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求索,啼血歌唱
------郭涛诗文集《热爱》自序
郭 涛
这几天,于忙工作之外,我在整理作品。非常欣喜自己没有荒废时光。虽然2011年11月调大赵峪后,几乎全身心投入工作,自然文学作品写的少了。当然在这之前在金陵寺写得多些,那段生活却最值得回忆了。这部《热爱》集子里收集的作品,数写于那段时间的最多。
我工作了三十四年。曲曲折折,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有家庭磨难,也有社会磨难。可毕竟世上还是好人多。在每次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时,总有亲人、朋友、同仁伸出援助之手,帮我度过难关,使我走出困境。由于一直在乡镇工作,长年累月和农民打交道。自己很小就在家中劳动,小时候打猪草、放牛、拾柴,十二、三岁便下地劳动。1981年责任田到户后,每年到了夏秋两季,都要帮母亲收种。因而对农村农民劳动强度之大,农民生活的辛苦,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处于劣势和弱势地位有了初步的了解,写诗也是从童年、母爱、故乡、乡情开始。在题材的涉猎上逐步从小到大,由自我而他人,而社会,也出过几本薄薄的集子,包括这本集子,白纸黑字历历在目,均反映着我跋涉的足印。前行的步履也蹒跚而稚嫩,一路留下了我不同时期的思索困惑无奈,也留下了我不为人知的甜蜜和喜悦,欣然与超脱。
我步入社会之初,才十五岁。太小,懵懂无知。可幸运的是在县委大院三年的生活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社会风气正,人情纯朴,我家得到了组织的照顾。我工作后生活有了保障,学习条件也不错。那时我是通过这几个途径学习的。一是参加集体学习,二是阅读报刊,三是校对印刷文件,四是买书自学,五是县委办公室那台进口日立牌彩电伴我时间最久也最多。多少个无人的夜晚,多少个节日假日,我都坚持读书看报自学,迷上文学。虽然1984年底自己坚决要求出了县委大院,此后无论在党校考文凭,还是毕业后分配到基层,工作几经变动,可每到新的地方,工作之余仍自学不辍,热爱文学,创作不断。在了解现实,走进人民,反思自己的过程中,渐渐的接受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司马迁、鲁迅、毛泽东的著作格外喜爱。与友人交谈时,我常说我是从司马迁、鲁迅和毛泽东这些伟人身上认识中国和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自始至终最为关注的是中国的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我自信自己已从一个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人道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具有理想色彩的现实主义者。没有被挫折磨难打败,今天能为社会做一点事,全靠这个。
工作后,把绝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文学创作,在工作上投入精力自然就少;加之个性倔强,经过的坎坷与挫折也多。在金陵寺12年,才弄清了一些浅显的道理。知道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群众,什么叫理论;知道了理论和实际怎么结合;知道了什么叫生活,什么叫对生活的认识。在我36岁终于醒悟过来,我是多么笨的一个人。
我从15
岁起,若干长的时间里,是相信“存在就是被感知”、“我思故我在”。到了1990年冬,23岁时读了《马克思1848—1852经济学哲学手稿》才知道人的对象化、物化,物的人化的道理,才对自己醉心于自我内心神秘自我体验有所觉悟。大概又过12年,到2002年,35岁时写了一首名为《曾经有过》的诗“思考代替了行动/ 思考就是行动
/
当我迎来又送走/一个个日子/我为这些想法而陶醉//梦想一座寺院/高出尘寰/梦想寺院的灯/将夜的心脏照亮/梦想自由自在/与清风朗月流水同一//而今已历经沧桑/不再做如上梦想/生活就是生活
/从思考到行动/掏空了十年的岁月/不能完全静观/是一声叹息 /无法全身行动/是一种伤感
/我毕竟走过来了/从昨天走到今天/就把今天扛到肩上// 一边生活一边思考/ 用行动创造自己的存在 /用自己的存在/ 昭示世界/
是痛苦中的幸福//”。2003年,36岁时体会了“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2011年11月从金陵寺调到大赵峪,44岁时体会了“投荒万里鬂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发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的劫后余生的狂喜和幸运。岁月如流,三年又六个月之后,48岁时体会了“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从容和孤绝的气度。
在困难时,在遭遇不幸时,在挫折时,在孤独时,我用毛泽东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诗句来宽慰自己,鼓舞自己。想想真有意思,1984年冬,写了一首小诗“
江山依旧草木秋,万古悠悠水东流。醉看诗书残灯里,击剑悲歌愁加愁”。 1987年夏,写了一首《流星》“只那么迅疾的一闪
/就消失于沉沉太空/ 生命便读懂了/什么叫永恒/” 2002年,写了一首《无题》“
春来无奈花径遥,夜吟小诗慰寂寥。流年暗换身何处,布衣终生酒一飘”。2012年春,写了一首《布衣》“
斗转星移人尽非,龟山龙山相望时。十载金陵风兼雨 ,归来一笑犹布衣”。2012年12月写了《日常生活纪实》。 其一
“天明梦里急脱身,霜袭枯草冬已临。丹江桥头打工汉,车经此地半成群”。其二“终点站在北塬上,要去上班隔个村。麻花豆浆菜包子,早餐暖肚五谷亲”。其三“平生嗜好是读书,俯仰天地壮胸襟。鬂发未多黑发多,一声郭叔方惊心”。其四“父逝于今三十春,商山丹水望眼新。求生谋食非易事,淡定从容倍自珍”。我这些古体诗大多请教过李淑昌先生,先生已作古数年,思之怆然。
高闻先生曾给我说应由“叙事”改为“事叙”,我当时茫茫然,不知其意。及至读了古人说的“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和鲁迅告诫人们不要“当空头文学家”的话后,验之以自己的生活、工作、创作经历,觉得高闻先生说的真是十分正确。
我的体会,一个人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对其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庆幸我青少年时代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学朋友,也在父辈般的领导的关爱下,读了不少古今中外名著,见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虽然一直在社会底层辛劳而不屈的挣扎生活,却没有颓废、消沉,更没有自暴自弃,一直在漫漫求索,啼血歌唱,时刻感受着来自大地的力量,和底层的人们共有这一份命运,共同经历着喜怒哀乐,我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
时值父亲郭贞华病逝35周年,我约了父亲生前的一些好友、同仁,也约了我的亲戚,给我父亲写下了一些回忆性纪念文字。我知道我这么做,恐怕只能报答父亲对我养育之恩的万分之一。少年丧父失学顶班工作,我不仅没有光耀门庭,反而穷困潦倒,在人人追求权力、金钱、成功的社会大势之下,我仍然痴迷文学,乐于读书思考,在黑夜将黎明追赶,建筑一座纸上花园,所幸引起了一些关注。我工作过的许多单位的领导和同志待我不薄,没有因我搞业余创作有而有微词。我所遭遇的一些社会磨难,如今回头看,是社会原因和自己个性原因共同造就。
今早五点多醒来,一口气就写了这么多。好,就此打住。
算做我这本诗歌散文集《热爱》的序言。
2015年5月7日晨一稿
2015年5月8日二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