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良田何处是

(2013-04-13 07:12:28)
标签:

杂谈

     千年良田何处是

    苏州时俗“老和尚过江”前两天,风雨交加,雨霁与诸博友去张家港长江中的双山岛游览,午后有提议去慰问华西国的,那里的皇上最近驾崩了。也有提议去原来的常阴沙农场看看的。后来就决定去农场。

 

    现在的苏州城市无限扩大,乘车出城百十公里,再也不见田地。史称鱼米之乡,只剩得水泥建筑成片,偶见绿色地块,却原来种的是草,美其名曰“景观”、曰“生态”。

    心中常存一大疑:农村田野不就是最好的景观么!不就是最好的生态么!

 

    常阴沙农场始建于原常熟县、江阴县、沙洲县之间的一块荒滩上,文革中苏州知青下乡也有去常阴沙农场的,但须好出身,工人或贫农、最好是雇农而苦大仇深,且又须在造反中有点名头的。所以早就知而慕。不知现在搞成怎样了。

    去到那里,见尚有田陇埭埭,麦绿菜黄,民居整洁,河流清清。

    所见道路、河岸、水道没有垃圾,仅此一点就觉了不起,是民风乡俗使然吗?

 

    但油菜地略看澄黄一片,细睹却见棵枝皆细小稀疏,瘦弱乏力。河流略看清洁无污,细睹水底皆淤积浅塞,水草浮浊。

    ----只叹当年良田美水何处再有!

 

    想起当年,中国江南的农民大约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农民,中国江南的良田大概是世界是最具肥力的田地。中国江南的耕作大概是世界上最精细的耕作。

    何以见得?

    今只说传统的江南河泥肥田一项,就可支持我的“三最”之论。再想想,不说,恐怕今后再无人能了解这种勤劳、精细和良田养成之难。

    那时节农家全无闲时,除耕播季节外,每天都要到河塘中罱泥,罱来之泥放何处,预先各方田地之角、临河之地开好一个方塘,有一人之深,船上辛苦操作罱来河泥全须“划”至塘中,所谓“划”,是说那河泥是靠一方勺一方勺甩挥上岸的。

    江南之田,每块田地皆有河道绕过,如有田块面积较大的,则须远离河道处再开方塘,这时要有人将罱来之泥用木桶挑至不在河边的内田塘中。为什么?只为施肥时近田陇,好铺开远一点。这样的一担两桶河泥足有二百余斤重,这时罱也苦、挑也苦。

    罱来之河泥并不能马上肥田,须再搅入绿叶植物使之发酵。故塘中河泥日后风干还须翻弄,所以新罱来的稀薄河泥须夹放许多干稻草,以备日后翻弄时用铁搭勾扒时有所牵扯。

    绿叶肥料何处来,大部分靠自种,预先留一些田地种好金花菜、红花浪、甚至蚕豆。为不脱农时,蚕豆不待豆荚长大,即整棵拔去搅河泥了,金花菜、红花浪也不是种来吃的。

    绿叶肥再不足时,则要开船出去,去到较荒的江河滩边割野草,乡下话叫做“捉草”。一船开出去,路途几十里。割到的草还须四处收拢挑到船上,道路奔波,堆积满船归来。

    绿肥既足,就要翻塘,即在塘中已盛满的河泥中搅入绿草,说说简单,做来辛苦。河泥此时已经干似厚泥,须劳力一扒一扒将塘中厚泥扒清,再灌进水,一层泥一层草搅和,泥和草须充分融化,多须赤脚跳入塘中,仔细翻搅,每层如此,至塘将满时,往往泥污已至大腿,深陷寒沼。

    翻塘完成,还需落实劳力每天往塘中灌水,不使干涸,否则不会发酵。不在河岸之塘则须挑水而往浇灌。

    一般四人一天翻一只塘,质量第一,好不好须日后看泥塘是否发酵,须见黑水四溢,乌黑闪亮,奇臭无比,河泥扒出时要不见植物茎叶,全部烂入泥内矣。

    到收割播种那时节,正是蚕豆黑壳之时,麦田收割完毕,五六人围着一塘肥泥,闻臭亦香,各用簸箕一担担挑去田间,间隔倒下,如星罗棋布。再用劳力再将每堆肥泥扯碎铺开,使满田均匀。

    似这样天天罱泥,河道当然清冽,绿波荡漾,无积淤、无草杂。田地肥力得养,完全生态循环,舒缓而持久。

    故知为什么那时的米好吃、菜好吃。这样的田地再时常辅施以牲畜之肥,松软不结板,田力深厚而恒久,绵延何止千年。

    几千年从不中止,勤勉不息,养育出的江南良田,繁育我子民草根,供给他朝廷官僚。未料至于今日,全面毁灭,见零星黄花而激动,赌一片麦浪称罕见。米面全赖东北苏北,河道再无航船灌溉。能不令人发一声叹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