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感受中西文化的碰撞
女儿的生日已经过去几天了,可是生日派对引起风波还在继续,由于中西文化不同造成的小朋友之间的小冲突让我颇有感慨。
我是不善操办此类活动的主,而且总是能怎么简单就怎么来;但我家的小人儿,对生日已有自己认识和见解(见《四岁女儿眼中的生日》)。为此,我准备了两套简易的生日方案:家庭生日庆祝——周日上午游悉尼的海洋世界,晚上吃生日蛋糕;周一带另一个生日蛋糕到幼儿园,直接交给老师,告诉老师简单地分给小朋友吃就行了,方便的话就拍个照片留念一下!
女儿看着生日蛋糕,一脸的陶醉,盼望了好久的生日终于到了。
http://s15/middle/5db5c5d7g74d7cf1e0d9e&690&690
插上生日蜡烛,女儿笑开了花。
http://s2/middle/5db5c5d7g74d7cf25c511&690&690
一边偷笑一边许个愿吧!
http://s13/middle/5db5c5d7g74d7cf2d648c&690&690
周一,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一边吃蛋糕一边在聊天
http://s2/middle/5db5c5d7g906e4347c381&690
照片里一起的小朋友都是女儿班上的几个好朋友,但还有好几个好朋友没在。问女儿,女儿说她们那天没有在班上(这边的幼儿园都是按天来算费用的,所以选托儿的时间是很灵活的,很多人都是一周托2-3天的)。我问完了也就算过了。
第二天下午去接女儿的时候,女儿略有点不开心;女儿的其中一个每次见我都打招呼的好朋友也对我视而不见。回到车上,女儿就开始跟我说:“斯丹芬尼不和我做好朋友了,我也不和她做好朋友了。”“为什么呀?”“因为她对我说了bad
words,还说以后她也不给我吃她的生日蛋糕!”
回到家的女儿还是有点闷闷不乐
http://s15/middle/5db5c5d7g90a9947398ce&690
原来就是生日蛋糕惹了事了。西方的父母都是很重视小孩生日的,往往会给小孩办各种形式的生日聚会;从而也养成了小朋友非常重视生日派对,也很重视自己的朋友是否邀请自己参加她/他的生日聚会。女儿的这位好朋友看来就是非常重视这些的一位小朋友,在听到自己好朋友的生日派对自己没有参加(其实女儿的概念里只是要带生日蛋糕和小朋友一起吃而已),也没有吃到好朋友的生日蛋糕后就非常的生气和妒忌,就和女儿说了些小朋友之间的不好听的话;而女儿显然是不明这个事理的主(我好像从来没有灌输过女儿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这两个从入园之初就结交的好朋友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原因而一拍两散了。
后来的几天,我尽量装作不经意之间问女儿:“你今天和谁一起玩游戏了?有没有和斯丹芬尼一起玩呀?”那天没有参加派对的朋友好像有四个女儿的好朋友,有两个和女儿还是和好了,有两个声称和女儿不是朋友了;斯丹芬尼是言辞最激烈的一个,也是平时和女儿最亲密的一个,每次接女儿的时候,总是见到她们或拥抱或亲吻说再见。而女儿显然也还是在对她说得不好听的话而不开心,总是回答我:“我不要和她做好朋友了,她说bad
words 。”
之后日子里,我有意无意地和女儿说一些别人小朋友的生日的事情,希望能让女儿明白一些这边的生日文化;但这个过程不是插上热水壶的电源,几分钟水就能开了的那么简单。我也不想直接和女儿说:你错了,因为你没有邀请你的朋友参加生日聚会。因为在我们的言传身教的文化传统里,我们并没有这样文化的可以教给她。所以,这场没有对错的中西文化碰撞里,两个小朋友暂时失去了彼此的友谊;但我也相信,在今后更多的中西文化碰撞中小朋友们也会互相学习和相互体谅,建立起真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友谊。
后记:
几天后的中秋节,一家人吃月饼(Moon
Cake),“顺便”又聊起了关于Cake的事情,女儿倒是想到了带一个月饼给斯丹芬尼的注意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原来在女儿看来Cake的事情就要用Cake来解决。这些天,两小姑娘又变成好朋友了。原来,在小朋友眼里有些事情就是事情本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