为上的求证考察,还是思想情绪上的纠结挣扎,都很有内涵和张力。这里不得不表扬白凡,所谓表演是否有内容,不在于该笑时笑、该哭时哭,而在于在单纯的哭和笑之中其他情感元素的细腻、丰富和精准。很喜欢白凡赋予杜旅宁的眼神,在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最喜欢、最器重的学生很有可能是另一个阵营的潜伏者时,情绪被深刻的失望和失落笼罩,雷霆震怒、霹雳手段下,冲口而出的那句“别碰他的腿!”时,凌厉的眼神内有深刻的失落和痛;而阿次出车祸时,下意识疾步奔去,那眼神里的惶急、心痛、内疚,让你的心也跟着揪紧;而最难忘的眼神出现在片尾,布置好潜伏任务的杜处,凝望向眼前的阿次,“一定要活着”轻轻从嘴中吐落但却宛如千钧般凝重,眼眸中的那点莹然里,有多少不舍、无奈、苍凉,它已不属于上司,而属于一个亲近的长辈面对着心爱的子侄,明知是奢望却又不得不去期望、去祝福、去牵挂时的那种百感交集。就这样一句台词,一个眼神,让你的心顷刻间酸楚和柔软起来,因为在这一瞬间,你情不自禁为了一种可以超越阶级、信仰,但却属于全人类的相通的情感之自然、美好、真挚而感动。
荣升。在看完电视剧之后,我“补课”读完了小说。我知道这个荣升可能是改编最大的角色之一了,而我喜欢这个角色远胜于小说原型。一切铮铮风骨内敛地隐藏于外表的文弱、柔软之下,那是正直、善良、仁爱、执着、宽厚、智慧与良好教养的结合体,这样一个角色似乎更适合于荣家这个大家庭的氛围,也为阿初性格脉络的追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支撑。而这个角色之后,我相信我会记得有个叫做刘大为的演员,因为我无法不喜欢这样的表演,很放松、很自然、很从容,仿佛是慢条斯理,却将一个显贵家庭大少典雅高贵的气质抒发得淋漓尽致却又低调而不张扬;那种内敛的威严、深情、绵密宽厚的长兄之爱连同底蕴和气度,竟被刘大为极有控制力的表演给表达尽了!而意犹未尽的,是默契处的心照不宣所留下来的遐想,那也是一份期待,也许属于明天的故事。
阿初和阿次。我坚持将这两个角色一并谈,一如我坚持对这两兄弟的“爱”无分轻重厚薄。
初见初次,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另一部作品中的另一对孪生兄弟,那是古大虾《绝代双骄》中的小鱼儿和花无缺。但我想也许大家对阿次的喜欢,可能远比对花无缺更多一点,甚至在初次两兄弟间,也偏心地爱阿次更多一些。编导和钟汉良几乎给了阿次一切的完美。他俊俏、挺拔、正直坚忍、智勇双全、有信仰、有责任、有担待。而阿初又几乎就是树在阿次面前的一面镜子,阿初的活泼跳脱,衬出阿次的沉稳内敛;阿初的现实,衬出阿次的理想,阿初的“邪”——奇招诡计小促狭,衬出阿次的“正”、“直”和“老实”。但编导又似乎恨不得将一切的不完美都加载于阿次的身上,而完美者正在经历着的不完美,却恰恰拥有撕碎人心的力量。观众对阿次的情感,出于对完美的喜欢,更出于对不完美的心疼和怜惜。
阿次,他看上去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可亲人却是仇人,这个家原本就是破碎的,而阿次一个人默默地在支离破碎中走过成长,怀揣着找不到答案的疑惑在无形的压迫力之下一天天长大,慢慢地深沉、内向、独立,直至某一天真相以最真实也是最残酷的方式展露在他的眼前,也令前一刻肉体承受的蹂躏变得如此地微不足道,望着一贯挺拔的身躯在那一刻勉力承担着几乎再也无法承担的重压,望着一贯冷静自制的他,在这一回如孤魂野鬼般的茫然和失魂落魄,望着一贯冷静坚忍他终于也如一个受尽委屈的孩子,在爱人面前喃喃自语“我没有家了”,你心灵的堤坝几乎就在一瞬间被泛滥的怜惜而冲垮。阿次,他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爱人,可以彼此扶持、彼此依赖、彼此安慰、彼此激励、共同去期待,但这段炽烈而美丽的爱情,却没有花期,连昙花都不如,一切还在花苞将放未放之际,却被血雨腥风残暴地扼杀成一地的破碎,一如他此刻的梦、此刻的心。面对着荣华最后那个灿烂决绝的笑容,震撼和撕心裂肺般的痛,在情感的冲击下直欲狂奔而去、疾声呐喊、嚎啕大哭啊,可背负的责任终始他无法抛去最后一丝理智。看着他就这样无能为力地听任这世上最爱、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如飞蛾扑火般地扑过来,不能言语、无法动弹,任由震撼和撕心裂肺的痛挣扎成霎那的静默、僵硬和麻木,荧屏前“自由”的你是否也该庆幸自己还能有权利为这一刻的感动和心痛而热泪滂沱?阿次,他终于也回归了自己真正的“家”,那是和自己的亲哥哥和亲嫂子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家,应该是完满了吧?可这一次却是钟汉良完全走心的表演,非常出色地传递出角色心底深处丰富复杂的情绪,以一种更接近于真实的还原,将观众的情绪带到了完满的背面。短短几分钟,钟汉良让观众深深体验了一回什么叫完满中的缺憾美,那温情中的酸涩、释然下的苍凉、亲近里的生疏、热闹后的孤单……不得不感叹,小哇、还是小哇啊,这份精准的细腻丰富,许多年来不减分毫,淬炼得越来越炉火纯青了!
而当你意识到你终将彻底告别这份完美,看着这完美因为信仰、责任和爱而义无反顾地走向寂灭时,就如打破这世上最可宝贵的艺术珍品,你一面为心理体验上正在经受的虐心而吐槽,一面却也为其中内涵着的某种说不出的力量扼腕叹息、泪洒衣襟、慷慨激昂。
如果说阿次赚取了我十分的怜惜,那阿初就是十分的宠溺了,对阿初的喜欢完全发乎于心,因为,阿初,是需要你用心去读的。阿初似乎是幸运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里成长,但这个家却没把他当外人,他自己也没把自己当外人。有长姐(养母)的爱护是幸运,有宽厚的长辈如大太太、老爷的庇佑是幸运,有大少爷严父般提点约束、又如长兄般亲厚关怀是幸运,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善待幸运的。作为一个不是下人的下人,不是少爷的少爷,当这个阿初一身阳光、满腹才华地站在你面前时,你可能读懂其背后这少年头脑心性品格之美?
因为心态平和,他在现实境遇中恰如其分的谦卑里保持着自信;因为智慧宽厚,他懂得为幸运而珍惜勤勉,别人的好生活、好身份、好地位,不会构成自卑的压力,反而幻化为积极进取的标杆和动力;因为善良和爱,他始终都知道如何去拥抱自己的幸运、去感恩自己的幸运。他现实,因为他成长的每一步都要靠自己去挣,他从来就不是象牙塔里被照拂得体贴入微的珍玩,他是人世间经受风吹雨淋的顽石,锤打,让他坚强,砥砺,让他日益散发出光芒。他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太清楚怎么才能得到他想要的,他懂世道,但他更懂良心,懂得该怎样坚守做人的良心。因此,本质上,他其实和阿次很像,两兄弟几乎一样热情、一样善良、一样聪慧、一样敏感细腻、一样倔强。而我最最欣赏的,也恰恰是编导演们并没有刻意在这两个孪生兄弟身上凸显不同,反而是他们时不时地在不同中流露相似和相同。仿佛是同一类生命的底色,同一枝蔓上两片极相近的树叶,顺着截然不同的两条人生之河而漂流开去,当终于有一天又因着因缘际会而相聚,看似相似,但叶面上斑斑驳驳中却有太大的不同,说是不同,但透过斑驳却又有太多相似和相同。
因此,拥有如此品质的阿初,外加上洒脱、乐观、诙谐、冷静、机巧百变,我怎么能不喜欢、不宠溺?看着他经受着恩重如山的长姐因自己而惨遭杀害悲痛欲绝,又让悲痛砥砺出刀锋般的冷冽和坚强,我无法不宠溺;看着他默默地将家族之仇一力担在肩上,重压之下依然保有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灰”的气度,我无法不宠溺;看着他面对着命悬一线的兄弟、这世上唯一的亲人,在身心陷于惊惧、恐慌和患得患失的漩涡时,犹能在仅剩的一丝清明中让自己理智、冷静、坚强、决断,我无法不宠溺;看着他遭遇自己的真爱时,那份自信、坚定、执着,和敞开胸怀的包容、义无反顾的担待、竭尽全力的维护,我无法不宠溺;看着他对阿次,“残酷”揭穿真相、板着脸戏称要“管教”、义正词严地不放过杨羽桦,又悄然放任兄弟备下棺木,细细品味着背后的良苦用心和深沉的爱,我无法不宠溺!而当这个一心想为自己而活的人,却不能不为家族的雪恨和荣耀而活,为兄弟未竟的使命和民族的责任而活,甚至于做不成自己时,这样的宠溺也终化成挥散不去的痛,深深地压在我的心里。有谁知道,有时候,活着远比死去更艰难!大雨倾盆,无声的饮泣、无声的呼喊,泪,流在俊秀的容颜上,更在心里流成无边无际的悲怆。她,就近在眼前,但却遥远到怎么也无法够到,“有时候,正如你所言,明知她就在那里,但你却一动都动不了”,眼神里流露着因无法割舍爱而心碎,又在心碎中顽强地承受着、执着着、坚持着。那静静等候的列车将载着她离他而去吗?从此驶出他的生命吗?而他的心还在这里吗?完整地在他的躯体里吗?这样想着的时候,我眼中聚积已久的泪水终在这一刻决堤泛滥,一如这漫天无法停歇的雨。
而为了我深深喜欢和动情的初次兄弟,不得不再话唠几句的是钟汉良。初见是偶然,《逆水寒》中的一个镜头,长河落日、瀚海孤烟,鞠导让夕阳为他的一袭青衣染上光晕,他,一人一骑,在人群中,却又离群独立,眼神中有孤傲、有萧瑟、有坚忍、也有无边的落寞和冷清,钟汉良,他以最直观最真实的方式满足了我对顾惜朝一切的想象,从此后,再读《逆水寒》,脑海里、眼眸前闪现的竟全是钟汉良的影子。也是对着这个顾惜朝,我第一次想用“美”来形容一个男子,因为我不得不承认,之前自己的排斥还是太狭隘了,原来“美”的外延很宽泛,原来男人也真的可以很美。这美,是精致之美、俊俏之美、古典之美、儒雅之美、潇洒之美、挺拔和英武之美,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之美,而钟汉良极细腻丰富、动静相宜、有灵魂的表演更使这美夺人心魄、过目难忘。也许正是因为顾惜朝给我的印象太深刻,深刻到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抗拒接触钟汉良的现代戏,因为我害怕损害心中难以割舍的美好。但这一次的初次,再一次印证了小哇实在是宜古宜今,玉树临风,赏心悦目,而且不仅仅是形象气质上佳,跟过去曾经的好多回一样,钟汉良对角色心理细微处把握之精准,表达之细腻饱满,爆发力之出色令人不得不为之而赞叹。
《一触即发》,它让你心跳,是因为你动容。而你动容,不仅仅因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感人肺腑的人物,而是因为,总有那么一些段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裹挟着无形但却澎湃的力量,狠狠地撞击着你的胸口,那是一种情怀和境界,它使一部通俗题材的电视剧作品,有了灵魂、有了力量、有了思考和回味的价值。哪怕那撞击只是观影时极短暂的片刻霎那,但它却是主创们自身情怀和境界的折射,包含着文艺人的责任感以及在娱乐和商业价值里对情怀的追求。这样的心灵撞击,在阿次义无反顾地割开手指伸向布满细菌的创口的那一霎那,在老余冷静自若的慨然赴死,用微笑的眼神向战友做最后诀别也是最后激励的那一瞬间。它也在荣华最后呈现给人间如鲜花般灿烂华贵的笑容里,在阿初遥望挂着蓝布单小阁楼的“家”肃然决绝的眼神里,在俞晓江和“阿次”倾情相拥时那一刹那的僵硬停顿和之后滚滚流淌的热泪里…..这样的撞击中,你,也仿佛和那些大义、责任、坚持、牺牲迎面相拥了一次,在为震撼感佩而泪沾衣襟的同时,你的灵魂同样也经受了一次最庄严高洁的洗礼。
《一触即发》,它也许谈不上完美,也许仍有些稚嫩、有些地方也依然有逻辑上的瑕疵,但它却真真切切地让它的观众心跳了一回,因为跌宕起伏的故事,因为可歌可泣的人物,更因为激荡心灵的情怀和境界。影视剧制作,本身就是充满遗憾的艺术,结束于林林总总的遗憾中,又带着这些遗憾启动新一轮的开始。但我坚信,有良好的艺术潜质,有真诚,有专注、有热情,有执着坚持的品质和追求,这样的主创团队是值得我们静静地为了他们而期待一个更精彩的下一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