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世上还有哪种花,能成为一个民族审美的图腾,成为一个宗教的象
征,成为一种人们毕生追求的境界。这一切,莲花,恰恰做到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
最喜欢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芙蓉向脸两边开”,娇艳欲滴的,人耶?花耶?此句颜色妙比“人面桃花相映红”。“闻歌始觉有人来”,却给画面增加了活泼的声音,红花、碧叶、粉面、歌声,情景交融,远胜单一的“人面桃花”。
李渔的《芙蕖》,则道尽莲花各个时期的美: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
看到圣洁的莲,便想起拈花微笑的如来。如来端坐的宝座,便是一朵莲花。相传释迦牟尼诞生,下地步行七步,步步生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因其眼相有青莲慈悲之容,遂有“莲花眼”的密号。佛教最看重青莲,《知度论》二十七说:“水生之花,青莲为最。”我国唐代诗人李白以“青莲”为号,或许与佛教的影响不无关系。喜欢这偈子: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君子爱莲,周敦颐已经说的明明白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种长于污泥而自清,虚心挺立而无节外生枝,芬芳弥远,甘于水波而不入室谄媚的品格,是中国士人的理想境界。比之君子气节的另一载体——竹,莲“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红楼梦》)
胡子当为莲之知己。摄影的语言如此繁杂,胡子莲花的影像在一片恍惚的混沌中璀璨,呈现一种沉星般挚情的美丽与超逸。透过胡子的眼睛,我看到莲花竟呈如此丰饶之态。有纯如少女的白莲,有少妇般丰腴娇艳的红莲;有的如来自天际的仙子,周身缭绕着世外的雾霭;有的如刚被唤醒的公主,腮边还留着昨夜晶莹的泪珠。最不可思议的是,在胡子的镜头中,有的莲花竟然在烈日下,有了金属的质感,那铁一般凛然的团叶,与安详沉静的莲花,让人有了梦幻般的不真实。当看到莲花那凋零憔悴的容颜,心也陡的缩成一团。
不,这些都不足以说明我观胡子莲花的感觉。观胡子莲花,耳际传来梵音佛唱。朱自清早在《荷塘月色》中就说过:“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观胡子的莲花,我便生此通感。凝视那莲,一种平静的喜慰在心脉中悄然地淌流、搏动,生命静静地蕴藉聚敛并且清馨美丽地展放,一如沉静地美在清涟水波之上的莲。
观胡子的莲花,想起那些曾经美丽的面庞,那无猜的少年情怀,那多情而又有些生涩莫名的青春,那美好的蕴蓄心中的爱恋……随着一声温柔的低唤又浮上心头,就如同,清涟的水波上,清丽馨香的一瓣瓣,莲花盛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