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钓鱼岛 沈复的又一个芸娘

(2011-01-19 10:55:15)
标签:

沈复

钓鱼岛

浮生六记

海国记

记事珠

杂谈

钓鱼岛 <wbr>沈复的又一个芸娘

清朝小资文人沈复绝对不会想到:生前默默无闻的他,身后会演绎这么多传奇。这些传奇,不仅缘于他的《浮生六记》、他的芸娘,也缘于钓鱼岛。12 20 日中午,被称为钓鱼岛归属铁证的沈复自转体作品《浮生六记》佚文《海国记》钱泳抄本原件,在北京以1325 万元被拍卖。

文 王佳琳 丁锐 编辑信箱 raul7love@sina.com

 

    《浮生六记》被誉为“小红楼梦”,其中记载的沈复和其妻芸娘的闺房之乐,令无数文人心驰神往,连林语堂老先生都这样感叹: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而现在,倘沈复九泉下有知,定会有又一番深情款款的表白:钓鱼岛,是我的另一位芸娘!

 

神秘买家拍下钓鱼岛归属铁证

    和伟大作品《红楼梦》一样,《浮生六记》最初被发现时也是“断臂的维纳斯”,六卷仅存四卷。但近年来一个重大学术成果震惊了海内外,山西收藏家彭令宣称:他在清代书法家钱泳的手稿《记事珠》中,发现了《浮生六记》第五卷初稿《海国记》的部分佚文!多位专家经多番考证后,对此说法予以认可。而这份佚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钓鱼岛的一段精彩描述——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

    俞平伯先生评价《浮生六记》“文辞洁媚,趣味隽永”,这样的特点我们从上述文字中不难体会,“白鸟如鸥,绕樯而飞”, 寥寥数语,不仅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图画,更在无意间交代清楚了一个重大史实:黑水沟是中琉的海上分界线,琉球国西部领域是从姑米山(今冲绳久米岛)开始的。沈复的记载,比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对钓鱼岛的最早“发现”,还要早76 年。港台媒体为此率先发表评论:《浮生六记》佚文重见天日,钓鱼岛主权属中国又添铁证!

    据媒体报道,钱泳手迹原件的抄录时间为道光三年( 公元1823 年),其存世时间也比日本人所谓发现“尖阁诸岛”( 即钓鱼岛)的时间早了61年“。由于中日两方都没有真正占领钓鱼岛,因此‘ 有效占领’这些国际法原则就无法作为法理上的依据。反而是‘先占’的历史依据变成两国对其进行主权争夺的主要依据。如果发现的新文献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就会增强我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谈判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此前分析指出。

    编号为304 号《(〈浮生六记〉卷五) 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原件拍卖时,女拍卖师上台介绍了拍品的具体情况。但之后拍卖并未马上开始,另一位拍卖师告诉大家,现在要暂时休息一下,因为还有几位买家正在赶往拍卖会现场的路上。一位打扮普通的黑衣男子在台下大声表示了对主办方的不满,“想买的早就来了,等多长时间啊?”在拍卖会结束之后证实,这名黑衣男子就是最终的买家。黑衣男子自称吴先生,最终拍得了《记事珠》(《海国记》)。拍卖结束之后,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也是受人之托前来竞拍,对于竞拍目的,“没有什么高尚的想法,也没有什么低级的想法”,而真正的买主就是希望通过竞拍,不让《记事珠》流出国境。但他始终未透露自己的身份以及幕后买家的身份。吴先生说,他是在拍卖的前一天晚上从网上的新闻转载才得知这一拍卖活动。之后自己四处打电话联系,最后一直联系到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产业扶贫委员会。不过联系之后他才得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产业扶贫委员会已经退出了这次拍卖活动。吴先生说,幕后的买家也是有爱国心的人士,参与竞拍的原因之一,也是不希望这件拍品今后流出国境。“毕竟现在流出的手段很多”。

 

沈复和他的芸娘

    沈复是何许人,最初人们不晓得,以为他是一个无名的文人;后来经过考证,发现他还是一个无名的文人。他为什么写《浮生六记》,好像在当时以科考八股为重的情况下,写这样的东西是最心无大志的人所为,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排除了他写这些东西的功利性。他到底为了什么要写《浮生六记》,我们已无从查知,但我们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写得相当用心。沈复是在嘉庆十三年(1808 年),以“太史司笔砚”的身份,随正使齐鲲、副使费锡章等出使琉球。沈复一生以游幕为业,所谓“太史司笔砚”,充其量也就是个“临时秘书”的角色,并非正式公务员,因此他这段文字不是考察报告也非工作汇报,而是自娱自乐的率性之作,但这并不湮没其价值。迄今为止,我国关于钓鱼岛的记载大多来自官方文献,而这段文字出自布衣寒士之手,闪耀着民间文化的光辉,更具历史人文的质感。

   《浮生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逍。六记中,“闺房记乐”俨然排在首位,按照古代文人的志趣取向,这样难免有些不雅,但沈复却自有他堂而皇之的理由:“因思关睢篇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意思是诗经据说是孔老夫子所编的,既然他老人家都把描写“儿女私情”的“关睢”一篇列于三百篇之首,那么我的这个排列当然也就无可非议了。沈复的可爱率性可见一斑。沈复的妻子芸娘本名陈芸,字淑珍,是沈复先生舅舅家的女儿,从小天资过人,生而颖慧,刚学说话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芸娘便随着母亲金氏、弟弟陈克昌艰难度日。刺绣之余,竟能喜读诗书,曾写下“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诗句,可见得是一位锦心绣口的才女。无怪乎小她十个月的表弟沈复一见倾心,当即向母亲表示:“若为儿择妇,非淑姐不娶。”《闺房记乐》开头讲了一个吃粥的小故事:在芸娘还没过门的时候,有一回沈复到舅家去,三更半夜的时候忽然肚子饿了,陈芸“暗牵余袖”,到她房里,则“藏有暖粥并小菜”。正当他吃着,忽然被陈芸的堂兄玉衡撞见,“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虽然事情的结果是年少的沈复因被嘲,负气而回,但我们读到这样的小故事,心下也不禁为之一动。

    果然天从人愿,十八岁时两人得以结为夫妇。成婚后,夫妇俩谈诗论文,话题所及,无非《国语》《南华》《楚辞》等。两情缱绻,竟至于镌刻图章二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沈复收藏阳文,芸娘收藏阴文,寓阴阳和谐之意。夫妇俩的共同爱好除了谈诗论文,那就是旅游。苏州本地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当然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到的。为了能带着芸娘远游抒怀,沈复甚至敢于破除封建礼教,怂恿芸娘女扮男装。据《浮生六记》记载,当芸娘第一次纵目太湖之时,陶醉于太湖的风帆沙鸟、水天一色,不禁脱口而出:“此即所谓太湖耶?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

    沈复一生游离于功名之外,芸娘对仕途经济也一样冷淡。两人在最为日常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她的愿望只是与丈夫筑一小屋,“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桑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言辞声声,千载之下令人陶然。真难怪连林语堂也要羡慕古人有这样的妻子与闲适的生活了。他们的安贫乐活主义与实践可以作为现代人的典范:“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沈复还说自己" 爱花成痴,喜剪盆树",喜欢培养小盆景,会趁扫墓时捡回纹路好看的石头堆叠成造景;而芸娘慧眼独具,总能信手拈来,再将这物外之趣发挥得恰到好处。夫妇俩平日静室焚香不辍、案头瓶花不断,清贫中亦有其乐。志趣相投的友人时有来访,芸娘也常有巧思而使宾客尽欢。每每令人赞叹说:“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友人们心服欢悦之余“大笑而散”。

真的是“有妻如此,夫复何求”,沈复也不禁感叹道:“老天待我至为厚矣。”夫妻两人如此琴瑟共鸣,实在是一种极美的意境了。这现存的五记中,沈复着墨最多的也正是这“闺房记乐”,实在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最温馨,最令人难以忘却。

      从此,美丽的钓鱼岛,和美丽的芸娘一起,更深地融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据《新京报》《渤海早报》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