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郭三科时代的真诚歌手

(2008-12-31 17:59:26)
标签:

杂谈

分类: 评论

郭三科   时代的真诚歌手

——青年作家郭涛短论

郭三 科

 

郭涛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已有20个年头了。他以对文学的挚爱和勤奋,创造了一个青年由自学摸索到步入文学殿堂的奇迹。其父的早逝,使他没有读完初中便融入社会。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以那样的起点亲近文学搞创作,自然要付出非常的艰苦。但由于他有人生的崇高追求,勤于读书学习,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迈出了扎实的步履,踩出了一串深深的脚印。1989年出版了《荒街上的四色猫》诗合集,1999年出版了《歌唱》诗集,2003年又出版了《盛世放歌》诗文集。他的作品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好评,登载于《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三秦都市报》、《商洛日报》、诗歌大刊《星星》等报刊,多次获得奖励。诗作《写给毛泽东》、《打铁的人》曾获省文化厅表彰奖励,他曾被商州区授予优秀通迅员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成为省作协会员,我市有实力和潜力的活跃的青年作家。这一切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奇迹。

郭涛的文学创作是从新诗起步的。受朦胧诗派和“非非”诗群的影响,那时的诗多为个人化情绪的随意喧泄,语言晦涩怪异,抒发了青年人躁热的情绪。“盼繁星闪烁早些来临/而夏季如此漫长憔悴”,可看作那时创作心态的抒写和记录。80年代郭涛、周刚等青年诗作者在我区出现的意义,在于对于全国新诗潮的应和,形成这一方的一种文学景观,更重要的是有一批青年诗作者的崛起,对新诗的迷恋和探索。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马列文论的学习,郭涛亲近生活和人民,感受时代精神,深入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文学视野较为广阔,真实而艺术地抒发生活中的诗情画意,积极向上的人生感悟。正如他在《〈歌唱〉后记》中所云:他的诗“以自己体验最深刻、最普遍的生活为主,多母爱与乡情”、“对生命、人的思考与关照”。在诗艺中探寻传统和现代的融合。这一切使其诗风发生可喜的变化,写出了有良好社会效果和影响的作品。《盛成放歌》则成为郭涛文学道路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集。

郭涛诗文的主旋律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普通劳动者的歌颂。他的《水》就可解读为对普通劳动者的借喻:“许多鸟儿临水照影/许多小草根须向水靠近/许多的手伸向杯子。”普通纯朴的“水”因受益众生而伟大而可敬可亲。而《打铁的人》《铁匠》(散文诗),则直接歌颂铁匠的铮铮铁骨,一丝不苟、不倦的劳作和创造,抒发了对劳动者的敬爱之情。他的《汲水的母亲》、

《娘》等抒写了农家妇女的终生辛劳的伟大和母爱,诗人刻骨铭心的感念之情。对社会主义祖国,诗人倾注着爱情。在《孩子,记住那神圣的一天》中他歌唱:新中国的诞生是“英烈的鲜血谱写的壮美诗篇”,“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芬芳的空气与蔚蓝的天”,“让我把明天与希望抗在肩”。抒发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幸福感和使命感。诗人对改革开放以来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的气象,敏感激动而自豪,献上了他热情的诗篇。其中既有申奥成功、澳门回归等举国大事,也有家乡西南铁路和街心广场的建成等身边的巨变触发对生活的爱恋拥抱,激情难抑,诗意的发现,一吐为快。面对建设成就,诗人的抒情是个性化的,但又是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以“我”的激动感情去感动读者,因而真挚动人,引人共鸣。如“那条铁路”使“那长长的封闭岁月/沉淀在记忆之湖”,“化成永恒的风景”;“那条铁路/突然洞穿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于静夜倾听/火车于睡梦中奔来/驶向新的时代”。诗人于历史与时代的对比之中,使诗句具有弹性的张力,浸透着纵深感、沧桑感、喜悦感。郭涛还有大量表现为建设现代化和人民的利益而奉献的优秀人物的作品。如在暴雨洪水中“趟水喊醒沉睡中的父老乡亲”

,“生命在死亡中升华”的乡镇干部。诗人还写出了这样的好诗句:“你没有死……/你还在跋山涉水/扶起於泥地里的庄稼”,有力地写出了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诗是诗人用心灵感知审美对象的,遵循诗人内心感情的发展轨迹,艺术地感受生活的,常运用错觉,也是常反恒常逻辑的。愈是在诗中创造出超拔奇特的,流贯真挚饱满的感情,才愈显得是独特的好诗。我们高兴地看到郭涛的性格气质、艺术感受、构思用像、技巧运用、语言营造都是诗性化的。至于他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所写的通迅,也都描述出悉心为群众致富,在寻常工作岗位做出寻常的业绩的优秀人物,个个写得真实而亲切,读之令人油然产生平易可亲、崇敬效法之情。

郭涛文学创作的另一大内容是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马》和散文诗《心中的马》,反复咏唱“马”在茫茫雪花中雄壮韧性地跋涉——“马扬鬓一啸/满世界是它的回声/从十一年前的春天/马涉水过河/到了此刻/马仍在涉水过河”。尽管冰河宽旷湍急,马已筋疲力尽,但仍坚守跋涉的姿势,定要到达盼望的对岸。这是将生命感悟为顽强与不屈,张扬生存的真意、展示崇高人生境界的诗篇,给人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力量。散文《受伤的鸟》由鸟的悲叹——忍受——再飞,而且“飞得更优美,更老练,也更庄重”,甚至还要感谢那天受的伤,以“鸟”象征人,表达了人生受挫失落后的自我修炼和涅磐,珍爱生命价值,对生活的豁达、自信和追求。《曾经有过》和散文《在病床上》,对过去一味超世冷观,“思考代替了行动”做出了理性反顾,抒发了“一边生活一边思考”,用行动“创造舒畅欢欣和令人骄傲的崭新景观”,“把今天扛在肩上”,积极入世的思想,决心要像建筑工人那样为美好的明天,“用心血和双手去创造去拼搏”。郭涛的诗文还表达了一个诗人的生存感受,终生将诗歌和文学作为自己的生命的志趣。在商潮汹涌物欲横流围困之中,“打开电灯/铺开稿纸/你建筑一座纸上花园/脚踩烂泥头顶星辰/你毫无所知”,“不甘寂寞无声/在淬字生涯里消磨自己(《霞光照临》);”“沙漠里掘一眼清泉/该是多么艰难/你不息地掘着/你用你的心掘着/你渴望你诗的清泉/去滋润所有的旅人/旅人的心田”(《夜已很深很深》)郭涛对文学如此倾心地追求,我们相信只要努力贴近生活、时代和人民,不断扩大文学视野,攀登艺术高地,定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我们期待着。郭三科商洛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授 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载2004年4月10日《商洛电力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