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理性不足,激情有余

(2009-11-09 11:15:55)
标签:

杂谈

[转贴]理性不足,激情有余

《文汇读书周报》2009年11月6日第6版,新阅读,有改动。

韩戍

林贤治的随笔集《旷代的忧伤》,所记的都是古今中外著名的知识分子,其中有左拉、托尔斯泰、葛兰西、惠特曼、卢森堡、薇依,以及中国的鲁迅等。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却具有相似的品格,比如崇尚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对权力永远警惕,对既定规则永不妥协。林贤治在《五四之魂》中,道出过他以知识分子为写作对象的目的,即要“显示他们在困境中的言说方式及其选择的价值”。他写《旷代的忧伤》的目的也是如此。

除了以笔作枪之外,直接行动,是他笔下许多知识分子的言说方式。比如薇依,毕业于巴黎高师,却自我流放于社会底层,与民众同甘共苦;再如卢森堡,以柔弱之躯参加革命,直接投身到摧毁旧制度抗争中去。这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做权力的附庸,有道义,有担当,敢于直面黑暗。他们的选择,都是为国家、为民族、为平等和自由的考虑。这种选择,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价值,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正如林贤治对胡适一直颇有微词,他对像陈寅恪那样的知识分子也是持保留态度的。仔细考虑,这和他思想的出发点大有关联。他虽然说过,一切历史都是精神史。但对精神这一概念,却有着严格的前提限定;即那种非驯服的、反叛的、堂吉诃德式的精神,在他那里才可以称之为精神。然而这种精神却很值得审视。因为我们可以提出许多疑问:对现存秩序,是否要一概予以否定?如何保证弱者在掌握权力之后,不致演变成另一种新的暴政?如何保证边缘思想在取得话语霸权之后,不会演变成新的专制?

作者笔下的许多知识分子,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悲情意识。这种悲情意识源于地位的边缘化,源于对苦难的悲悯,说明人确实普遍具有同情的良善品质。但是,以理性对这种悲悯进行平衡,防止悲情演化为滥情,也是不无必要的。单纯以中国近代史为例,许多空前绝后的悲剧,正是由于悲情意识、怜悯意识、激进精神和平等诉求无限放大,演化到极端造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知识分子,总是理性不足,激情有余。

林贤治《旷代的忧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26元。





分享到新浪微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