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船多了,鱼少了

(2015-09-26 05:39:07)
标签:

摄影

摄影艺术

船多了,鱼少了

船多了,鱼少了

船多了,鱼少了

船多了,鱼少了

船多了,鱼少了

船多了,鱼少了

船多了,鱼少了

船多了,鱼少了

船多了,鱼少了

船多了,鱼少了

船多了,鱼少了

船多了,鱼少了

过度捕捞是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损害海洋生物资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现代化的渔业生产借助大型渔船和先进的鱼群探测仪器、捕捞工具,其捕捞效率极高。任何大种群生物和富饶渔场,如果不加限制,都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枯竭。世界上已有许多这方面的教训,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据估计,1973年我国共有机动渔船2.2万艘,当时,平均每0.735千瓦功率的渔船的产量比1959年下降39%,优质鱼的比重也开始下降,说明渔业资源利用程度已相当充分。如能保持在当时的水平上,有可能维持捕捞能力与资源状况的基本平衡。可是,1974年以后,机动渔船迅速增加,1986年达到16万多艘,大大超过了资源捕捞的需要,因而滥捕幼鱼和产卵亲鱼现象十分严重,平均每0.735千瓦功率渔船的产量从50年代的1.8吨左右降至0.5吨左右,优质鱼比例进一步减少,幼鱼和低质鱼比例则上升,许多重要经济鱼资源绝迹或不能形成专捕对象。例如大黄鱼,70年代最高年产量为19.6万吨,而到1987年只有1.2万吨。         根据日本在东海和黄海的捕捞情况,也可以看出这里资源状况日趋恶化的形势。日本在这两个海区大陆架渔场的底鱼渔获量,60年代初达到35万吨左右,1984年降至16万吨左右。日本一些渔业专家认为:“黄海、东海大陆架底鱼资源,除带鱼、白姑鱼外,大多数在1955~1970年期间已经枯竭了,而且这些资源至今没有恢复的迹象。例如,60年代与以往资源良好的时期相比,小黄鱼降至五分之一左右,黑姑鱼降至十分之一左右,黄鲷降至八分之一左右,真鲷在70年代降至以前的五分之一到七分之一左右。”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85年世界渔业资源状况回顾》中说:“黄、东海许多底鱼资源已严重过度捕捞,目前该海域具有商业价值的底鱼资源量,估计为历史最高水平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而且迄今尚无任何积极恢复的迹象。”         海洋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之后,恢复起来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有些区域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甚至根本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只能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实际上,海洋生态系统也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例如,渤海主要传统捕捞对象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就经过了几次演化,即真鲷、小黄鱼、带鱼等都曾是主要捕捞对象。这些资源由于过度捕捞而衰退之后,目前对虾成了主要的捕捞对象。这种现象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由于捕捞、环境污染等原因,小黄鱼、带鱼、鳕鱼等被消灭了,原来被上述鱼类作为食物的对虾、毛虾、鹰爪虾、鳀鱼等小杂鱼就兴旺起来;如果把这些种类的鱼虾消灭了,还会有其他生物兴盛起来。在我国东海也发生过这种替代现象,大黄鱼、小黄鱼等衰退之后,马面鲀起而代之,年产量达30万吨。由于这种替代过程有时是低质品种代替高质量品种,因而是非人们所希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低潮时分
后一篇:赶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