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回家看看”或被写入法律,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一些热门论坛上,有人拍手叫好,但也有人发出质疑。对很多远离家乡的人而言,把“常回家看看”的歌声唱进现实中,并非易事。
文 陈晨 杨明铭 编辑信箱 lhlry2010@163.com
常言说: “树老怕空心,人老怕冷清。”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老人在养老过程中,并非只满足于衣食的需求,而更需要精神慰藉,希望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而这简单温情的期许,如今却可能被写入法律,强制执行,这样的立法有必要吗?此举是立法的进步还是孝道的退步呢?“以法治孝”真的可行吗?
想回家而不得
家住西安东二环外的离休老人张则全,一到周六就高兴得合不拢嘴。每到这天,他的四个儿女都会携家带口来看望他和老伴。一家人其乐融融吃个团圆饭,赶上风和日丽的时候,还时常举家出游,尽享天伦之乐。但如果不是子女离得近,老人的这份快乐可能就要打个折扣了。
而湖北省云梦县下辛店镇的代幼想就没这么幸运了。他的三个儿女远在广东,全家人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团聚。平日里,老两口在家里,对儿女的思念成为生活常态。而他的小儿子、在东莞一家媒体工作的代希奎说,远在异乡,自己也时刻想回家看望父母,但工作牵绊、路途遥远,时常让他的回家梦遥不可及。
与代希奎相似,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的重庆姑娘王瑞玥也有着同样的“亲情烦恼”。她说,每次听到歌曲《常回家看看》,自己心里总是酸酸的。“现在一到放长假,我都尽量赶回重庆。尽管时间很紧,路上也有很多花销,但能多陪陪父母,心里也是很开心的。”
听到“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的消息,王瑞玥表达了自己的质疑。她说,对于想回家的人来说,即使法律不这样规定,也会想方设法回家看望老人。如果真有人不想回家,这样的法律也缺乏 “可操作性”。“其实,对很多漂泊在外的年轻人来说,是想回家而不得。”王瑞玥说。
一面是“漂一代”一面是空巢老人
代希奎和王瑞玥的烦恼只是众多远离家乡的人的缩影。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半径得以扩大,“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也逐渐被消解。子女出国求学、异地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数据显示,2009年末,全国仅外出务工农民工数量就已达到1.3亿,“80后”群体更是被称为“漂一代”。而与这个数字相对应的是,在中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空巢老人的数量明显提升。
在以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为主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上,一篇《我们应该回离家近的地方工作》的帖子,在短短几个月内被分享了2万多次,感动了亿万网友。帖子中,远在家乡的父母“从不错过我们所在城市的天气预报”“总是把我们的房间一遍遍打扫”“总是随身携带手机,不是离不开手机,而是离不开我们”。这些平实的话语让众多网友“泪眼婆娑”。
家在云南玉溪的康俊青在跟帖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现在离家很远工作,每天都想给爸妈电话,电话打完时都很想哭,不知道今晚妈妈是不是又一个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就睡着了,不知道家里搬家,他们俩是怎么把笨重的柜子沙发给抬上去的。远离家乡工作的孩子,
当想到可能要一辈子亏欠父母时,心中的痛又蔓延开去……”
一面是工作在外的子女,一面是留守在家的空巢老人。网帖的现实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年龄上看,56岁的河南周口退休职工姚冬梅还算不上一位“老人”,但她却坦陈自己已经步入“空巢”的行列。惟一的儿子已在杭州成家,因为儿媳妇是东北人,即使过年一家人
也难得团聚。虽然儿子也多次要求她和爱人搬到杭州去生活,但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让姚冬梅无法接受。“当父母的哪个不希望孩子能常回家,但孩子确实忙、路也远,我都能理解”,姚冬梅说。
以法治孝可行吗?
“假设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除掉应酬朋友、睡觉,你有多少时间真正和爸妈在一起?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 岁,就算爸妈能活到85 岁,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爸妈相处多久?”近日,一位网友将这张“亲情账单”晒在网上后,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不少人恍然意识到,未来陪父母的日子竟然少得只能以“次”或“天”来计。
网友“城市麦田”的回复让人心生酸楚:“这辈子,我也许只能和妈妈相处一个月了。毕业之后到深圳工作,现已婚,每年只有5 天探亲假,除掉路上耽搁的时间,真正在家的时间不超过5 天。5 天里,大概还有3 天出门应酬、聚会。剩下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和上街购物,真正能陪妈妈的时间大概只有20 小时。我妈妈今年52 岁了,如果上天眷顾她能活到85 岁,在她最孤独的那33 年里,我能在她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60 小时,也就是27 天,还不到一个月!”
网友“如梦似棋”则发帖称,我们总是理直气壮地对父母说自己很忙,以至于陪伴父母的计划总会一推再推。殊不知,父母会在我们的忽视中快速老去。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哪怕沉重得令人心酸。为什么相聚的次数会越来越少?真的是经济拮据、路途遥远,还是工作繁忙?也许这都是借口吧。看了这道看似简单却沉甸甸的“算术题”,我觉得新修订的《老年法》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很有必要,不要让这些借口变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无独有偶,也有网友表示,还剩多少次相聚机会,或许并不重要,因为我们无法阻挡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过,如何度过看似寥寥无几的相聚时光,怎样减少若干年后的愧疚,主动权应该掌握在子女的手中。
精神赡养才重要
对于《新老年法》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不少社会学专家持肯定态度,认为此举给严肃、庄重的法律蒙上了一层温馨、亲切的面纱,凸显了法治的人性化。专家表示,我们每个人都会渐渐长大,渐渐离开父母的视线。学校、社会、朋友、恋人、异乡、漂泊……都在一点点拉开我们与父母的距离,而一年中我们留给父母的时间却是缩了又缩。很多人会为“算算你还能陪父母多久”这样一道亲情计算题动容,在计算的过程中,人们看到的不光是数字,而是曾经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我们虽心存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但往往想得多、说得多,却做得少。对很多人来说,尽孝永远是“未来时”和“未完成时”。如果明晚不用加班,我就给爸妈打个电话;如果周末没有饭局,我就回家看看;如果我有时间了,我要带父母出去玩;如果我有钱了,我要买套大房子把他们接到身边……
正因为如此,“鼓励常回家看看”,以立法的方式唤醒年轻人的“精神赡养”意识,不仅有利于维护传统的公序良俗,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无疑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然而,怎样的养老方式能称得上是“精神赡养”呢?有专家通过统计数据总结出,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正逐步出现“七多七少”现象:经济供养依靠子女多,获得社会保障少;带病多,完全自理少;日常照料依靠子女多,社会提供帮助少;闲暇时间多,精神文化少;
文盲半文盲多,受教育年限少;丧偶多,身边子女少;女性多,男性少。
对此专家认为,我们的社会早已不是农耕时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妥善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已经不是家庭成员的单一和独立责任,这是一个社会大系统下以政府为第一责任人的各方关照解决的问题。社会养老机制要跟上时代的变迁,职工工资提高与带薪休假的社会立法要跟上,社会要尽量解决两代人分居的客观障碍,老年人的话语权要与老年人人口相适应。同时,还要努力打破传统养老模式,让养老产业化、扶植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抑或完善社区建设,加大老年人自身精神赡养的力度等。只有在大环境下理顺矛盾,才能找到合理解决养老问题的办法,也才能缓解对老龄化社会的焦虑和对“空巢家庭”老人生活状况恶化的担忧。(据新华网、《深圳特区报》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