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商山
刘少鸿(2007-10-10 10:31:00)
考察商洛文化,商山是一个很好的基点。
坐于商山之巅,面北而望,可以穿透历史,看到许多东西。
右手的古城岭,是商鞅封邑的遗址。公元前361年,商鞅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推行的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和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等一系列重要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迅速强大与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商鞅封于商洛,成为秦国对峙中原诸国的前哨,也成为商洛后人引为骄傲的一种象征。因为商鞅变法,代表的是改革精神,是发展的要求。
古城岭东侧,曾发掘过一个大规模的楚墓群。那一年的秋天,王昌富先生正蹲在那里主持挖掘,我出于好奇,曾到现场去看过。我虽不懂考古,但面对那么大规模、那么整齐有序的墓葬群落,也深感惊奇。商鞅封邑是大秦的疆土,为何有那么大规模的楚墓群与其紧密相连?可见古时商洛这片土地,秦和楚的关系本来就不是那么分明的。秦岭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断然分开,以北,水入黄河,以南,水入长江。正像唐庆华先生在商洛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讲,商洛山连秦巴,水派江河,地接秦楚,人杂南北。事实确是这样。有专家曾明确论断,商州是秦文化和楚文化的交叉点,但商州文化中的楚文化的韵味更浓。商州语言既有秦腔的粗犷、俗重,又有楚语的柔和、婉转。关于楚文化的发祥地问题,虽然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最近许多重要的新发现,似为丹水上游为楚文化发祥地的观点提供了不少有力的材料支持。丹江上游的历史文化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征,这便是既有三秦文化、中原文化、羌氐文化的影响,又有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基因,经过数千年的溶和、积淀,在这种特定的历史区位中,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表现为多元性和包容性。许多外地交流干部和往来客商谈起商洛,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商洛人不排外。看来这一明显的基本特征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的。
那么我们所处的商山呢?商山是四皓隐居之地。正对面的商洛古镇上,就是商山四皓的陵园。商山四皓是我们商洛人最人最感骄傲、最为津津乐道的道德楷模式典范人物。有功不居,品德高洁,古往今来,从帝王将相到文人骚客,一代一代传颂下来,几乎把他们抬到圣人的高度了。但我以为,从文化影响的角度考虑,商山四皓的安贫乐道也有其明显的消极一面,那就是多强调了独善其身,安于守穷,少了兼济天下的大气,缺少闯劲。细究四皓先生一生经历,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我以为,这三个点,代表了商洛文化的三个侧面。或者说是影响商洛人个性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商鞅变法的改革精神,边缘地域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溶合带来的多元性与包容性,还有商山四皓的安贫乐道,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既矛盾又协调地统一在商洛人的身上。
山里人吃苦耐劳,纯朴厚道,这是过去外地人对商洛人基本印象。“商洛人爱参观,光只不动弹。”这是上个世纪一段时间里外地人对商洛人曾经的评价。商洛人就天生的安于现状、甘心受穷吗?不是。他们是有想法的。穷则思变,当变革的一面占据上风的时候,就有一些拔尖的人才闯将出去,在外边打出一片天下。从古到今,有因有果。我们要改变现状,就要从根本上找出原因,分析利敝。要勇于抛弃那些消极因素,发扬积极进取的精神要素,大力提炼和推广既具商洛特色,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取向和改革创业精神,打造出全新的商洛文化形象。http:/blog.sina.com.cn/lsh599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