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伤逝》中的人物及其艺术特征

(2011-06-23 08:31:08)
标签:

教育

内容提要:

《伤逝》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小说,它不仅反映了一对青年的爱情悲剧,而且引导人们去探讨悲剧的原因,去探讨人生的道路。

涓生是一个接受了“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等新思想的真诚、勇敢、善良的较为高级的青年知识分子。他能写作、会翻译,具有相当的生活能力。他善于自我反省,勇于自我批判,具有知错就改的科学精神。

子君是一个部分接受了“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等新思想,但在骨子里又是传统观念相当根深蒂固的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女子。她具有爱情至上的观念,敢于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同时她又是一个胸无大志、缺乏进取心、依附于男人的传统型女子。

作品的艺术特征突出表现为: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第一人称自白的手记方式——即“涓生手记”的形式。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渲染了悲剧气氛。叙事、议论、写景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语言使用方面,以诗的氛围节奏选择了抒情的诗化语言。

 

正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5月以<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以其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超拔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问题为题材的一部短篇小说。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青年普遍关心和身体力行的一种时尚,“五四”时期,以“娜拉出走”为喜剧结局的作品风行一时。写在“五四”退潮期的《伤逝》则从这一喜剧结局出发,描绘了一出引人深思的社会悲剧,体现了鲁迅对“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问题的关注。

一、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原因简析

《伤逝》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小说,它不仅反映了一对青年的爱情悲剧,而且引导人们去探讨悲剧的原因,去探讨人生的道路。

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是不允许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存在的!涓生的失业,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都不认了,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他们。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

回顾鲁迅先生的爱情,可以说,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伤害。他在1906年奉了母亲的命,和朱安结婚,虽然他对朱安一点感情都没有。但为了不伤害母亲,为了保护朱安女士的性命(如果被休了回来,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说生不如死了),所以只有苦苦地维持着这段不是爱情的婚姻。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离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

其次,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但是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伤逝》中,涓生明明两次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是子君的死。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决心,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也许在他说:“人是不应该虚伪的”的时候,就是他最虚伪,最卑怯的时候,其实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对而已!

当然,我们不可以就此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涓生实际上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子君也是这样,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她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呼声,但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一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捶着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的思想牢牢地禁锢着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爱,便无可奈何地退回父亲那里,独自负荷着虚空的爱的重担,走完人生的长途。但是,子君毕竟是那个沉滞的社会中的一个觉醒者,她喊出了数千年来女性不敢喊出的声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点令所有的人都很受鼓舞。

虽然涓生和子君他们的性格都被传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们到底是当时极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成员。

最后,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一个人想在社会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得去解决一下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就这样说过,也可以说是对青年的一种告诫吧。他和许广平离开北京正是经济困顿的时候,他们相约“分头苦干两年,挣得足可以维持半年生活费的积累,以便不至于社会压迫来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他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难走了很多。在经济困顿上,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于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活,爱情是不会长久的。

总的来说,涓生和子君爱情的失败,从主观方面来看,是他们所推崇的个性主义已经不能引导他们继续前进了,他们自身性格所表现出来的弱点和经济上的困顿成为他们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从客观方面来看,封建主义从各个方面进行摧残,加速了他们爱情的死亡,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必须打破那沉滞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能“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

二、涓生和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涓生的形象:

涓生是一个接受了“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等新思想的较为高级的青年知识分子。他能写作、会翻译,具有相当的生活能力。对于爱情和生活,他有相当深刻的认识(能说得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之类的话)。他为人真诚而又不乏勇敢(他敢于追求爱情,一旦发现自己的爱情具有相当的盲目性而且无法维持下去时,他又会真诚地与曾经爱过而现在已经不爱的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付诸行动;即使在爱情和日常生活上都遭到严酷打击的情况下,他还是具有追求新生活的勇气)。他善于自我反省,勇于自我批判,具有知错就改的科学精神。他还不太成熟(选择爱的对象还具有相当的 盲目性;对黑暗势力的强大和危害性的认识也不足),做事有点冲动,甚至有点自私(当发现爱情无法维持时,他考虑的主要是自我解脱)。但总的说来,涓生是一个真诚、勇敢、善良的人,他的缺点主要是成长过程中必然具有的不成熟性所引起的,而不是品德败坏所引起的。

子君的形象:

子君是一个部分接受了“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等新思想但在骨子里又是传统观念相当根深蒂固的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女子。她具有爱情至上的观念,敢于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能说得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话,并敢于大胆地反抗旧习俗而与自己所爱的人同居),而且对爱情十分投入 ,可见其性格的单纯和真诚。由于文化水平较低、视野狭窄以及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她又是一个胸无大志、缺乏进取心、依附于男人的传统型女子。在与涓生同居后,她就将涓生视为终生所依靠的男人;甘心于也满足于做一个终日为生活琐事操劳的家庭妇女,却忘记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当涓生失业时,对自己的能力有相当自信的涓生本人倒并不怎么担心生计问题,真正受惨重打击的倒是以涓生为依附对象的子君。由于在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生活视野和生活理想等方面与涓生差距相当大,她对涓生的爱情实际上是相当盲目的,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以爱情为唯一精神支柱而又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君,在失去了爱情之后也就无法在这个无爱的(甚至连亲情都没有的)世界上再生存下去了。她的爱情悲剧和个人生活悲剧,除了外因(涓生的不再爱她以及家庭和社会的歧视等)外,也是与她本人的视野狭窄、观念陈旧、能力较低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依附型的脆弱性格有关的。

三、《伤逝》的艺术特征

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第一人称自白的手记方式——即“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伤逝》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渲染了悲剧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也突出了主题。

作品不追求完整的情节故事,而注重充满情韵的细节氛围营造。如子君形象描述即通过细节手段完成:接受求婚时“孩子似的射出惊喜”眼里夹着疑惑之光,灵活天真纯洁;温习旧课时则安详自得地“注视空中,出神地凝想着”;感情破裂时却变得茫然而稚气。还有阿随与作品情感变化呼应的四次出现也异常巧妙。它们都强化了作品的抒情效果。

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很少运用叙述方式来表现,总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或者借助景物,其他事物形象来描写。

作品的叙事、议论、写景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小说大体上是按照会馆、吉照胡同、会馆这样回顾式结构进行描述的,在具体事件回顾中,作者没有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详有略,跳越式的追述。

    首先,在叙述中抒情。:子君死后 ,涓生又回到会馆,回忆一年前与子君相恋时的情景,是用叙述的语言抒发他们相恋的情感:“在一年前……”、“一听到皮鞋的……”“然而现在呢......其次,通过议论直抒胸臆。小说结尾段:“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地狱的毒焰将围饶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这是表达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第三,作者借助景物描写抒情。作者写道:一年前两人相恋时,子君就带着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一年后,依然是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作者写出了人去楼空的空虚与寂莫。
    
在语言使用方面,作品以诗的氛围节奏选择抒情的诗化语言。

通读全篇语言优美又亲切,欢乐处令人喜悦,悲怆处让人挥泪。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

总之,作品以“涓生手记”的形式,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回顾跟子君从恋爱到激情破灭一年间的经历,从而通过涓生的反思和悔恨,揭示出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而应该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书目:

1、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1985年出版

2、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内部自考指导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鉴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