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教师节了。想想这个已经被我淡忘的节日,有儿子后,居然记起自己曾经是名教师。

用旁观者的眼睛,回头看身后的足迹,昨天的那个自己还是个单纯幼稚、充满理想色彩的少女。即将走入社会之际,在走出去还是留下来,动荡还是稳定之间,我违心地服从了母亲的安排,留在了家乡的一所小学。
短暂的两年时间让我有机会粗浅地接触小学教育。毫不讳言,我对当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是充满疑问的。
首先,小学教育中最具主动性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是教师。如果说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那么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是关系学生能受到什么样教育和引导的最关键因素。而在我的感受中,小学教师在学校(至少在当时)是作为被管理的劳动者身份存在的,不少学校领导甚至习惯于拿出管学生的态度和方式管教师,在编制、身份大行其道的就业环境下,每一个就业岗位,特别还是一个事业编制,是能让一个教师不情愿却又虚心听从“教导”的。试问在这样一种体制下,有可能把教师作为小学教育中最具主动性的因素来对待吗?
我们的体制有必要自省,给教师提供了足够的发展和发挥的平台了吗?
重复的工作,繁重的劳动,局限的培训,封闭的环境,偏低的收入,这让每一个小学教师在与社会的横向比较中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兼职一直是不被允许的。在这一点我也认为这项规定有它的合理性,但同时让人困惑的是,有人请或者说有兼职的往往都是能力出众的教师,那些平庸的教师是无人问津的,当然也不会有兼职的可能的。
离开这个岗位这么多年,频频听到某某小学教师考研,或到外地民营学校的消息,这也一度成为当时系统内大热的话题,不少人更是冷眼旁观。一些骨干教师离开的时候,学校领导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不明白这些教师思想怎么了,师德水准怎么一下子就下降了,也不讲奉献了,视其为异类。为什么不想想我们的岗位为什么留不住人才。近两年更是听到当年离开的教师,好几个在大城市买房、安家,购车,还有的自办培训机构等等。短短数年,实现了在公办小学一辈子无法实现的梦想。我不想说他们的离开一定是我们的体制出了多大的问题,毕竟人的价值观念是有差异的,但不能否认,他们都曾是优秀的教师,他们的离开一度引起争议,他们的事迹或多或少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所幸的是,这两年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而兼职现象俨然是公开的秘密。当人们日益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时,优秀教师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已然身价倍增。
其次,所谓的素质教育真的给学生带来了素质的提高吗?
近两年一直听闻素质教育改革,没有刻意去关心,也没有研究过。改课程、改教材、但学生们的素质真正提高了吗?我觉得首先要改的是观念,是体制。以人为本,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的。观念不改,以分数评定教师质量的评判标准就不会变,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形式主义就会延续。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出已经多年,这个方向当然是对的。只是多年来大刀阔斧的动作实在不多。政策精神落实到基层,基层也是有应付高招的。很多时候,素质教育就停留在了一纸“工作方案”上。
就说上课的坐姿吧。从六、七岁大上一年级的娃娃们,就要抬头挺胸,背部直立不能松劲,双手交叉叠放在前胸,这样的姿势要保持整整四十分钟。试问现在又有哪一个大人能够做到。刚开学一年级的新生班常常很多老师是要加班的,因为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这个“坐堂”姿势,常常是大半以上学生不能顺利通过,而当时看到同事如此也觉得是一件平常的事。直到现在自己也成了母亲,才真正有了换位的深切体会。
再说公开课吧。在有的学校。这样的课是反复修改,到最后就成了演“课”,一堂课的时间精心设想好细节,连学生的回答——多少个学生回答,怎样回答,最精彩的部分安排哪个学生回答都要事先安排好。至今仍记得有一位老师上低年级的语文公开课,大至内容是讲动物们用迁到暖和的地方,冬眠啊等特殊的方法度过冬天。快到“总结陈词”的时候一位同学不合时宜地提问“小熊怎样过冬呢?”这是课本里没有涉及到的,但这位老师“临危不乱”地请同学坐下,没有正面回应,以标准的普通话优美的嗓音进行了最后的结课,似乎希望这点小窜音不会影响到整个旋律。
我那时给学生改作文,翻开几个优等生的作文本,优秀就那么一目了然地呈现。娟秀整齐的钢笔字,干净整齐,没有一个错别字。“第一次***”,开头开门见山,结尾注意呼应,标准的总分总格式。表达流畅,层次清晰,用词准确。但就是这样的优等作文让人生腻。为什么高分作文读之乏味。实在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模式。连同我们的作文、我们的思维。我记得二年级时班上一个叫畅畅的小女生学习写话时,在日记里写道:“苹果上面一个把,下面一个窝。”她写妈妈“我的妈妈个子很大,长得很肥,手很肥,脚很肥。”太直观了,她妈妈我见过,我当时的感觉一下子就和她妈妈对上啦。这两篇写话,我给她划上鼓励的波浪线,她得意地不得了,在妈妈单位里炫耀地念给妈妈的同事听。所有的大人都笑倒了。我们是该纠正她不规范、不书面的用词呢,还是应该保护一个孩子独特的视角和天真的童心呢?
也就是这个孩子到了三年级仍然在作文里这样这写水果:“草莓上有很多籽,象大人鼻子上的粉刺。”这是我见过的关于草莓最妙的比喻了。我在班上给同学念这一段,全班哄堂大笑,没有嘲讽,每个人都觉得有趣。快乐是一种力量。如果这样简单的文字让你感觉到快乐了,我想那是因为它内在的魅力。其实对于作文我们应该帮助孩子保护这份灵性。
最后,来说说铂妈当学生期间的一些体会。
通过记忆掌握了知识,却没有通过方法掌握能力。这是我那个年代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感受了。二年级有一次语文考试,几道填空题明明是对的,却被老师扣分。我找老师理论,老师说,你去看课本吧。可是这不是“按原文埴空”。我把这点都揪了出来时,我的坚持让老师感到了多余。
五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把我的作文抄在后面的黑板上,让全班同学抄写。同学们习惯了这种抄写的学习方式,没人恨我,但有个同学就说啊:“你就不能写短点啊。”
初中时,有一篇课文叫《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这篇课文让我简直恨不得把书扔掉,这篇说明文一长篇就在用一些冰冷而准确的词汇描绘地下印刷所的方位和布置。但我要说这篇枯燥的课文差点浇熄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学什么,怎样学,怎样保护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实在太重要了。
我问母亲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语文,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因为我觉得自己会读书会看报,会写信会运用了,课堂上教的文章可以自己看了。母亲说:“你一个中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让我脸红。”的确没人教过我为什么还要学语文。“文化”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太深奥的词汇。母亲的这种教育方法,让一贯语文成绩优秀的我突然对语文心生厌倦。我想我以后会注意避免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儿子。
有儿子后。我常常设想他以后会面临的学习生活。我常常也在为现行教育体制中一些僵化和教条的成分而担心。我不希望儿子重复我在接受教育时所面临的困惑和误导。我赞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的母亲在对待传统迂腐的教学方式时的处理方法,我想如果遇到这种时刻,我也会适时站出来,我希望学习是以一种轻松快乐的方式进行的。我更倾向于将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年轻老师来带儿子,而不是那些默守陈规的框框主义者,即使是年轻老师会犯一些经验不足的错误。我希望儿子养成开朗、乐观的性格,拥有开阔、豁达的心态,养成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我想我会尊重儿子的天性和兴趣,并且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保持良好的沟通。我希望儿子能怀着自己的理想自由快乐地飞翔。
关于这一切,亲爱的儿子,你听到了吗?
为铂然小朋友投票请点这里,谢谢!
(少儿博客首页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