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录
郭 涛
一、读贾平凹《我是农民》
贾平凹的《我是农民》,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尽管叙述的是个人经历,可那特定社会的声音、气味、欢笑与哭声,都纤毫毕现。平凹虽是名人,也是凡人,他会哭疼,他会仇恨,他会爱恋,他会回忆,思念。他也会尿床,会做梦,会一切凡人的生活。
他也的确不平凡。他十九岁以后入大学,登龙门,使他与他的同学同辈一下子拉开距离。我是喜欢这类作品的。这让我看到他平凡的、真实的一面。他有时欣喜、有时诅咒,可他必定得这样生活。他就这样生活过来了。
读了《我是农民》,我是感动的。他真实、坦然、毫无矫作、虚伪,不把自己的童年与少年神秘化。他与他那一代人,在特定的年代里活着,思考着。他走出那个年代很久,可他忘不了他那个年代。他有根、他有源、他与土地、与农民的恋情是不会断的。传统给了他正面、也给了他负面的影响,他都承袭下来了。
2002.12.12
二、读《杨朔散文选》
杨朔不仅是作家,首先是战士!在苦难而斗争的年代里成长,在和平年代成熟。时代虽前进了,他的作品并未过时。
他关注社会,关注人民,他投入斗争,以斗争中一员的身份,推动时代前进。讴歌了祖国的斗争,人民的希望。他以现代一位散文大家形象而获世赞颂。
我今年37岁,虽然是工作于家乡,成长于盛世,业余弄弄文学,但也饱经挫折,苦辛备尝,所以,渐次明白,只有关注人民,关注实践,为社会进步而喜怒哀乐,境界才会高,人格才会大。为一己之私患得患失,未免渺小。思想进步了,归根到底,是有了一些实践活动与经历。对马列理论的学习,使我正确地感受到人民的力量,实践的重要,也使我基本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投入人民的实践,与人民一道痛苦与斗争,一道受着同一命运,小我才变大我,个人的小光明才变时代大光明。
既然爱上文学,就目前而言,就是把笔尖对准弱势群体。他们因为是弱势,就应当更多被关注。有苦不能呻,有冤无可说,他们的生活状况,就应是作者去探究和感应的。杨朔不会过时。倒是喊杨朔早已过时的人们倒真真已“过时”了。
2004年1月19日记 7月22日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