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子:《穿越佤邦》,一次垦荒式的人文穿越
(2009-12-24 14:09:46)
标签:
体育 |
《穿越佤邦》:一次垦荒式的人文穿越
文:杨朱子
作为“金三角”主体部分的佤邦地区,在世人眼里却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所在,直到十多年前才有外人零星涉足此间,并陆续有人知道了在无比僻远的地方有一个佤邦。
“佤邦”这一概念出现之前,外界知道“金三角”地区有国民党残军,有“鸦片将军”罗兴汉,有“世界头号毒枭”坤沙,以及与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地名果敢、美斯乐、大其力等。这一切都成为历史之后,外界才开始知道,原来那里还有曾经雄心勃勃的缅共,在国内外大环境的风云变幻中灰飞烟灭,分化出30多支武装残部,主要的有4支: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佤邦联合军、克钦新民主军和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它们纷纷与缅甸政府达成了和解停战协议,分别被缅甸中央政府特许为掸邦第一特区、掸邦第二特区、掸邦第三特区、掸邦第四特区。其中,最强大的是佤邦联合军,其积极配合缅甸中央政府军夹击坤沙,坤沙难以招架,随后也向缅甸政府投降,并同样分化出一些武装残部。这两种残部为扩充实力而继续大肆“以毒养军”,缅北地区立即涌现出数以百计新的毒品集团和新一代毒枭,其中的佤联军,控制的地盘、军事实力和毒品产销活动超过了曾经盛极一时的坤沙集团,成为“大金三角”的主体。“佤邦”是佤联军控制下的掸邦第二特区自封的称号,其用意是争取与掸邦成为平级的民族地方自治区域。缅甸中央政府当然不会答应,始终将其视为非法。但是,当地人和外界一般都习惯性地称那一地区为“佤邦”。
生活在“金三角”地区的人,谁也休想摆脱与毒品的联系,也正是如此,佤邦一下子在世界范围内出名了,外界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大人物是“毒枭”,那里的地方是“毒品王国”,甚至把“恐怖组织”的头衔强加于他们头顶之上。那里成为可憎可恨的非人间,那些人成为十恶不赦的恶魔。一句话,因为无知和误解,那里被妖魔化了。
如此出名的佤邦,此前却很少有人提及,拜毒品所赐扬名全球之后,人们提及那里,主要还是战争、毒品和贫穷,多少有些片面和偏见。究其原因,莫外乎如此:那里实在是偏远贫瘠,关山重重,毒品遍地,战乱频仍,直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被缅共解放之前,仍然流行着千年来的砍人头祭谷物的惊悚习俗,抓获外人往往砍头用作祭品,外人无不闻之色变,稍有靠近便裹足不前。世界如此之大,竟然没有一位冒险家能够进入其腹地,常人更是难以企及。这样一个远在天边外、远在世界之外、远在现代文明之外的神秘恐怖之地,人们对那里的了解往往居于先行者局部的讲述、没有考证的传言以及自己无端的揣测和想象。
本书的作者傥城稻香有幸成为进入佤邦腹地并成功穿越了佤邦的第一位作家。所到之处,他争分夺秒地进行访问,与当地头领和群众交谈,切身感受,把在神秘惊险之地看见的、听到的怪事奇物糅为一体,形成了本书。书中第一次全面地把那里的地方当作人世间来写,把那里的人当作人类同胞来写,向世界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佤邦。在对当地民众生存现状的深切同情和关注之中,简洁而透彻地描述了那里落后而神奇的人物、自然、政治、历史、文化、军事、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奇异现象,以及富人和穷人极端两极分化的生存状态,从而完成了一次垦荒式的人文穿越。
这本书是传奇佤邦生动的浓缩,也是佤邦众多秘密的揭示,曾选粹在《南方周末》等报纸上发表,在《啄木鸟》上进行全文连载,受到读者强烈关注,获得2007年“金盾文学奖”,被称为是写佤邦最生动、最真实、最深刻的人文纪实作品,也是国内第一部写透神秘佤邦之作,注定成为这类作品中的经典。
网友曾如此评价本书:“在下一度认为写金三角的书中,四川人邓贤的《流浪金三角》是最出色的。读了傥城稻香的作品,感觉并不逊于邓贤的书,深为我云南人能写出这样一流的作品自豪!”
事实上,《流浪金三角》和《穿越佤邦》一前一后各自表现了“金三角”地区两个截然不同的风云时代和主体故事,而鲜明的人文垦荒性决定了后者是前者的一种超越性的接力和延续。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分享到新浪微博
文:杨朱子
作为“金三角”主体部分的佤邦地区,在世人眼里却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所在,直到十多年前才有外人零星涉足此间,并陆续有人知道了在无比僻远的地方有一个佤邦。
“佤邦”这一概念出现之前,外界知道“金三角”地区有国民党残军,有“鸦片将军”罗兴汉,有“世界头号毒枭”坤沙,以及与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地名果敢、美斯乐、大其力等。这一切都成为历史之后,外界才开始知道,原来那里还有曾经雄心勃勃的缅共,在国内外大环境的风云变幻中灰飞烟灭,分化出30多支武装残部,主要的有4支: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佤邦联合军、克钦新民主军和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它们纷纷与缅甸政府达成了和解停战协议,分别被缅甸中央政府特许为掸邦第一特区、掸邦第二特区、掸邦第三特区、掸邦第四特区。其中,最强大的是佤邦联合军,其积极配合缅甸中央政府军夹击坤沙,坤沙难以招架,随后也向缅甸政府投降,并同样分化出一些武装残部。这两种残部为扩充实力而继续大肆“以毒养军”,缅北地区立即涌现出数以百计新的毒品集团和新一代毒枭,其中的佤联军,控制的地盘、军事实力和毒品产销活动超过了曾经盛极一时的坤沙集团,成为“大金三角”的主体。“佤邦”是佤联军控制下的掸邦第二特区自封的称号,其用意是争取与掸邦成为平级的民族地方自治区域。缅甸中央政府当然不会答应,始终将其视为非法。但是,当地人和外界一般都习惯性地称那一地区为“佤邦”。
生活在“金三角”地区的人,谁也休想摆脱与毒品的联系,也正是如此,佤邦一下子在世界范围内出名了,外界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大人物是“毒枭”,那里的地方是“毒品王国”,甚至把“恐怖组织”的头衔强加于他们头顶之上。那里成为可憎可恨的非人间,那些人成为十恶不赦的恶魔。一句话,因为无知和误解,那里被妖魔化了。
如此出名的佤邦,此前却很少有人提及,拜毒品所赐扬名全球之后,人们提及那里,主要还是战争、毒品和贫穷,多少有些片面和偏见。究其原因,莫外乎如此:那里实在是偏远贫瘠,关山重重,毒品遍地,战乱频仍,直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被缅共解放之前,仍然流行着千年来的砍人头祭谷物的惊悚习俗,抓获外人往往砍头用作祭品,外人无不闻之色变,稍有靠近便裹足不前。世界如此之大,竟然没有一位冒险家能够进入其腹地,常人更是难以企及。这样一个远在天边外、远在世界之外、远在现代文明之外的神秘恐怖之地,人们对那里的了解往往居于先行者局部的讲述、没有考证的传言以及自己无端的揣测和想象。
本书的作者傥城稻香有幸成为进入佤邦腹地并成功穿越了佤邦的第一位作家。所到之处,他争分夺秒地进行访问,与当地头领和群众交谈,切身感受,把在神秘惊险之地看见的、听到的怪事奇物糅为一体,形成了本书。书中第一次全面地把那里的地方当作人世间来写,把那里的人当作人类同胞来写,向世界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佤邦。在对当地民众生存现状的深切同情和关注之中,简洁而透彻地描述了那里落后而神奇的人物、自然、政治、历史、文化、军事、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奇异现象,以及富人和穷人极端两极分化的生存状态,从而完成了一次垦荒式的人文穿越。
这本书是传奇佤邦生动的浓缩,也是佤邦众多秘密的揭示,曾选粹在《南方周末》等报纸上发表,在《啄木鸟》上进行全文连载,受到读者强烈关注,获得2007年“金盾文学奖”,被称为是写佤邦最生动、最真实、最深刻的人文纪实作品,也是国内第一部写透神秘佤邦之作,注定成为这类作品中的经典。
网友曾如此评价本书:“在下一度认为写金三角的书中,四川人邓贤的《流浪金三角》是最出色的。读了傥城稻香的作品,感觉并不逊于邓贤的书,深为我云南人能写出这样一流的作品自豪!”
事实上,《流浪金三角》和《穿越佤邦》一前一后各自表现了“金三角”地区两个截然不同的风云时代和主体故事,而鲜明的人文垦荒性决定了后者是前者的一种超越性的接力和延续。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分享到新浪微博
前一篇:《聊斋》之《王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