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节,你送礼了吗?

(2016-09-10 13:09:30)
又是一年教师节,亲爱的爸爸妈妈,你送礼了吗?

我也知道很多人会一直纠结这个问题,是送还是不送,是送什么,送多少,还是不送,难道就没有一个恪守本职的教师了吗?

笔者作为一名心理老师,记得收到的第一份教师节贺卡,是在2009年,一名毕业的学生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的祝谭老师节日快乐。那张贺卡我保留至今,每次看看,我都会感觉到一种快乐,一种欣慰,一种成就。那个孩子,刚来到学校时,刚刚九岁,因为出生时脐带绕颈,导致大脑缺氧,出生后对智商有一定的影响。他在班级里总是被别人批评与排斥,那个时候,我会经常的照顾他,帮助他,在他的眼中谭老师似乎就是一个保护神,有事没事就会谭老师谭老师的。而在每一次保护过后,会让他自己面对这些困扰,毕竟这还是他的生活。

当我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孩子总是沉默不吭声。我们家谭阳是那种热情开朗的孩子,我一直以为他在小学过得会很开心。但在一次暑假期间,在一次被我批评之后,哭着跟我讲,他在学校没有朋友,因为班主任老师让所有的学生不要与他玩,原因是孩子有小情绪,小脾气。作为一名心理老师,在那一刻我明白了,也更加体会到孩子在学校的无助与痛苦,那种被排挤的绝望,我明白我似乎少做了一些什么事。

于是,我给老师打了个电话,感恩老师的辛苦与努力,而不是去找老师算账,同时给老师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不出几日,孩子的脸上有了笑容,班级的座位也调整了,不再是一个人在角落里,回家也会开心的说一下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我知道,在小学这个本该是天真孩子快乐玩耍的校园,给予孩子一份应有的尊重,是多么的难得。我用孩子整个小学不快乐作为代价,明白了一个简单而直白的道理,那就是公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没有人为你的孩子承担必须的义务。

小学毕业后,孩子升入初中,没有想到孩子遇到了一位特别优秀的施老师,她会跟家长做一个交流,说你家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不能严厉批评,要适当的鼓励与肯定,那样孩子的干劲就会更大。相对应的反应,孩子回家后非常开心的说,他最佩服的老师就是施老师,严格而又讲道理,那种佩服是发自内心的,她说到做到并严格执行。所以老师的要求,孩子就一定会做到,并努力做到最好。在初中一年级结束的时候,孩子的成绩从中下上升到中上,并获得年度最大进步奖。当孩子拿着奖状回到家,看得出那份自信与得意,这不正是我们家长最想看到的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吗?那一刻我开心无比。

对于老师的付出,我们铭记在心,虽然工资不高,收入不多,我们总是在节日期间,略备小礼,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无尽的感恩与感激,因为在孩子内心最痛苦的时候,有老师的安慰,在一颗树苗最需要甘露的时候,老师给了孩子一些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其实,只要那一点点的鼓励,就会让一个孩子张扬起来,树立起积极而阳光的心态,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无限感激。如果一定要表达,我只会感觉我送的那一点点的小礼物,与孩子的成长与进步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好了,说到这里,大家会警惕的认为,谭老师是一个支持送礼的人,是一个喜欢收红包喜欢别人送礼的人,并会站在道德与正义的高度对我进行某种蔑视,这个,我也不会辩解什么,说明什么,因为不用多说,现实会告诉你正确的选择,比如我们家谭阳小学的经历。

在我的印象中,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故事,在此做一下分享。有一个小男孩子,放学后经常路过一家高档餐厅,看到那里用餐的人很文雅,环境又好,服务生又很和气。于是就对自己讲,有一天我也要来这里吃一顿饭,感受一下那种尊重,享受那份尊贵的服务。于是小男孩子就经常给爸爸修理草坪,出去帮助邻居送货,最终他拿着自己攒的十美元,来到这家餐厅。

小男孩子穿着最喜欢的一件正装,来到门口,待者帮助他拉开大门,并亲切的说欢迎先生光临。在服务生的带领下,他来到饭桌前,开始点餐,一看菜单上的菜都很贵,他就只点了一个水果沙拉。服务生看到小男孩的困窘,仍然面带微笑,回来时不仅上了水果沙拉,还有二片面包,外加一杯麦片,以一种亲切的语气说到,面包与麦片是饭店为每一位第一次来的客人奉送的。小男孩子很开心,很快乐,当他用餐埋单后,用剩下的二美元另付了服务生作为小费,而服务生非常愉快的接过,面带微笑说声谢谢先生。当小男孩子走出那家餐厅时,内心充满了愉悦。

这个故事为什么会一直在我的心底,让我不能忘怀,是因为面对一个简单的就餐困窘,服务生用自己的理解与智慧,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在那个画面中,流淌着一种人性的尊严与光芒。当小男孩心满意足的站起来,并付给服务生小费时,小男孩子很快乐,而服务生也很尊敬的态度感谢这位小绅士。孩子小费付的真心实意,而服务生拿的坦然自在,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今年暑假孩子来到我的学校,请教英语老师一些问题,并做了几张试卷。我就跟孩子说,今天中午请老师吃个饭吧,孩子说好的呀。我又加了一句,用你的钱。孩子虽然不太情愿,但还是同意了。一顿简单的午餐,花了孩子65元。我问了一下孩子,你知道为什么爸爸一定要让你请老师吃饭吗,那是希望你明白,天下没有什么是应该的,别人对你的付出,你不仅要记在心里,还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回报,这就是一种尊重。将来你有能力了,也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回报,这也恰恰是你现在努力的一个动力。

是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明白这个道理,是比较的困难,但却又是多么的重要。没有什么是应该的,一切都是不应该的。

所以,有一些家长会说,教育学生不是老师的天职吗?不是他们的职责吗?难道他们不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吗?

是的,教育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先不谈在中国教师的辛苦是不是与收入相匹配,也不谈老师的责任心,更不用说老师的生活与生存压力。我们只谈一下,老师的应尽的责任。

当你的孩子出现问题,与老师交流时,老师讲一遍也是讲,二遍也是讲,三遍也是讲,那么你凭什么指望老师对你的孩子多讲几遍呢。同样的面对很多的学生,你凭什么让老师一定会关注到你的孩子。

所以,你会说难道就是给老师红包吗,给老师钱吗?我说不是,不是钱也不是红包的事,而是一种尊重。

在我做网络心理咨询近十年的历程中,经历了很多很多的陌生人。炎风的缘起就是希望借助一个品牌帮助一部分人,让他们走出困境,获得快乐。但是事情总是与愿望相违背。很多人会说,你不是做心理咨询的吗,不就是几句话的事吗,还要收钱啊。并不觉得老师的职业就是心理咨询,你不付费老师吃什么,喝什么。怎么养家?当你心满意足的把你的痛苦倾诉完,内心的思路理顺并找到出口,开心的准备结束时,你没有看到老师的专业与付出,你只看到你还要付费,付那么多的钱,你一点也不想付。这里面有一种对咨询师的不尊重,不重视。试想,当你下次再与咨询师交流时,你还能指望老师非常专业耐心的给你温暖与支持吗?

这个时候,你会说,不就是钱吗?

我会说,不是,还有钱背后你的尊重,你的理解。如果没有这些,你的钱老师也不一定会要。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到那个小男孩在餐厅用餐的画面,小男孩在享受过餐厅的服务后,真心实意的付了那个小费,表达了他的满意与尊重。而那个服务生心安理得的收了二元钱的小费,回应的微笑与别人并无两样。在那个当下,双方都开心愉悦。

所以,面对我的来访者,他们付费给我,我会心安理得的收下。如果有人额外的付出一些费用,在对方诚心实意的情况下,我也会愉快的接受,这里面有对我的工作的认可与珍惜,用付费方式告诉我,我对他的帮助与他付出的费用相比更值得。

所以,当我面对我的学生及家长,他们愿意给我一点红包或者一点小礼品,我会非常开心,因为这是对我的认可与尊重,更是对我的一种肯定,肯定我的工作及付出,我拿的也会是心安理得。

那么作为家长来讲,会经常纠结于送还是不送,当你在纠结的时候,其实就不要送了。因为你送了,你会不安,心理不平衡,你会患得患失。如果你不送,那么你会觉得公平与自在,这样对你与老师来讲,都是一种解脱。你不用觉得送了礼白送了,而老师也不用觉得拿了你的礼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


有人会问,你这不是变相的教孩子学坏做坏事吗?

我对此持相反的意见,我们走亲访友,都会带一点小礼物,这是中国的传统,也是我们的文化现象。对于老师,及老师对孩子的付出,给予一个基本的回报,是一种最大的尊重,同时我也会与孩子一起,让孩子知道给予别人礼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尊重。如果你觉得这是坏事,那么我会告诉你,不是这件事坏,而是你的内心有一个坏的天平影响你对人性的关爱,你只会没有人性的关注是非,而不去关注是非背后那个人的感受。

有人会问,你这样做不是助长教育的不公平吗?

对于此问题,我感觉这样的家长其实是生活在理想中,自己的理想的国度,在那里人人快乐,天下大同。而在现实中,我不感觉到有公平。公平的是大家都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资源,至于你如何使用,如何运用,就是你个人的事情了。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热衷于购买学区房,就是因为这里的教育资源是最好的,否则这些人有病去花大钱买一个贵的要死的房子啊。

有人会问,你这样的态度是不是只要给钱你就要啊?你这不是钻钱眼去了吗?

对于这一点,你想错了。在心理老师的眼中,钱代表的就是责任,有一些责任是承担不了的,所以越是有能力的老师,越会谦虚,也越会谨慎的面对求助者,钱很重要,但并不是什么样的钱都会要,都能要。

有人会问,送礼,到底送的是什么,是希望,是未来,是钱,是尊重,还是?

这个,以我个人的见解,我觉得,在你送的过程中,你向对方传递的是你的信任与认可。那么除此之外,我觉得送的其实是你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期待,是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当你有这个心态时,那么,一切都会慢慢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因为你在构建一个好的未来的可能性。

送礼是不是越贵重越好?

这个一定不是的,贵重代表着压力,彼此的压力。在我看来,最好的礼物就是你的尊重,你的微笑。如果可以,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送点小礼券,数额不要超过彼此的心理承受度。记住,送的不是钱,不是礼,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对方的尊重。
 
不送礼是不是就代表着对老师不尊重,老师是不是就会不管我的孩子,不教我的孩子?
 
这个一定不是的,这个与老师的职业素质有关,也与个体差异有关。但总体来讲,我们总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用更高的更高的标准来衡量别人,而用更低的标准来为自己解脱。其实人性都是相通的,你希望别人把你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重视,那么你在生活中有做到过吗?如果你没有做到过,那么你去要求别人去做,是不是有违人性呢?

我给老师送礼,请老师吃饭为什么一直被拒绝呢?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不排除这位老师的风格高尚品德亮丽,但在信息化互动的社会,这种老师是不多的。那么当你一直向老师视好,而老师一直在拒绝,这里面涉及到家长的问题,就需要引起重视。你要考虑是不是有以下的问题,一是孩子的情况不乐观,老师对孩子不看好,或者直接就是绝望。那么这样的孩子,老师是不愿意与家长有太多的交流与接触的。毕竟当下的医闹事件,家长攻击老师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家长自己的做人问题,是不是自己的做人让老师感受到压力或者逼迫,或者要胁,这一点来讲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有一些家长会说,希望老师帮助我的孩子,让他考的前十或者前五吧,这不是在下命令吗?同样,学习不是老师单方面的事,没有孩子自身的努力,如何才有好的成绩。

孩子在学校最好的学习状态是什么,我与老师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我看来,孩子只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氛围,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才有可能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有一个比较优秀的表现与成绩。那么,这多方面的关系如何形成与把握,其实与送礼不送关系不大。当然有条件的情况下,让老师感受到你的尊重与理解是最好的。无论你送与不送,你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孩子的学习大部分是靠自己的自觉与努力,老师提供的是一个环境一个支持,在你需要的时候,老师像一个指路明灯一样出现在你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你需要的帮助。而良好的家长与老师的关系是保持一个沟通顺畅,立场一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帮助孩子实现学习的任务,人格的锻炼与成长。有很多家长会说,我们不用与老师交流,孩子自己会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会努力学习的,对于这样的家长,我只会心生敬佩,因为他的孩子不是孩子,是一个超人,超出正常的孩子的范畴,与成人一样,或者比成人还要优秀自律。

从心理的角度分析,送礼与不送礼的家长有什么区别?

呵呵,这个就会非常有意思。送礼的家长,你会发现他非常的柔软,与人交往时会尊重人的基本需要,给人尊重,给人理解,与这样的家长一起交流,感觉不到压力,同时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那么,这样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心态平和,心理平衡,思维灵活,思路宽达,这样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朋友也会很多,基本上不会有适应问题,人际困扰。那么不送礼的家长,你会发现他有可能比较的僵硬,与他人互动时有可能比较自卑,同时又会以一种负面的情绪指责他人。面对一个问题出现时,这类家长不会从自身出发思考,大部分会把责任推向外在与他人身上。那么这样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在生活中是谨慎小心,在人际方面是比较自闭的,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直灌输的是负面的信息,以一种否定的语气,要求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不会鼓励孩子多思考,多努力。那么这样的孩子在学习的初期,会表现出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特别是到了学习的中期与后期,也就是在初中与高中阶段,这样的孩子就会失去动力源,慢慢被各种问题困扰,最直接的就是自信心,人际关系困扰,还有就是心态的失衡,这些都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当然还有很多家长,自身比较优秀,不屑于与低于自己的老师进行过多的交流,那么结果自然不会太好,因为不被尊重的人也一定不会特别的尊重你,及你的孩子。

送礼的孩子与不送礼的孩子在学校有什么不同?

这个方面恐怕就会比较多,也会更有意思。我个人更愿意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送过礼的孩子,会更有心理的一种优势,或者说是一种自信,他会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他会认为自己是可以做好的。当然并不是说不送礼的孩子就没有自信。而是说,当孩子面对困难时,会感受到更多的支持源,那个时候,他不会孤单,这种不孤单的感觉,会让孩子有更有心理资源去积极应对他的问题与困难。学校生活,是一个逆水行舟的过程,都比较辛苦,比较艰难,家长应该考虑的更多是提高他的应对能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干扰。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老师的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关键的提醒,会让孩子倍感温暖而能坚持走得更远。在这个逆水行舟的艰难的旅程中,别人提醒一下与不提醒一下,一正一反之间,会有重大的差距。而未来的可能性就在这个日积月累的差距中慢慢的减少。所以,当老师愿意与你交流时,不要拒绝,尽快建立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与关系,给孩子成长中以助力。

有一些家长把送礼当成了罪大恶极,死也不会送。

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首先这样的家长有自己的观点与价值体系,认为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样的家长其实是比较自我我封闭的,与社会交流少,导致自身的固执的看法与观点。其次,这样的家长似乎内在有一些关于金钱的情结,也有可能在这里受过伤害,比如家境困难,把钱看得过重,而忽略其他。最后,不明白舍得的辩证关系,单方面的认舍就是失去,而不失去唯一方法就是不舍,既然不舍也就不会有得,那么没有得自然也不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助力。人生,其实也是这样,在不停的舍的过程中得到,如果不舍就不会得,只是看你的选择罢了。

谭老师,你写这篇文章的身份是什么,是家长,是老师,还是咨询师?

写这篇文章,其实是以家长的身份来写的,有感于今天看到的某遍文章,大声歌颂老师的高尚,辛苦的努力与付出,桃李满天下而又拿着微薄的收入,不知道为什么,看了这样的报道与文章,内心很难过,才一气呵成写出这样的文章。作为家长最大的愿望是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在学校里老师延伸着家长的愿望,但又拿着较少的工资,并不被理解,我是非常支持给教师一定的回报的,这个因人而异,你的认可会让老师与你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搭建一个力场,给予孩子更强大的支持与帮助。作为家长,我不怕送礼,我怕的是老师不收并坚持不要,这个其实就是最可怕的,个人滋味大家去体会吧。

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老师,我也有很多的学生。那么在这个立场上,我想说,任何工作都不是好玩,都很累,特别是教育,更累的就是心理工作者了。作为工作来讲,我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做好本职,事情尽可能简单一点,麻烦少一些,自我学习与提升的时间多一点,不想被麻烦,不想被纠缠其中,天天分析他人是很无聊的事,同时天天与负能量满满的学生与家长接触,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作为一名老师,我喜欢清静而平和。即使有人认可送点东西,也尽可能不要,因为不想承担过重的压力与责任。更何况在当下的纠纷不断的社会中,非常害怕那些没事找事型的家长。

那么,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的态度更加的直接明确,就是不做免费咨询。如果需要咨询,按照收费标准,我2016年的收费是电话咨询一小时300,面谈一小时400。家庭辅导一小时600.如果能够接受就先付费,不能接受就请不再骚扰与纠缠。付费后在公平的情况下为你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感恩你的理解与尊重。还有很多的人,一直想蹭免费,我想这样的人,还请绕道吧。

炎风,让生命成为生命的样子​

谭广涛:独立撰稿人,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私人心理顾问,炎风团队发起人,青少年心理工作者,自体理论治疗与实践者。心理咨询预约电话18321361288,QQ228568165.

炎风团队声明:炎风原创作品微信公众订阅号yanfeng165,欢迎广大朋友免费转载分享,无须支付任何版权费用。更多原创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