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印象【一】

标签:
旅游 |
1.
http://s5/middle/5db369aagb4bce938cba4&690
士林官邸的菊花展
http://s2/middle/5db369aagb4bcead94d71&690
士林官邸的菊花
http://s8/middle/5db369aag787953d525d7&690
九份因侯孝贤的《悲情城市》闻名
http://s13/middle/5db369aagb4bcec70b49c&690
从圆山饭店看台北夜景
http://s7/middle/5db369aagb4bcedcbdd66&690
圆山饭店的选举活动
http://s3/middle/5db369aagb4bcf00b4672&690
西门町的夜
http://s16/middle/5db369aagb4bcf2244ebf&690
信义路看到的101
http://s5/middle/5db369aagb4bcf3abb934&690
101大楼下的吸烟者
http://s12/middle/5db369aagb4bcf58f4deb&690
信义路看到的101
http://s2/middle/5db369aagb4bcf6a1f9a1&690
101看台北
http://s13/middle/5db369aagb4bcf8bbe18c&690
国家戏剧院前热舞的大学生
这是我第二次去台湾,上次是夏天,觉得更喜欢冬天的台湾。
附女儿最近读后感一篇:
凌晨三点。台北。
寂寥灯火阑珊。她一个人。
书写着她的孤独。灵魂在呐喊。
她就是龙应台。从台湾阔别四年回到德国,她作为一位母亲,渴望重新认识她的十八岁儿子安德烈。于是她写信,思念与教诲随着温柔而尖锐的的文字一起被寄到了地平线的那一边。
而这些发自内心的诚恳的话语给我感动的同时,引发了我的深思。
其实她很失落、很矛盾,“欧洲价值”与“亚洲价值”在抗衡。孩子在中国父母的眼里既使十八岁了,也还是孩子。但这样割舍不下的爱对于展翅将飞的“人”来说是不是太沉重了些?欧洲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不如中国父母,只是他们明白应用怎样的方式。我们也不是急着要脱离父母的庇护,只是正如书封面所说的: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是的,这是我们天生应有的一种人格上的自主权。中国父母仅仅当做一种“授权”或“施予”。
在她开放的教育中,她还引导儿子要挑战权威。她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敢为自己的价值信仰去挑战权威,但是有些权威可能倒过来伤害你。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这番话对我启迪很大。现在的中国学生都已习惯了接受,被灌输,何曾有人教我们在追求信仰和真理时也要站起来呼喊、抗争?
当然每做一个是否抗争决定,都会有所舍弃。但在追求的路上,我不怕摔倒。正如龙应台所说的: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这是她的挫折教育理念。也是现在如温室里的花朵的中国孩子所不曾体验过的。所以我说,我不怕摔倒,在追求的人生长路上。更何况漫漫长路上,有这样好的书陪伴我共同前行,为我指点迷津。
还有一点,龙应台对“年轻清狂”的诠释我也非常欣赏。她说: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间的根本。难道不是吗?一切与自然的接触,美学的审察,灵感的孕育,价值观的建立,人格的趋向健全,思想的磨砺,心境的逐渐升华,都是从“玩”中出来的。我们可以不要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但我们要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我们可以不要听一百次文学写作技巧,但我们要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而后者,正是现在中国孩子所缺失的。我们被告诉太多,亲自发现太少。仅仅是填充式的高压智育和机器人式的条框教训,却没有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社会所真正需要的创新精神。
这本书信集中,两颗心终于,跨越了横亘其间的年龄和东西文化的差异,得到了真挚的契合。
但毕竟相隔了十几年,有谁又真正懂得这位一生漂泊的龙应台她自己呢。有自己思想的,注定是要独自承担这一代人甚至是一时代的孤独的。
就像不久前的的我,逐渐陷落在高节奏的生活中,迷失在喧嚣嘈杂的畅销书市场中。身边永远是那些所谓致成功的辅导书,偶尔会无限怀念那些坐在小书桌前从窗外云朵飘变成琐碎的亮星的旧时光。从回忆里醒来,也摆脱不了那湮没之势的孤独感。
直到这一束穿透了地平线的曙光。
重新照亮了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