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周五东方先锋剧场观剧

(2006-04-17 00:08:50)
标签:

杂谈

      上周五,导师请我们去看了话剧《死无葬身之地》(非常感谢X老师经常邀请我们看戏……我们都不好意思了)。该剧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1946年完成的作品,描写的是二战末期沦陷中的法国,一座封闭的小楼里几名游击队员在民族解放运动战斗中不幸被捕,阁楼上囚禁着被俘的五名抵抗战士:两个壮年男子索比埃和亨利,一个年纪稍大的老战士卡诺里、女战士吕茜和她十五岁的弟弟弗朗索瓦(后来又进来了他们的队长让);阁楼下“禁闭”着二战时期贝当政府的地方组织小头目朗德里约及其两个手下贝勒兰和克洛谢。被捕的每个人在行刑的前一夜都对生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尽管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在酷刑面前也表现了不尽相同的行为方式及心理历程,但他们最终都用自己坚实的脚步跨越了一堵面对死亡而产生恐惧的“墙”。 
 
      该剧的人物中,最为“懦弱”的索比埃给我印象最深刻——矛盾和冲击感很强,据行家说这是该剧中“内心层次最多”的一个人物。他是第一个提出问题并刨根问底深入下去的人,当同伴们不敢面对他“面对拷打会不会招供”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不断说:“我想认识我自己!”还有,他第一个作出了选择,那就是自杀,在坠楼前他高喊:“我赢了!”……在认识自己是不是懦夫这个问题上,索比埃的确应了,虽然自杀本身也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萨特认为:懦夫与英雄并非天生——在于“自我选择”。他的整个存在主义哲学中也非常强调个人的选择及对其所带来后果的承担。而在萨特这部戏剧中,索比埃就是对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1946年萨特还出版了哲学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可以说《死无葬身之地》与这本哲学著作是一部同的方式向我们展现同一种存在主义思想。
1、对于选择的理解
2、对于人道主义的理解
3、对于人之为人的理解
 
队长让的处境让我感觉是这家自己将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两难和孤立的地位
 
对于小剧场舞台表演形式交互感的体验:黑暗中只听见机枪扫射的巨响,最后当暗红的灯光再次亮起时,每一个观众都会看到舞台上离我们咫尺之隔军警们正用机枪指着自己;当15岁的小男孩弗朗索瓦前前后后奔跑全场大声呼喊“救命啊!谁能来救救我!”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在面临着一种心灵的拷问;想起了去年看的《红尘》,女主人公面对观众自言自语道“我是坏人么?”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还有去年看的《爆米花》,那个杀人狂面对摄像机说道“如果有观众收视率持续增高,他就会在这个现场杀死屋里的所有人,是观众们让我杀死他们的……”,而那一刻,在座的每一位观众都能够通过投影到后面白色背景上的现场摄像看到自己张大并充满期待观望着的眼睛……
 
内容过多,先出个框架,明日续写……(我最近正在重温《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绪万千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