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冒着大风大土和大毛儿去听了朱青生先生的《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心里小激动ing~http://spaces.msn.com/rte/emoticons/smile_regular.gif我最初知道朱先生的为人和工作还是从他给学生编写的学术规范手册《十九札》。这是本很薄的小册子,由朱先生留德期间与其弟子交流和探讨学术规范问题的十九封信组成,内容涉及对大学的理解、阅读的方法、对外语的看法、如何制作资料卡片、如何提问、对硕博士论文的要求、对学术翻译的说明、对注释、术语、索引的规范、对于考试、教师、专家与学者的思考以及对科学局限性的追问等。内容读来并不乏味,处处可见朱先生作为学者对学术所怀有的敬畏与严谨以及作为教师对学生所怀有的责任与爱护。
今晚的讲座,主题有关朱先生目前正在主持的工作——《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编纂。他先从19世纪开始艺术上的四次重大变革讲起:
第一次变革是1880年左右以梵高为代表的印象画派的出现,这次转变使得艺术家从单纯模仿和还原上帝创造的天下所有,转向通过自己的情绪与思想创造和建构天下所有;在绘画作品中,我们开始感觉画家作为一个人的在场。
第二次变革是1910年左右以布拉克和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的出现,他们的作品表面上是不存在的东西,是一些线条、形体、立面的随意组合,但事实上则其中隐含的重大艺术变化在于:在人类文明史上,艺术家第一次表示人可以创造事物本身;他们把艺术作为一种东西,从以往作品中的天下所有转变到创造出从来都不存在的天下所无。尔后便产生了抽象艺术,最后这一变革的成果体现于建筑——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方块式的简洁的房子,它不同于人们对于房屋结构的传统认识,既没有欧洲建筑的圆柱和屋顶,也没有东方建筑的雕梁和飞檐,只是采用最简洁的立方体来框定了我们所使用的空间(这与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第三次变革是1914年以杜尚为代表的达达主义的出现。这一时期正值一战爆发,与以往战争不同,一战的爆发没有任何正义和神圣的理由,一切都是为了利益。这时候有一批不愿意为自己国家而战斗的画家就逃到了某城市(忘记了是哪一个)的一座咖啡馆里,他们要在这里对自己的心灵做一次反思。“达达”这个词没有任何意义,但是达达主义的意义在于它对任何现成的人以及人的根本价值提出了质疑与反省。自此艺术第一次成为一种行为,而不再是用来抚慰成人神经和感官的玩具。
第四次变革是1960年前后以安迪·沃霍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和以鲍伊斯为代表的行为艺术的出现。这一时期正值冷战阶段、美国霸权主义在全球扩张、环境问题开始凸现。在这些貌似“什么都不是的东西”普通物品和稀奇古怪的行为中间,艺术家实际上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地球就此毁灭,而我们不得不乘坐同一条飞船逃离地球,那么我们之间是靠什么来相互温暖的?”行为艺术旨在通过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影响和构建社会及社会决策,这已经与艺术无关,也与行为无关。后来这些思想成为了绿党的基础。在这里朱先生特别讲到,冯骥才先生在巴黎记行中写道自己在蓬皮杜艺术中心感觉像是进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这里展出的都是1900年以后的现代艺术作品);朱先生说这些“稀奇古怪”的展品的确是“垃圾”,但是我们也要记住“这些垃圾曾经为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前进之路而燃烧过”。燃烧之后变化为灰烬,因此,哪怕是我们看来最无聊的最易模仿的作品,也是无法重复的。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这一问题,朱先生的态度很乐观,他说主要有三点(不详述):
1、中国的艺术家正在为我们的文化建造自己的历史。
2、他们对社会问题进行嘲弄与讥讽,同时也不乏质疑与反思
3、我们应对艺术怀有一种责任,理解人与艺术的关系
朱先生认为好的当代艺术作品是那些对这个时代起了作用的东西。这让我意识到:其实艺术也许早已突破了人们通常认为的审美范畴。至少有那么一部分作品是在以某种形式展现着创作者带有某种近似社会学或者批判社会学色彩的思想——反映、解释和关怀这个社会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的真实处境。因此,在看到一件当代艺术作品而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对其所含意蕴进行解释。如此一来,创作者称为了批判社会学学者,而看官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已经运用起了解释学的工具……这个时候,“艺术已经不再是成人的玩具,也不再仅仅是为了抚慰人的神经,而是在锻造我们的精神”。那些被认为是经典之作的“垃圾”也好、“珍品”也罢,其之所以成为经典,权在于它为人类思想史和文明史的发展所带来的震撼。
最后, 顺便提一句,如果我们有一天去了巴黎,若想在博物馆中回顾艺术发展历程,就一定要去3个地方:
第一个是卢浮宫,这里展出的是1848年以前的艺术作品,在这里我们会遭遇文艺复兴;
第二个是奥塞博物馆,这里展出的是1880——1900年之间的艺术作品,在这里我们会遭遇印象派和野兽派;
第三个是蓬皮杜艺术中心,这里展出的是1900年以后的艺术作品,在这里我们会遭遇一切惊奇与不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