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026】也论生老病死

(2009-07-18 16:13:26)
标签:

休闲

分类: 时评·生活

很多人谈论过生老病死,再次说起,乃老生常谈,故用“也论”命名之。

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并非自己的自觉,更非选择的结果。说起来很无奈,一个人不但无法选择自己降生的时间和地点,而且无法选择自己的生身父母,无法选择陪伴自己长大成人的兄弟姐妹。总之,无可选择乃是你的选择。就在懵懂无知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你赤条条降临世上,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而那,就是你的家庭,你一生摆脱不掉的背景,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和睦还是隔阂。这,就是你的宿命。

问题还不仅如此。仔细想想吧,每一人的缘起,竟是后来成为你父母的那两个男女一次激情或者一次苟合的结果。你,还会感到生之伟大吗?我的感觉不仅仅是无奈,而且了无生趣。也许你会说:我的父母深爱对方,我确系爱情的结晶。可这有本质的区别吗?你的父母若是宝玉黛玉,你就高人一等吗?你真愿意有俩玉这样的父母吗?这与贾政与赵姨娘所生的有质的区别吗?从本质上讲,没有,实在没有。因此,我以为,人类的原罪并非在蛇的唆使下偷吃了智慧果,而是人类乃纵欲的衍生物。纵欲,既是人类的缘起,也作为基因被一代代遗传下来。欲望,就这样先天地刻进人类的身心,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与一切行为的源头。在欲望的操纵下,算计﹑争夺﹑仇恨﹑背叛﹑杀戮,在人类社会纵横(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轮番上演,永无消停之日。

生之贪欲与茫然,决定了人生之惨淡与无聊。走过了半生的路程,回头一看,还是成年之前十几年的单纯﹑童真最值得回味。可是,它们却在你无法把握的情况下稍纵即逝,只留下回想的况味。李阳说:Yesterday is a memory, tomorrow is a dream,live for today.今天是什么?今天是如花年华已从眼角的鱼尾纹中悄无声息地溜走,脚步在不经意中已然踏上不惑之年的险途,头发开始花白,牙齿开始松动,关节开始僵硬,记忆力开始衰退……。那种感觉还不如夕阳,夕阳虽近黄昏,毕竟还有“无限好”的诗意。此时,终于真切地体味人生诚如白驹过隙般倏忽。难怪千百年来帝王将相摩肩接踵遍寻长生不老之药,那是对生命即将撒手而去的深度恐惧。不老之药宛如激流中的一根稻草,虽救不了生命,毕竟带来一线希望。怀着希望逐渐老去,总比无助地恐惧充实得多。不是吗?

年轮不仅磨损机体的功能,更将音容笑貌彻底改写。比较一下几个月大的婴儿与行将就木的老人,你将深刻体会什么叫岁月无情。儿子看到年近80的亲奶奶,几次对我说:妈妈,人老了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十几岁的青春少年,也被岁月的刀痕所惊吓。更为无奈的是无论你一生多么拼搏多么成功,你依然无法改变岁月匆忙的脚步。总之,你只有几十年的光景,如果有幸不夭折的话。那么,你是愿意惨淡经营一生还是肆意逍遥几十年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似乎意味着立场坚定的我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被老公同化了。

就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如果你愿意,可以摆脱婚姻﹑家庭和孩子的束缚;如果你幸运,也可以摆脱劳作﹑困顿和失败的困扰。但是,疾病——却是你始终无法摆脱的魔障。它时不时关顾,却又来无踪去无影。无论你千百次的祈祷跪拜,依然无法阻挡它降临的脚步。疾病的可怕在于它总是走在医学的前面,因为实在不可能在疾病出现之前医学就已研究出治疗它的方法。癌症肆虐多少年了,至今未有特效药;艾滋病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至今依然逍遥法外。SARS﹑甲型流感……,已被征服的还可变异耍出新花样。人类以为自己越来越聪明,殊不知病毒更胜一筹。医学永远只能跟在疾病的屁股后面颠簸,人类又怎能摆脱疾病的折磨呢?那是无望的希望。

对个体来说,疾病的可怕还在于无法承受却不得不承受。无论你多么富裕,财富无法让人为你“顶包”;无论对方多么爱你愿意为你承受,你却无法卸下担子远离病魔。还记得黛玉经常生病宝玉却束手无策爱莫能助吗?多苦多累多虚弱,唯有病痛者自己心知肚明。记得一年前,我踩着一张椅子将一篮活灵活现的假花搬上书柜顶端,一边欣喜地欣赏,一边从椅子上跨下来,就在一只脚落地的瞬间,另一只脚的大腿正硬硬地戳在椅背的钢条上。“哇”,我大喊一声,整个人瘫在地上,锥心的痛紧紧地抓住心脏,突然间连呼吸都很艰难,好像撞上的不是大腿而是心脏。强忍了几分钟后,我拖着一条腿挪了几步躺到床上,一躺就是一小时。先生回来后大呼小叫地关心,那只是表达一下心意罢了。痛的感觉如何,只有心知道。从那以后,我“用心”记住了这个道理,遂跟先生反复交待,如果不幸得了什么不治之症,不要让谁来看望我关心我,疾病不会因访客的观临而减弱,也不会因亲人的祈祷而减轻。该来的就让它来吧,该独自承受的只能自己领受,这是定数,谁也无法改写。

病魔,是死亡的前奏;死亡,是生命的休止符。

如果说,生是懵懂无知的,死却常常在意识清醒时一步步逼近。这,正是死亡的恐怖之处。为回避死亡带来的不安,在避讳盛行的中国,“死亡”二字有很多曲折地表达。平安走完一生的,称为“寿终正寝”,反之是“夭折”;病死的称为“亡故”,战死的是为国“捐躯”;意外身亡的称为“遇难”,为主义而献身的美其名曰“牺牲”……,不一而足。死时称为“三长两短”,那是人躺在棺材里的形象描绘;最后一块木板钉上,乃盖棺定论。——中国人的智慧堪称一绝!

死亡既然无法避免,余下的奢望是:平静地死去,有尊严地死去。死前不要饱受病痛的折磨,死前不忍辱负重苟延残喘屈辱地活着。无痛苦且有尊严地走向死地,成为生命终极之前的奢望,就像婴儿降生一样,虽然无可选择,却也无甚苦痛。然而,恐怕连这,也仅仅是愿望罢了!

当你将生老病死勘破,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还有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