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行黔西南见闻

(2006-11-08 21:06:32)
标签:

杂谈

自然风光:
     以前形容贵州有三句话“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文银”,这次黔西南之行一直都是晴到多云的天气,姥爷说“贵阳的意思就是那里的太阳很贵,很难有晴天!你的运气不错啊!”的确如此,上次来的时候是三周之前,北京上空挂着温暖的太阳,在贵州却是凄风冷雨,我几乎套上了自己带的所有衣服,勉强保温。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我的直观理解是由于当地常常下雨,所以山上的石头被侵蚀了,一部分含钙镁等成分的岩石受到侵蚀,这些成分顺水溶解或流失,然后山上形成了现在的模样,地下形成了无数暗河及溶洞。刚刚查了一下,好象和我猜测的差不多,解释为“喀斯特地貌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地貌形态的总称。由于是水可溶性的岩石形成的地貌,故又称为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包括流水的溶蚀、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统称为喀斯特作用,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这个名称原本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因19世纪中叶在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区对喀斯特的研究较多,喀斯特就由此而得名。”遗憾的是,两次我们都没有机会去看溶洞——一种喀斯特地貌的特征表现,听同行的老师说他们小时候曾经去一个小溶洞里面探险,滑进一条只有小孩子才能通过的细长洞口,就能来到一个有石钟乳的“大厅”,非常美,但是也挺危险的,有过孩子因为溶洞探险而失踪或丧命。
     由于我们每次都是开车从贵阳出发,经过6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达安龙县,所以路上的美景一览无余,虽然前一天没有睡好,我还是可以一直瞪大眼睛看着窗外,没有瞌睡,真是太美了!在盘山路上看到了一座座青山,一块块黑石,我明白: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多数都描摹得是南方山水。因为眼前如此的风景,我似乎在画里面见过——相似到一峰一岭、一石一树的错落、排列、纹理、色彩……
 
铜鼓井教学点:
     这次贵州之行依然是去工作的,项目本身不想多言,在项目中,我负责活动全程的记录和拍照等工作。早上,孩子和老师们把一起制作的汇报展板贴在墙上,于是我顺着教室的墙壁慢慢欣赏他们的“劳动成果”,在一个学校的展板上我看到一封信,上面写着“我的爸爸妈妈在大城市里面打工,他们工作很辛苦,不能回家,我和爸爸妈妈只能打电话的时候说话,我很想他们。爸爸妈妈,你们快回来吧,我想你们,你们快回家过年吧……”写这封信的男孩叫做张习飞,在“铜鼓井教学点”上学,这个教学点是为给附近不方便上其他学校的孩子们提供一个方便上学的地方,但即使这样,张习飞仍然需要每天走1个小时的山路上学。
     上午活动的时候,我在教室前面敲着电脑做记录,当谈到学生认为学校做最迫切需要改变的4件事的时候,我听到铜鼓井教学点的孩子操着发音非常机械、缓慢的“普通话”(一种不足以支持用普通话交流的语调)说“希望有一个新老师!”“希望有一个会说普通话的老师!”老师接着问:“你们学校一共有几位老师?”孩子说:“4位!”这个回答着实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的记忆中,一般的学校都有至少十几名老师,我上过的4个小学还有我后来走访过的学校——无一例外。当时记录这个场景的时候,我的眼泪差点流出来,心里很难过——而且这种难过绝不是莫名的……
     下课的时候,我从一位老师那里了解到,铜鼓井教学点一共只有4个年级,全校也只有4个班,每个班里最多十几人,最少也就是几个人,学生围坐在一个大方桌前面上课。他们的校长说:学校现在急需一些桌子和板凳……这位老校长在这个教学点工作了几十年,几乎把大半辈子的岁月都献给了这里,虽然明年就要退休了,还是很努力地为学校争取着经费。虽然每次发言的时候,铜鼓井教学点的老师和学生都无法用听起来“正常”的普通话或贵州话来表达,但我希望有一天能去那里看看,如果可以,为他们做一点什么。
 
王老师Vs儿童的眼睛:
     几乎是第一次这么密集地被别人称作老师,心里既兴奋也猥琐(我想是这样的),孩子们的心总是很开放,他们一直敞开自己面向那些新鲜的事物。我的数码相机、手机、mp3、笔记本电脑……几乎所有的装备都被他们尝试了一番,我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用法,他们就能够很熟练的使用,而且拍得照片很好。
     整理照片的时候,很容易分辨孩子拍得照片和成人拍的照片。你会看到孩子拍得照片里成人的眼睛是俯视的、儿童的眼睛是平视的;在成人的照片里,成人的眼睛是平视的、儿童的眼睛是仰视的。孩子们还会注意许多成人不会注意的东西,比如有几张照片,他们拍得是报告厅里的灯,我问那个女孩为什么会想到排这些灯,她说因为觉得好看……这让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孩子们和成人看世界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看上去很美》(a little red flower),整部电影的镜头都是从一个幼儿园小孩的视角来拍摄,向我们展现了儿童眼中的世界、儿童眼中的成人。
     面对孩子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单纯、清澈,亮得就像镜子,里面映出我的相貌,同时也照进我的心灵……
 
82和95:
      在去安龙的路上,我们中午在一个小镇上吃午饭——狗肉锅,味道非常鲜美。有两个布依族奶奶拿着小板凳在门口晒太阳,一个奶奶拉着另一个奶奶的手,帮她轻轻掸去衣袖上的灰尘,脸上一片慈祥与宁静。我走过去和她俩聊天,大概只能理解30%,一个奶奶说:“我今年82岁咯,她还比我大13岁,是我姐姐!”不知道我会不会也有一天成为这样的老太太,拿着小板凳在路边悠闲地晒太阳、和自己的好姐妹拉着手聊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