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之轩 从歌唱到热爱——诗人郭涛走过的路

(2015-05-25 12:11:22)
标签:

情感

郭涛

诗人

诗歌

歌唱

分类: 评论

从歌唱到热爱      

——诗人郭涛走过的路

         石之轩

  上个世纪最后一年的九月,郭涛的诗文集《歌唱》出版了,时隔四年,他又一本诗文集《盛世放歌》面世,又过了十二年后到了今天,他的诗文集《热爱》即将付印。

  三本诗文集,几十年迂回曲折的路,在这条路上,郭涛从一个少年走到了现在。这一条路坎坷泥泞,汗水伴着他、泪水伴着他,困苦艰辛伴着他,但诗歌也伴着他。因为有了诗歌的陪伴,他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反而亢奋激动,因此他不断的歌唱,想将心中的热和爱全都唱出来。

  郭涛的心中有多少热、多少爱?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我的感觉里,郭涛经历了由冷峻迷茫到热力四射再到温和醇厚三个阶段,他的每一个诗文集子,各自代表着其中一个阶段,而在温度的高低变化中,爱始终贯穿其中。

 《歌唱》时期的郭涛是冷峻的,也是迷茫的,在冷峻时他像一个悟道的苦行僧,冷冷的打量这个世界,不过,在貌似冷静的表象之内潜伏着热流的涌动,只不过此时还很难直观的被人感觉到。

  马在纸上喘息,

  与我近得没有距离

 

  马四顾茫茫

  雪花覆盖马的眼睛

 

  马扬鬃一啸

  满世界是它的回声

 

  从十一年的春天

  马涉水过河

  到了此刻

  马仍在涉水过河

                 ---郭涛《歌唱》第16页

这首诗可以看作冷中藏热的代表,诗中的马在纸上喘息,而诗人在文字和情感、现实和理想中挣扎,“马扬鬃一啸、满世界是它的回声”,诗人何尝不想着有朝一日诗篇一出洛阳纸贵,但现实是无法越过的,马从十一年前就涉水过河,至今仍在那条河水中,而诗人从内心躁动写诗时开始,一直到《歌唱》出版,内心的躁动仍旧没能平息。

冷峻的躁动产生了类似“马”的一系列禅味篇什,而躁动与迷茫则产生了略带感伤味道的抒情篇什,如“孔雀东南飞”,如“古代才子”,很多写故乡的诗篇也都带着淡淡的感伤味道。

感伤是一种很容易打动人的情绪,所以我对《歌唱》中的很多抒情诗至今记忆犹新。

纵观《歌唱》,其中几乎所有的诗篇都是写诗人自己的心境、情感和对这个世界的思索与妙悟。

《盛世放歌》一出,郭涛的诗歌风格为之一变,热情似火热力四流,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写诗人自己的心境感悟的篇什少了,歌颂时代赞美时代的篇什多了。“盛世放歌”这个书名也很恰当了概括了该书的特点。“放歌”就是放开喉咙大声唱歌,既然是盛世,赞颂的内容自然就多了。

因为放开了喉咙,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歌相对直白,少了“歌唱”时期的含蓄和婉转,多了一份直抒胸臆的豪迈和自信。迷茫没有了,感伤味道也没有了,诗人已经融进了时代之中,并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感到骄傲自豪。

这一时期,诗人从内观自身的境界中走出,开始外观。诗人眼中的世界美好而且精彩纷呈,他将之直接抒写出来,于是,字里行间就洋溢着这个世界的热流。

我有个感觉,《歌唱》时期,诗歌对郭涛而言是灵魂颤动的结晶,而到了《盛世放歌》时期,郭涛希望诗歌是他与外界联系的工具,沟通他人的桥梁。因此这一时期的唱和应酬的篇什多了,心灵独白式的诗篇少了。

诗人的心灵是敏感而孤独的,如果没有与外界的有效沟通,心灵的饥渴会将诗人折磨得惨不可忍,这方面的例子不少。因此我赞同郭涛用诗与外界沟通的努力,春秋时期诗是国家外交的必备工具,孔夫子也说诗“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盛世放歌》时期只有短短的四年,郭涛以诗沟通外界的努力似乎也浅尝即止,毕竟时代变化了,诗的沟通功能已经大大弱化,但郭涛的努力是可贵的,它并未因此放弃写诗爱诗,所以,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又有了《热爱》

《热爱》书中辑录的诗歌不少,诗中的温度明显低了,至少不像前期诗歌那样让人有炙热的感觉,看世界也不是完全的外观了,似乎有内外兼顾的倾向。表现手法也多少有了变化,在白描中抒情,用种种意象将种种微妙的情绪感觉渲染烘托出来。“一树梨花”可以作为这种变化的代表性篇什。

我感觉,《热爱》是在高温之后向冷静回归的半途中,热还没有完全退去,但退热的趋势已很明显。这可能和诗人的环境及心境的变化有关,也可能是物极则反的一种必然回归,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回归,《热爱》中诗歌的题材大幅度扩展了,诗人对外界的审视似乎也更加理性。

由于不再炙热,又没有完全冷却,《热爱》中的诗总给我一种“淡”的感觉,淡中蕴含着滋味。如果将《歌唱》比作冷饮,将《盛世放歌》比作滚烫的姜汤,那么《热爱》就是一杯温和的茶水,在淡雅中氤氲生香。

或者另外打个比方:《歌唱》中的诗歌有浅吟低唱的特点,《盛世放歌》是男高音美声唱法,《热爱》有点近似于民族唱法。

       对着镜子哪

       不叹岁月如烟

       唯有 一缕心事

       月明青山

 

       熊耳山高高入云哪

       归去来兮 几度回看

       故旧相问

       只说人生平安

                    ----郭涛“归来的歌”

  这首诗就有很浓的民族唱法特点,表现方法传统,表达的情绪质朴,但其中造词遣句的功力和韧度十足,在淡雅温和的情绪中,人生的感慨若隐若现的融于其中。很显然,在多种探索尝试之后,郭涛诗歌的技巧也不断地进步着。

 《歌唱》中这类淡雅却隽永的篇什比比皆是,文字干净精炼,读起来回味悠长,从中也能看出郭涛驾驭文字和情感的笔力更加稳健,他的心态也更加趋于平和。

 作为朋友的我,从郭涛最早歌唱时,我就聆听着,或许我不能完全听懂他歌唱的内容,但我能理解他不断歌唱时的那种心境。歌唱对他而言是一生存的需要,只有唱着,他前行的脚步才有用之不竭的力量,他用歌唱彰显卑微生命的存在,用歌唱为生命注入节奏和韵律。或者说,歌唱已经成为郭涛生命的一部分。

  从冷到热,再由热到冷,这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中,郭涛的诗从题材到表现手法不断变化,我觉得,当这个循环彻底完成,郭涛的诗会忽然变得让人耳目一新,我期待着这个时候,期待着郭涛的诗歌再攀上一个新的高度。

              2015年5月25日于西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