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双腿的残疾,他没有放弃,用残缺的身体道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是史铁生,一个乐观的残疾作家。读了他的《合欢树》、《我与地坛》,我颇有感受。
《合欢树》里,他通过对故宅的描写,寄托了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后悔。我觉得这篇文章作者的语言精练,虽然短小,但能够充分地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谓独具匠心!他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物:把它们寄托在了母亲亲手栽种的合欢树上,使平平常常的一棵合欢树充满了情感。从“没有发芽”到“长出叶子”再到“年年开花,长到房高了”,合欢树从“弱小”变得越来越“强壮”,“我”也从残疾的谷底走到了人生的高峰,我认为这棵合欢树就是作者命运的写照。
寄情于物的也不仅仅只有《合欢树》,也有《我与地坛》。这是一篇长篇哲学抒情散文,也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寄人生感悟、对亲情的歌颂于“一座废弃的古园——地坛”之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中思考的结晶。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对地坛这座古园中一草一木都进行了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刻画与描写,比如作者对地坛园子里草木生长的生动描写:“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在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方法,仿佛草木都在用生长的声音向作者诉说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乐趣,使作者甚至是读者都能感受到这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思考着,去“拷问存在的意义。”比如:“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作者的心在起伏,在起伏中又慢慢趋向于平静、坦然。
史铁生的作品,写出了他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对生存的追问,使文学的意义更加丰富!
我,史铁生的作品的忠实读者,他对我的成长有这样两点明显的影响,一是他深刻的生活理解,二是他浓重的文学描写手法。也就是文章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统一。我把他的这个完美统一用于我的写作,于是写作能力越来越好。至今我在全国各类杂志报刊上发表作文八篇,在余姚市各类征文竞赛中获奖无数。这就是史铁生的作品影响了我,也是我知识助力梦想,好书伴我成长的实际事例。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812班 何涛
发表于《青少年日记》中学版2018年第五期
http://s3/mw690/001InRjYzy7m2Lbo5xwc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