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二模考试学生(历史)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标签:
教语杂谈 |
分类: 教学天地 |
一、试题的评价
总体看,试卷比较明显紧扣考试说明,尤其是能够琢磨题型示例的意图,针对性训练强,有高考导向性,对接下来的复习非常有指导意义。但选修模块三个题的难易不太均衡。
具体来看,本卷有三大突破,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成为这次命题的三大亮点:
▲突出史观题。如:第9题唯物史观;13题全球文明史观;28(1)题全球史观;28
(2)题唯物史观中的特定历史条件;29题近代化史观。
▲突出历史感(阶段特征)。几乎所有选择题,第10、11、12、13、14、15、16题;28(1)题16、17世纪的历史特征;28(2)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学说。
▲突出观点论述题。28(1)(2)题、29题。并且要求观点明确,试论结合。也就是要有观点、有史实、有结论。史实列举还要看题干的限定要求,不是盲答。
二、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尽管对这次学生考试成绩比较满意,保送后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并且选修不是学的改革史,得分较低,但排名还是可以的。当然,试卷作答出现的问题还是很明显的。
1、读不懂材料或找不出有效信息,更不会用历史感做答。如第10、12、16题,即便读不懂材料,其实完全可以凭所考查的知识点核心思想即可搞定,这突出说明历史感不强。第36、37题主要是读不出材料的信息。
2、阶段性特征不强。如第28(1)阶段特征不强;不会知识的迁移运用。(2)阶段性评价不懂;阶段性史实搞不清楚;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理解不到位,混淆。
3、观点题不太会做。28(3)无观点或只有积极的观点;缺少史实或史实不明确,多空
洞的政治理论;大多列中国的史实而不是就材料列欧洲的,不会运用材料。第29题观点
不明确,有的不是提炼材料的观点而是自己的观点,不能很好地领会题目要求;史实不
准确,或表述混乱。
4、审题力度不够。如28、29题“你的看法”、“材料的观点”分不清楚;选择一个观点即可,却两个都答,时间就紧张了。
5、书写不规范;字太小或太草;图错题号等等现象还是存在。
三、今后的复习对策:
(一)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复习。针对命题中的高考导向,坚强训练。既然本卷有三大突破,有高考导向性,对复习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那么就应该认真分析,指导复习。
★突破史观题。借助于考试的史观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史观题的掌握。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阶级史观)、社会史观等等,以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特别强调史观的含义、史实。
★突破历史感(阶段特征)。借助于考试题的历史感,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把每一个阶段的历史特征都搞清楚,每一个阶段的重大事件(主干知识)的核心内容都要让学生明确下来,理解掌握,并用于解决问题。力争做到不管有多少材料不管材料有多难,只要有历史感选择题就能做选择,问答题就能列史实。如:第10题儒学最单纯的肯定就是适合统治者需要;第12题维新派的主要意图就是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第13题罗马法的作用就是用法律维护统治秩序;第14题物种起源的最大意义就是人对自身和环境的研究;第16题二战后就是“冷战”下的世界,多极化的世界、全球化的世界;28(1)题16、17世纪的历史特征就是重商主义、殖民扩张。不管命题设置了多难的材料,多大的干扰、迷惑,都要坚定对历史事件或历史阶段的这种感觉。其实就是掌握历史知识的最精髓。
★突破观点论述题。借助本次考试观点题反映出的学生的弱点软肋,要加大观点题的训练力度。我们接着进行了试题重考。出一个这次试卷中的原题,紧接着针对史观题、观点题,照葫芦画瓢再出一个题目,考查强调后学生对这类题的审题要领、答题套路的把握程度。并且,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加大力度,继“学会知识迁移”“向材料要成绩”两大口号,提出第三个口号“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做史观题一定要掌握三步走:明确观点,对应史实,回扣观点(结论)。
(二)再加深一下二轮复习。因二模考试提前,总觉得复习不扎实。我们二轮基本是按照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世界古代、近代、现代进行历史的纵向整合的。接下来想横向联系,而考试说明的要点恰恰是古代中国世界、近代中国世界、现代中国世界横向排列的,我们把考试说明的考点留出空格打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这里面大做文章:
1、熟知考试说明的考点;
2、填写每个考点的主干知识;
3、理解每个主干知识的最突出最核心内容,即前边提到的历史感。
4、进行阶段历史中的中西知识对比。
5、同时进行一些相应练习题目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