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创作方法举例
下面让我们结合一件具体的艺术作品,来看一看美和艺术创作的具体方法到底会有什么效果,这件作品就是荷马的史诗巨著《伊利亚特》。这是一部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传说为背景与题材的诗作,叙述的是一场发生在古希腊人与特洛亚人之间的战争。战争的起因是这样的:特洛亚王子帕里斯到希腊做客,与希腊斯巴达王的妻子——绝世美女海伦发生了恋情,并把海伦带到了特洛亚,于是古希腊人与特洛亚人之间就发生了一场跨海的并持续了十年之久的“国际战争”——特洛亚战争。《伊利亚特》并没有叙述整个战争的过程,而是只叙述了战争的第十年里约五十天里的一些事情,其他的事件仅仅是点到为止。笔者记得,在当初刚接触到这部作品时,笔者一下子就被她深深吸引住,并不住地对之加以赞叹。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现在笔者总算找到了一些答案。
一、从形式来看
① 体裁
很显然,《伊利亚特》(参见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1月北京第1版)是一部叙事诗。如果这件作品象通常的做法那样,即按事件的顺序用散文的方式依次叙述出来不可以吗?笔者认为,这不是不可以,而是这样做效果不会达到最大。那么作者以诗的形式或体裁来完成这部作品有什么好处与优势呢?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不但不会减少散文的做法所具有的优点,而这样的做法却至少又多了三点长处与优势,这三点长处与优势就是:一、这样做可以利用节奏来激发并加强情绪与情感,二、这样做可以利用句子的突然停顿与转行造成悬念,从而促使读者把阅读进行下去等,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时不自觉地运用了格式塔心理学(也叫完形心理学)的创作技巧!三、这样做便于传唱。例如,诗作开篇第一节就有这样的效果:
“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
致命的忿怒,那一怒给阿开奥斯人带来
无数的苦难,把战士的许多健壮英魂
送往冥府,使他们的尸体成为野狗
和各种飞禽的肉食,从阿特柔斯之子、
人民的国王同神样的阿基琉斯最初在争吵中
分离时开始吧,就这样实现了宙斯的意愿。”
② 修辞手法与修饰语
《伊利亚特》运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无疑增加了诗歌的魅力,例如《伊利亚特》第九卷从第一行到第八行的一节诗就是如此:
“特洛亚人这样守望,阿开奥斯人
却处在神降的惊慌中,那是令人寒栗的
恐怖的伴侣,每一个勇敢的将领都感到
难以忍受的悲哀。有如两股风搅动
鱼游的海水,北风和西风自色雷斯
突然吹来,黑色的波浪向上翻腾,
把海草掀到水面上;阿开奥斯人的心
就是这样在他们的胸中搅得很乱。”
这节诗前面一部分描述了阿开奥斯人的心理状况,后面一部分就采用了明喻这种修辞手法(前面一部分也用了比喻——暗喻)。是不是前面一部分内容的含义不够清楚呢?不是,任何人都能理解这部分内容,从而也都能知道阿开奥斯人很惊慌、很悲哀,那为什么还要后面这部分内容呢?原因不是别的,就是为了能激发人们的情绪与情感(这里的比喻,使人们可以借助于形象来激发情绪与情感)。有了后面的这一部分内容,这段诗的魅力就陡然增加了不少,反之,若没有了这部分内容,那这段诗的魅力就会有所减少。如若不信,读者你可以把这部分内容遮起来试试看。
《伊利亚特》在描写某个人或事物时,常在被描写的对象前加上一个修饰语。从表面上看,这些修饰语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但实际上这些修饰语大大增加了诗句的生动性,例如,在“集云的宙斯”、“牛眼睛的赫拉”、“神圣的阿佛罗狄特”、“白臂的海伦”、“捷足的阿基琉斯”、“有翼飞翔的话语”、“头盔和突肚盾牌/在密集的巨石的打击下发出声声闷响”等等词句中,各个修饰语就都有这样的效果。
二、从内容与现实的关系来看
《伊利亚特》虽然只描述了整个特洛亚战争的一部分,但却描绘得非常精彩。叙述是从希腊大将阿基琉斯因为与希腊统帅阿伽门农发生争吵而愤怒开始的。由于这个原因,阿基琉斯坚决休战,使希腊军队节节败退,而特洛亚的军队在其首领赫克托尔(帕里斯的哥哥)的带领下几乎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在这时,阿基琉斯的好友战死在沙场,阿基琉斯再也住不住了。阿基琉斯的重新参战,使得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希腊人逐渐地占了上风,并杀死了赫克托尔。诗篇也就在特洛亚人为赫克托尔举行葬礼的过程中结束。在整个故事中,作者还使各种天神参与战斗,使得整个战争故事离奇、曲折,充满诱人的魅力。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节描写战斗场面的诗句(第十五卷第312行——第327行):
“阿尔戈斯人严阵等待,震耳的呐喊
从两军沸起,数不清的箭矢脱弓离弦。
无数投枪捷速飞出无畏的手臂,
一头扎进勇敢的年轻战士的身体,
有许多投枪很想能触到柔嫩的身体,
却早已扎进了泥土,怀着吃肉的欲望。
当福波斯·阿波罗握住盾牌静止不动,
双方的枪矢往来纷飞,刺中身体;
当他面向达那奥斯人晃动盾牌,
凄厉地放声大喊,达那奥斯人的心
立即在胸中停滞,失去狂热的勇气。
有如牛群或一群羊在黑暗的昏冥中
被两头凶猛的野兽追赶,牧人不在,
两头野兽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阿开奥斯人也这样丧胆,阿波罗使他们
陷入恐慌,给赫克托尔和特洛亚人荣誉。”
笔者相信,当读者读到这样的诗节与诗句,是没有不表示敬佩与赞叹的,而这样的诗节与诗句在《伊利亚特》中却比比皆是!
由于《伊利亚特》所依据的题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激发情绪与情感的能力,因此,用反映法(反映历史与现实的方法)来构思和创作这部作品是很明智的。在诗中,有许多人物、事物、习俗等都是真实可考的。当然,作品中也有许多虚构的成分,如作品中时时有各种各样的天神参与战斗,在今天看其虚构性就非常明显。由于这些虚构让作品充满了奇幻的魅力,有助于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因此,虚构法也被用在了这部作品的创作之中(在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中,如在但丁的《神曲》中,虚构法可被认为是其最主要的创作方法)。正是由于该作品有虚构的成分,因此我们不能把这部作品看成一本历史书,看成一本科学著作,我们只能把她看成一部用反映法创作的艺术作品,一部专门用来激发人的情绪与情感的艺术作品。就笔者而言,作品除了能激发出笔者的种种情绪之外,作品还能激发出笔者对英雄的崇敬、对美的追求、对友谊的向往等情感,另外,该作品还激发出了笔者对自身的性格与生活细节等进行反思的兴趣这一情感。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笔者从《伊利亚特》中获得了一些历史知识,然而《伊利亚特》给笔者留下最深刻、最强烈印象的却是笔者在阅读时,笔者所曾经历过的情绪与情感体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