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桃花灼灼

(2011-09-17 19:31:56)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桃花灼灼作者:石之轩

中国人对桃树的感觉是复杂的,可以说,在所有植物中,没有任何一种能像桃树那样引起国人那么多的关注和联想。梅兰竹菊等也被人关注、联想,可对它们的联想很简单,早已程式化,在诸种因素的助力下,梅兰竹菊多少有点被神圣化的嫌疑,只能赞美歌咏,不可亵渎轻贱。但对桃树不是这样,桃花、桃叶、桃枝、桃园可以引起人多方面极为丰富的联想,看桃花的眼光可以是色迷迷暧昧无比,也可以是深邃多情不已,而桃枝桃叶桃园,不但可让人心生向往、悠然神醉,也可以让人肃然起敬,心中充满神秘感和敬畏意识。

 

还在诗经时代,桃树以及桃花就是被歌咏的对象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室宜家。”在这儿,桃花第一次与年轻女性联系上了,且对方还是一位新嫁娘。或许诗经中的那位无名作者当时并无深意,只是顺口这么一唱,但这一唱注定了桃花从此的命运,它这一生因此诗的发端而被涂染上了旖旎暧昧的色彩,“桃色”从此成为最让人浮想联翩的颜色。

 

    不过,这个演进过程还是很曲折的。虽然晋代的陶渊明弄了个“桃花源记”出来,但桃花的颜色依然很正,毫无旖旎之意。鲍照的“拟行路难”中有一首提到桃花,也只是睹物思人的意思: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颠扬落西家。西家思妇见悲惋,零落沾衣抚心叹。

  

 只是,毕竟这儿将桃花和思念沾上点关系了,睹桃花而思人,为日后“桃花人面”的一体化开了先生,算是桃花颜色演进过程中的一次渐变。因为此后不久,北朝的魏就有了以桃花喻人面的歌谣:何处碟觞来,两颊红似火。自有桃花容,莫言人劝我。

 

    另一次较重要的渐变是王献之做桃叶歌,其第一首: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辑。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其第二首: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据说桃叶桃根是王献之的两个爱姬,而“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又明显有男女情事的味道,所以桃叶歌也算是桃花演进中的一次渐变。此后不久,梁人费昶就开始给桃根另涂颜色了:“君不见长安客舍门,倡家少女名桃根”,只是,此刻的颜色还没有质变。

 

    到了唐代,渐变的过程进一步加快,开始直接用桃花来比拟美貌的女子了,比如杨巨源的“艳女词”:露井桃花发,双双燕并飞。美人姿态里,春色上罗衣。再比如岑参的“醉戏窦子美人”: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细看只似阳台女,醉着莫许归巫山。

 

   这两首诗中不但用桃花来比美人,戏谑的味道也有了(待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