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永远的林青霞
(2009-12-29 18:50:46)
标签:
健康 |
不熄的明星,永远的青霞
——读《永远的林青霞》
范典/文
每逢听到张国荣那首《明星》,心头便布满忧伤——“当你见到天上星星,可会想起我,可会记得当年我的脸,曾为你更比星星笑得多……”天上群星璀璨,我虽不是最亮一颗,却也身在其中,那些真正的明星呢,虽然光辉耀人,却也有殒落的一天。
而这本书的标题却用了“永远的林青霞”,此前读过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曾问过他为何尹雪艳能够“永远”,而其他人不能?他言其实是死神的象征,人不能长生,而死神可以。换句话说,“永远”是一种延展,而非结束,林青霞时代或许已然过去,然而她并未承认“退休”、“息影”,年初不就有媒体曝露她与王家卫、白先勇密会台北某餐厅,为其“复出”作谋划?
《窗外》是林青霞银幕处女作,17岁的她一脸青涩
书中撷录了对林青霞及她好友、合作者们的采访,跨越旧金山、香港、台湾三地,时长十年的跟踪采访,深入林青霞的电影与生活。作者铁屋彰子虽为日本女记者,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迷上林青霞的电影,几乎看遍了林青霞22年间拍摄的100部影片,有些连当事人或制作人早已忘却的细节,都被她如报家珍般信手拈来,正是这种不懈的、持之以恒的态度感动了当事人,欣然提供了采访机会。于是,“永远”这两字或可看作是以铁屋彰子为代表的铁杆粉丝们的一种寄望。
17岁高中毕业便初登银幕的林青霞,主演了琼瑶处女作《窗外》。可惜因版权纠纷,电影只好于香港上映,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票房,所有人都一下子记住了这张清纯、亮丽的面孔。七十年代初,电视还未普及,人们只能在银幕中开探精神旅途。在香港,观众看厌了喜剧、功夫片,这样的台湾通俗剧乍一登陆,便掀起热潮;在台湾,观众虽无眼福一睹林青霞在《窗外》的本色演出,却也在此后一部接一部的言情片中认识了她——当时甄珍这一代女星已然淡出影坛——这张新面孔顿时成为票房的保障,片约纷沓而来,甚至有制片人以跳楼为要挟“请求”林青霞签约。
涉世尚浅,毫无表演经验的她,却被制片人、导演们捧在手掌心,一天同时轧三部戏,粗制滥造的通俗剧、千篇一律的爱情故事,使得她没有空余享受人生。她爱上已身为人夫的秦汉的确不太明智,为此逃避到美国。徐克找到她拍电影,让她从通俗剧中的单一形象跳脱出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部《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使林青霞一改以往戏路,亦男亦女的表演风格广受争议,却让该片成为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这于她自己的表演生涯中也属于转型之作,采访中可以了解到,拍片之艰辛让林青霞一度认为自己过气,要靠吊钢丝、在胸口插管子来取悦观众,这种心理造成她将情绪发泄于镜头前,也便不难理解早年她拍戏时常有情绪不稳之处。正如琼瑶说的:“在她的生命里,她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当演员。她化身为她扮演的角色,诠释那些虚构出来的人物……所以,她曾有一段时间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不晓得自己到底是谁。”
此后,她接拍《新龙门客栈》不用替身亲自上阵,结果眼部受伤;《刀马旦》虽然被张国荣批评她的表演并不像男性,在三姝合力竞技中倒也可圈可点;最可喜的是严浩执导的《滚滚红尘》使林青霞一举夺得1990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要说到最遗憾的事,她说这部戏得奖最要感谢的是编剧三毛,但却只在领奖时简单说出“谢谢”二字,未请三毛上台共享喜悦成为其一生的遗憾。
所幸林青霞在40岁时找到真爱,与香港富商邢李原喜结连理,并育有二女(大女儿为前妻所生),如今一
在《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之造型
家四口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她从结婚后一直息影至今,回首此前的作品,她更多的是感叹时运不济,没有拍到艺术性极高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她的不满足体现在对艺术孜孜以求的强烈愿望中,她的满足则体现于对生活无忧的幸福感上。做回普通人的她,依然不忘上影院去观看电影,或在照看孩子同时与朋友们玩“干泳”(指麻将),现在的她,懂得如何放松心境、如何享受人生,在采访中处处展现出其逍遥快活、与世无争的心态。
赖声川认为林青霞是“台湾电影工业建立的模式与她在这个环境工作的方式所制造出来的产物”,她填充了那个时期的电影银幕,没有艺术精品的呈现,其实是大势所趋,并非个人能力所能扭转。他的《暗恋桃花源》可谓经典的舞台剧目,上演经年,早已成就了无数版本,林青霞饰演“云之凡”便是其中一个不容忽略的版本,因为也只有她一部被搬上了银幕。当时对演惯电影,却对舞台剧一无所知的林青霞而言,这更多是一种“玩票”性质。几场下来,她大呼过瘾,舞台剧和电影不一样,可以当场当时便收到观众反应,正是这种互动性极强的表演经历让多年后的她屡屡感怀。
她勇于改变形象、改变戏路,其实跟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张叔平,要包装她在影片中与众不同的造型,比如她在徐克的强烈推介下出演了赖声川的作品,再比如杨凡应用她的旁白在《美少年之恋》中,于仁泰摒弃他人意见在《白发魔女传》中将她拍得美轮美奂,王家卫要求她戴假发戴墨镜出演《重庆森林》……此书看点之一,即让我们领略了九十年代电影人的奉献精神,虽然只是围绕林青霞展开,却让我们了解到这些经典影片背后的拍摄花絮、当事人对影片本身的独特见解——这种观照可以延展开去,如果只局限于林青霞一个突破口,以此来透视香港电影一整个黄金时期显然过于狭隘,却是一个窗口,回顾香港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人的拍片历程。
当时许鞍华曾为拍摄《疯劫》找到林青霞,但被婉拒,结果该片成为“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但是林青霞并未与“新浪潮”擦肩而过,在谭家明导演的《爱杀》里,她一改以往清纯、保守的形象,变得摩登、优雅。文中采访张叔平那一章中讲到该片在洛杉矶拍摄期间,几位电影人每晚都去小影院观看日本导演大岛渚的《感官世
王家卫的《重庆森林》
界》,一直看到生病——可见,新浪潮的创新与突破,与电影人的坚持和勇于尝试的精神分不开,很多时候演员在其中是所有人合力“制作”的一个产品,观众卖不卖账,完全取决于这个产品合不合胃。在当时口胃相对集中的观众群中作尝试,“新浪潮”是颇有风险的。
![[转贴]永远的林青霞 [转贴]永远的林青霞](//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暗恋桃花源》里的造型
也许这样一位演员,没有高学历、没有学过任何表演技巧,起初是以其美貌和清纯崛起于银幕,但让观众喜欢至今的理由就是这些么?难道不是她的执着追求和个人魅力么?杜可风将之比喻为心目当中的格蕾丝·凯利,我认为并不恰当,虽然凯利后来成为摩洛哥王妃,却很短命。林青霞虽已告别银幕多年,却一直将自己靓丽的形象存放于观众心目当中,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这便是“永远”的定义。
演员可以用好与坏来评价,但明星却不是,它是一个综合概念。就算有一天它殒落在星空、失去生命的光芒,它也依然闪耀于每一颗曾经逗留的心空。
——媒体已用稿
书名:《永远的林青霞》
作者:铁屋彰子(日)
出版: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定价:42.80元
分享到新浪微博
——读《永远的林青霞》
范典/文
![[转贴]永远的林青霞 [转贴]永远的林青霞](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每逢听到张国荣那首《明星》,心头便布满忧伤——“当你见到天上星星,可会想起我,可会记得当年我的脸,曾为你更比星星笑得多……”天上群星璀璨,我虽不是最亮一颗,却也身在其中,那些真正的明星呢,虽然光辉耀人,却也有殒落的一天。
而这本书的标题却用了“永远的林青霞”,此前读过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曾问过他为何尹雪艳能够“永远”,而其他人不能?他言其实是死神的象征,人不能长生,而死神可以。换句话说,“永远”是一种延展,而非结束,林青霞时代或许已然过去,然而她并未承认“退休”、“息影”,年初不就有媒体曝露她与王家卫、白先勇密会台北某餐厅,为其“复出”作谋划?
![[转贴]永远的林青霞 [转贴]永远的林青霞](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窗外》是林青霞银幕处女作,17岁的她一脸青涩
书中撷录了对林青霞及她好友、合作者们的采访,跨越旧金山、香港、台湾三地,时长十年的跟踪采访,深入林青霞的电影与生活。作者铁屋彰子虽为日本女记者,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迷上林青霞的电影,几乎看遍了林青霞22年间拍摄的100部影片,有些连当事人或制作人早已忘却的细节,都被她如报家珍般信手拈来,正是这种不懈的、持之以恒的态度感动了当事人,欣然提供了采访机会。于是,“永远”这两字或可看作是以铁屋彰子为代表的铁杆粉丝们的一种寄望。
17岁高中毕业便初登银幕的林青霞,主演了琼瑶处女作《窗外》。可惜因版权纠纷,电影只好于香港上映,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票房,所有人都一下子记住了这张清纯、亮丽的面孔。七十年代初,电视还未普及,人们只能在银幕中开探精神旅途。在香港,观众看厌了喜剧、功夫片,这样的台湾通俗剧乍一登陆,便掀起热潮;在台湾,观众虽无眼福一睹林青霞在《窗外》的本色演出,却也在此后一部接一部的言情片中认识了她——当时甄珍这一代女星已然淡出影坛——这张新面孔顿时成为票房的保障,片约纷沓而来,甚至有制片人以跳楼为要挟“请求”林青霞签约。
涉世尚浅,毫无表演经验的她,却被制片人、导演们捧在手掌心,一天同时轧三部戏,粗制滥造的通俗剧、千篇一律的爱情故事,使得她没有空余享受人生。她爱上已身为人夫的秦汉的确不太明智,为此逃避到美国。徐克找到她拍电影,让她从通俗剧中的单一形象跳脱出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部《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使林青霞一改以往戏路,亦男亦女的表演风格广受争议,却让该片成为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这于她自己的表演生涯中也属于转型之作,采访中可以了解到,拍片之艰辛让林青霞一度认为自己过气,要靠吊钢丝、在胸口插管子来取悦观众,这种心理造成她将情绪发泄于镜头前,也便不难理解早年她拍戏时常有情绪不稳之处。正如琼瑶说的:“在她的生命里,她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当演员。她化身为她扮演的角色,诠释那些虚构出来的人物……所以,她曾有一段时间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不晓得自己到底是谁。”
![[转贴]永远的林青霞 [转贴]永远的林青霞](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此后,她接拍《新龙门客栈》不用替身亲自上阵,结果眼部受伤;《刀马旦》虽然被张国荣批评她的表演并不像男性,在三姝合力竞技中倒也可圈可点;最可喜的是严浩执导的《滚滚红尘》使林青霞一举夺得1990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要说到最遗憾的事,她说这部戏得奖最要感谢的是编剧三毛,但却只在领奖时简单说出“谢谢”二字,未请三毛上台共享喜悦成为其一生的遗憾。
所幸林青霞在40岁时找到真爱,与香港富商邢李原喜结连理,并育有二女(大女儿为前妻所生),如今一
在《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之造型
家四口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她从结婚后一直息影至今,回首此前的作品,她更多的是感叹时运不济,没有拍到艺术性极高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她的不满足体现在对艺术孜孜以求的强烈愿望中,她的满足则体现于对生活无忧的幸福感上。做回普通人的她,依然不忘上影院去观看电影,或在照看孩子同时与朋友们玩“干泳”(指麻将),现在的她,懂得如何放松心境、如何享受人生,在采访中处处展现出其逍遥快活、与世无争的心态。
赖声川认为林青霞是“台湾电影工业建立的模式与她在这个环境工作的方式所制造出来的产物”,她填充了那个时期的电影银幕,没有艺术精品的呈现,其实是大势所趋,并非个人能力所能扭转。他的《暗恋桃花源》可谓经典的舞台剧目,上演经年,早已成就了无数版本,林青霞饰演“云之凡”便是其中一个不容忽略的版本,因为也只有她一部被搬上了银幕。当时对演惯电影,却对舞台剧一无所知的林青霞而言,这更多是一种“玩票”性质。几场下来,她大呼过瘾,舞台剧和电影不一样,可以当场当时便收到观众反应,正是这种互动性极强的表演经历让多年后的她屡屡感怀。
![[转贴]永远的林青霞 [转贴]永远的林青霞](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她勇于改变形象、改变戏路,其实跟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张叔平,要包装她在影片中与众不同的造型,比如她在徐克的强烈推介下出演了赖声川的作品,再比如杨凡应用她的旁白在《美少年之恋》中,于仁泰摒弃他人意见在《白发魔女传》中将她拍得美轮美奂,王家卫要求她戴假发戴墨镜出演《重庆森林》……此书看点之一,即让我们领略了九十年代电影人的奉献精神,虽然只是围绕林青霞展开,却让我们了解到这些经典影片背后的拍摄花絮、当事人对影片本身的独特见解——这种观照可以延展开去,如果只局限于林青霞一个突破口,以此来透视香港电影一整个黄金时期显然过于狭隘,却是一个窗口,回顾香港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人的拍片历程。
当时许鞍华曾为拍摄《疯劫》找到林青霞,但被婉拒,结果该片成为“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但是林青霞并未与“新浪潮”擦肩而过,在谭家明导演的《爱杀》里,她一改以往清纯、保守的形象,变得摩登、优雅。文中采访张叔平那一章中讲到该片在洛杉矶拍摄期间,几位电影人每晚都去小影院观看日本导演大岛渚的《感官世
王家卫的《重庆森林》
界》,一直看到生病——可见,新浪潮的创新与突破,与电影人的坚持和勇于尝试的精神分不开,很多时候演员在其中是所有人合力“制作”的一个产品,观众卖不卖账,完全取决于这个产品合不合胃。在当时口胃相对集中的观众群中作尝试,“新浪潮”是颇有风险的。
![[转贴]永远的林青霞 [转贴]永远的林青霞](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暗恋桃花源》里的造型
也许这样一位演员,没有高学历、没有学过任何表演技巧,起初是以其美貌和清纯崛起于银幕,但让观众喜欢至今的理由就是这些么?难道不是她的执着追求和个人魅力么?杜可风将之比喻为心目当中的格蕾丝·凯利,我认为并不恰当,虽然凯利后来成为摩洛哥王妃,却很短命。林青霞虽已告别银幕多年,却一直将自己靓丽的形象存放于观众心目当中,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这便是“永远”的定义。
演员可以用好与坏来评价,但明星却不是,它是一个综合概念。就算有一天它殒落在星空、失去生命的光芒,它也依然闪耀于每一颗曾经逗留的心空。
——媒体已用稿
书名:《永远的林青霞》
作者:铁屋彰子(日)
出版: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定价:42.80元
分享到新浪微博
前一篇:[转贴]博文第二
后一篇:商业地产项目的定位逻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