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轶可:从小众音乐到青春小说

标签:
foreverroad歌迷bjork左小祖咒曾轶可娱乐 |
毋庸置疑,20 09年的中文流行乐坛是属于曾轶可的。原本这只是一个选秀舞台上再平常不过的女生,抱着吉他,短发,中性造型,表情有点呆滞有点酷,唱着自己并不成熟的作品,不知天高地厚。换做在国外,这样的女生要多少有多少,就像Jack Johnson要多少有多少一样。可时势造英雄,谁会想到一个曾轶可能够呼风唤雨,让全世界为之侧目,就连台湾乐评人马世芳也忍不住手贱去点开她的现场视频?到了后来,关于曾轶可的争论,逐渐演变成了那些听着左小祖咒、李志等独立音乐的粉丝们的反击。小众歌迷趁机打出旗号:不喜欢曾轶可的就是只懂欣赏那些泡泡糖流行音乐的。很快地,他们把一个又一个的独立英雄拿来与曾轶可做比:The Cure、Thom Yorke、PJ Harvey、Bjork、Chara、森田童子、Bob Dylan……后来,“可爱多”(即曾轶可歌迷代称)还跳脱音乐范畴,把比较对象发展至梵高等艺术先行者,尸横遍野,无人能免,惨不忍睹。把曾轶可比做鲍勃·迪伦的人是不可能听过一张完整的鲍勃·迪伦的专辑的。
事已至此,风口浪尖的曾轶可没有爽约,在圣诞档推出了其首张个人创作专辑《Forever Road》,一连十首全是自己词曲的作品,果然说到做到。歌曲的Demo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曾轶可参加“快女”时、以及网上流传的视频自拍中都陆陆续续地已经领教过,关键是进录音棚后,曾轶可那忽大忽小、时高时低的绵羊音该怎样修正,以及其稚嫩且雷同度相当高的旋律创作该怎样通过编曲来弥补,这是大家所关心的。然而这张专辑竟然神奇地不走音了,可问题接着来了:当曾轶可的演唱不再让你闹出心脏病的时候,她和其他歌手的差异化,体现在哪里?换句话说,单靠着她的所谓“创作”,能够避免被乐坛一众创作歌手同质化吗?在《ForeverRoad》中,被吹捧得天上有地下无的曾轶可似乎连自己都摸不着头脑。相信曾轶可自己第一次完整地听完这张专辑时,心里同样困惑。在录音室中,所谓的“灵气”基本都会被“雕琢”得所剩无几,包括那些曾被认为如何惊世骇俗的歌词如“短发女人也可以性感和可爱”,在芸芸的唱片大海中其实不过是沧海一粟。
当听着这张《Forever Road》的时候,我们仿佛是看着一本封面包装相当低龄化的90后青春小说。不明白曾轶可的歌迷,就好比书迷不明白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到底好在何方,更何况所有Clamp的粉丝是知道《幻城》是完完全全地抄袭《圣传》的,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誓死拥护他们心目中的“四殿”?曾轶可的回答是:或许,那是世界上另一个我吧。我们没法理解这句话有多浪漫(这句话貌似也是出自矢泽爱而非曾轶可的原创),于是你也没办法理解曾轶可以及喜欢曾轶可的歌迷的世界。那么,作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你会青睐一个18岁孩子的作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