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涛按:朋友林涧烟云 的 《
脑子的弦 》颇有意思,特转贴这里
2009年5月13日晚
脑子的弦
林涧烟云
常听人谈到某个人时不无鄙夷地说他:脑子缺根弦。意思是说这个人对某一方面的事情缺乏常人应有的意识,表现出某种麻木某种天真某种痴憨某种不合人情世故,该反应时无动于衷,不该反应时情不自禁。
其实,人脑子该有多少根弦,怕是谁也说不清。弦多弦少是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我们实在难以找到一个绝对的弦多弦少的参照系。要说脑子缺弦,倒是个普通现象。我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非圣贤,谁能脑子不缺弦”在很大程度上是个等价命题。谁的脑子是不缺弦的“全脑”?不过在于人与人脑子缺的弦不一样罢了。由此,人便与人相区别,才百人百性,各有性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被大多数人认为脑子缺根弦的人,未尝不是天才。天才肯定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与大多数人脑子里的弦绷得不一样,常人有的他缺着,常人绷得紧的他绷得松,常人绷得松的他绷得紧。这,往往也就造成其被大多数人所鄙夷,认为其脑子缺根弦。但天才一般就出在不被普遍认同的极少数人群中,他们与凡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方式不同便因此而不同于凡人,才成就了他们的天才。诗人的脑子缺弦往往表现在一种浪漫的、甚至于病态的神经质而成就了诗人。牛顿的脑子缺弦表现在对苹果落地的大惊小怪而成就了牛顿。更有不同的文化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脑子,用此一环境下造就的脑子观照彼一环境下造就的脑子,弦多弦少、弦松弦紧的问题更大,彼此的认同度更低,就像老外眼中的我们,我们眼中的老外。
鄙夷于别人脑子缺根弦的人,当然有对自己的不缺弦抱有某种优越感。庆幸自己是一个脑子正常的人,乐于做一个快乐的凡人,并因此而产生的优越感没有什么不好。但这种优越感却不可过份,不可以为自己脑子的弦多、“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而张狂,尤其不要对所谓脑子缺根弦的人太刻薄,不要试图以自以为弦多的脑子戏弄哪些弦少的脑子。须知,这个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脑子,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人有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尊严。对芸芸众生最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其实这也是在尊重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