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名人需要高调“作秀”

标签:
杂谈 |
岁末年初,又恰逢海地大地震,我们又在镜头前看到那些公众人物高调做慈善的身影,比如,近段时间,陈光标发起的巨额“红包”捐款,李连杰拼命兜售的“壹基金”,还有娱乐圈伴侣王菲与李亚鹏的“嫣然慈善基金”明星晚宴等等。有人会说,慈善是好事,能不能低调一些,作秀是否会影响慈善的“纯度”?慈善是否会成为作秀的工具?
其实,慈善也是一个过程。很多人开始可能是为了作秀而慈善,但在慈善的过程中,却转变成为慈善而作秀。这种转变的边界和时间点很难判断,但是这种转变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因为,慈善本身就是一种人性与人性相通的体现,就是一种人心与人心的交流,慈善行为本身就是对作秀者的一种教育和引导。所以,何必着急和苛求,当有人为慈善事业添砖加瓦时,何必先去探究他的目的是什么,而忘记了给予他尽可能多的鼓励和赞扬呢?
只要所做的事情是真实的,就不必以作秀之名进行指责。任何行为都会有外部示范性,如果真的做了一件好事,为何不能让别人知道呢?知道的结果可能是自我宣传,也可能是引起别人的共鸣和响应。尤其是,在当下慈善事业还未蔚然成风时,就更需要有人来打破这种环境中的“沉默的螺旋”,用一种高调的姿态宣传慈善的理念。
而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恰恰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参与慈善事业,也会有更多的人被带动起来,用媒体的话说就是陈光标“组团慈善”来了。对于慈善事业,这当然是一种可喜的进步。这也说明,慈善不再是拿出钱来捐款那样简单,慈善是亲身参与和面对贫困户时的一次心灵的交流和震撼。所以,慈善可以作秀,在慈善还未成为社会自觉时,更需要有人来高调作秀。也许面对慈善作秀,公众关注的应该是在这高调背后,慈善家和贡献者们所奉上的最有诚意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