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民 从陈敏作品看一个作家的艺术责任感
(2016-07-13 09:20:28)
标签:
文学评论 |
分类: 评论 |
从陈敏作品看一个作家的艺术责任感
王卫民
商洛这块土地很神奇,不论是他过去的贫脊或是今天的富裕,文学始终不衰。今天是陈敏的小小论研讨会,中长篇和短篇不在此说,单就小小说而言,在成长与繁荣,以我个人从事中短篇创作在文学圈的记忆,也不过二十四五年。在这个大树遮天蔽日,小树又欣欣向荣的文学场,是芦芙荭先生为首在全国各报刊发表作品带动、感染,或提携,或提携下发育、成长,先后就有姊妹花陈敏陈毓,刘立勤等人,近几年渐露头角的有吴忠民、樊立怀、江东璞玉、何显国、杨克江、余显斌、雷文锋等。要说今天在坐的杨晓敏先生是当代小小说之父的话,芦芙荭先生就是商洛小小说之父了。虽为调侃,却不乏事实。小小说就其容量特点,有着中短篇小说无法类比的元素与要素,商洛小小说作家们又是杨晓敏先生的指导,帮助,眼看着成长为今天的枝繁叶茂,即是小草也葳蕤。
小小说形式看似小巧玲珑,还有几分晶莹剔透的可人,却是这个速食时代的产物。快餐文化误导着文学流向,包括主题、审美、语言、叙事结构,节奏,不由作家们不知所措。文学作品和其他社会商品一样,也需要市场,也有供需关系问题。中国当代的小小说是率先做出了榜样,在一定程序超越了小小说自身承担的文学使命与责任。因而,小小说这个奇葩在汉字密码编织的艺术基因图谱中树起了自己的旗帜。业内人常说的一句话,多亏和感激杨晓敏先生。
陈敏出身于书香门弟,成长在农村,成就于高等学府,就这几点对她而言没有必然性,但从她的成就成果方面看,这几点就自然的起到必然作用。知道她和读她作品的人称她为才女,在一般人会把她看成秀女。二者迭加,其作品就有了其思想、哲思、担当和责任。别说小小说能对社会起到什么作用,即就是一部长篇,又能怎么样。当然,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世界》那是另当别论的事。
我最近去了青岛,专门走胶东半岛,感悟早期读《迎春花》、《苦菜花》《山菊花》时的物景物象。那里的文化底蕴何其厚重。“三花”作者冯德英,今天的莫言、矫健,还有著名的短篇小说《卖蟹》的作者王润滋都是那块土地上的人,文学影响之早、之久和成果之大岂不令人叹欤。而陈敏的创作素材、作品人物,历史社会背景,没有囿于狭小或近似逼仄的小庭小院、小巷子、小鞋匠、小炉匠,而是放开了思维视野,读名著、读西方作品、尼采的哲学,契诃夫的名段。灵魂宽度影响着创作中构思、选材、选题的宽泛、广袤。
写作技法,既有新写实,也有后现代手法。以《诗祭》为例。作者在时空隧道里游走,塑造人物,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故事,没有忘记一个作家传递正能量的责任感。《扶贫考察》更是用了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当下社会百态和人间万象,表达作者的忧患意识与责任。诚然,今天不能与鲁迅时代相比,那时先生的一篇杂文,一篇小说,是多么令人为之一振。从《狂人日记》甫一被人知晓,便引起文学、文化界,乃至政客政界一片哗然。文章的力量远远超出作者最初动意。当今,国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多元性的变化,读书,写作进入了自媒、读屏、网络时代,不论是作者、歌者、舞者无不在一片茫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定势。我们都知道陈敏是一个不爱热闹的人。但她却十分热爱生活,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同情弱者,不善言谈却思考生活现象背后深层次的东西。我们一行曾去老深山沟体验留守老人们的生活、生存环境,她竟把我们带去路上吃的食物全留了下来,以至于我们饿肚子返回。之所以这样,并在满是铜臭、污流横溢中静下来写作,这是因为她是个人与文学素养或学养达到了“心里自足”,一个作家只要达到了心里自足就能心无旁骛,象朝觐者一样,朝一个方向行走。她在行走中思考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平民。任何场合她总是在听别人在说什么,别人对某一事物的观点,然后再作自己的分析。当在别人看来是很微不足道的一个事件或一个故事,不经意在她手里就成了很值得咀嚼的作品。你如果是一个陌生人,不看她的名字去读她的小小说,是看不出她是女性。但细品她的结构和故事布局,叙事的缓急节奏,如果相信她是一个女性,那么她的女红一定做的一定很好。有“针脚”为证。而《黄河无故事》《遭遇眼镜》。一类作品,从叙事、人称和行文驾驭能力,你又会相信她是一个汤肩禹背,力挺千斤的阳刚男性。现代文学作品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截然不同的文本标准和要求,但审视世界的原初尺度是相同的,那就是从生活中走出的小说人物。当读者遇到作品中任何一个主人公或小人物时,你都会感到你遇到了生活中的谁谁谁。若思考当下文学的许多不解与困惑时,作者读者都难免茫然。浮澡之气泛澜,观察、尝试、体验,灵魂、铐问诸多方面,很难抵达创作之初设定的极限,尽管其精神之旅早已到了彼岸,当作品呈现出来时,形而上层面的某些内在的效果就显得乏力。那么,陈敏的小小说世界里从小到一个灯下遐想、思绪、情绪,大到历史事件,人物,现代在场亲历等作品,在叙说作者自身心路历程,价值趋向的同时,又折射出社会、人文,伦理上哲学性的思考,用浅层的生活表象,批判的是灵魂角落的某一部分。如:早期作品《特殊的婚礼》、《黑宝石》、《借款》。
古典美学中有“愁”,是一种文体美,是万古愁,现代美学融入的价值观世界观、把愁广义化,就是忧患、担当。国人不需要他人给予一羹一饭。诸如营养,我们由“东亚病夫”到减肥成风,但缺教养和信仰。百忙中也洗手洗脸,却极少洗心。一个作家且不说道如何,行如何,最现实的是你做的如何,写的怎样,思想浓度责任度,又怎样,作品可以回答。那么陈敏在她以历史题材或素材的作品中,你会发现她竟是某一历史时期的学者。这种怀想、怀念作品体现了她阅读广泛之外,更是极会利用素材、驾驭题材。乍读作品,偶有书卷久藏尘旧之气,掩卷细想,这不是在怀旧一个时代或一个时代的什么人,而是牢记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深或浅,被岁月尘封,被人忽略。而作者始终是清醒和明白的。
最后谈一点陈敏创作中的不足,中国作家、艺术家路子在一直在“生活”路基上行进,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经历了西方文学思潮,荒诞怪诞的被冠上了许多艰涩的名份,当逆反后,文学通俗化,娱乐化,市场化推波助澜,文学人不知何从,这是普遍现象。中国文学接地气、生活、质地稀薄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自我重复模式化倾向严重,缺乏亲身的痛切体验。“伪现实主义”、“伪新历史主义”乱象大行其道。表现在陈敏创作上就缺乏生活,对社会知识还不到炉火纯青,如有机会就多去民间,多到生活底层去,努力提高作品的厚重度。
这就为她今后的创作,有了再提高的空间。
谢谢
2016年6月
王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