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赶超澳洲:“纸”上能否定天下?

智囊小组交出“答卷”
昨日,专题研讨“新西兰在2025年前赶超澳洲”的智囊小组交出了他们的“答卷”。智囊小组牵头人——国家党前党魁Don
Brash先生说:“我们只负责提出专业性意见,不考虑任何党派立场,这就是我们需要做的。”
这批新西兰的“顶级精英”历经数月研讨,提出的到底是“金点子”还是“馊主意”,是“济世良方”还是“纸上谈兵”,备受各界关注。
“赶超报告”要点盘点
——大幅削减财政开支。智囊小组建议,到2012-2013财政年度,应将政府的财政开支降至本国GDP的29%。据悉,本年度的财政开支为653亿元,占GDP的37.3%,主要用于健康、教育、福利、法律和秩序等方面。按照智囊小组“占GDP29%”的削减目标,大致相当于2004到2005年的财政开支水准。为此,政府需要“回到2005年大选工党乱开支票前”的状态,因此,“工作家庭计划”“学生无息贷款”等都有检讨的必要。
——降低个人和公司税率。智囊小组建议本国的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实行“扁平”税率,即一律降至20%到25%。而目前适用的税率明显偏高,前者的最高税率为38%,后者为30%。
——调整养老基金,减少政府负债。智囊小组指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西兰政府对外债台高筑,应设法盘“活”养老基金,增加流动性,减轻政府的债务负担——这样做还可以“打消某些政治家出于政治目的动用养老基金的念头”;同时,小组认为应保留该基金,但提议逐步提高有资格申领者的年龄门槛。
——增收城市交通拥堵费。这是一项从未透露风声的新提议,从而备受关注与热议。智囊小组建议,在大城市的指定路段增收交通拥堵费,可以首先在奥克兰施行,收费所得将“投入道路建设”。
此外,智囊小组并不认同税务小组提出的“开征资本增值税”的建议;他们主张政府应“收紧政府投资项目”,避免“投资失败而浪费纳税人的钱”——此举被解读为鼓励市场竞争,推动国有资产的出售及商品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
面对智囊小组辛苦数月的劳动成果,总理John
Key出言谨慎。他说,“改革对新西兰带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但过于激进的举措不太可能立即实施”。他一方面肯定了智囊小组的报告中“有很多金点子”,但话锋一转,“我们不会把新西兰人脚下的小地毯一下子拉掉”。对于报告中的具体建议,不难看出,Key总理说“不”远远多于说“是”。
如智囊小组建议大幅降低政府开支与税率,但Key表示,“我们不打算一下子压缩财政开支80亿元或者适用20%的税率,因为这样不公正、不公平,也不好管理”。他说,“我的税务工作小组赞同降低税率,但不是智囊小组提出的那个水准。”
再如智囊小组提议“取消无息学生贷款”“提高养老金领取年龄”等,Key总理说,“只要是竞选时做出承诺的,我们就不会食言。”
一如以往,财政部长Bill
English强调的是政府的囊中羞涩。他说:“从2005年以来,政府的财政预算增加了45%,而本国经济只增长15%,这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可承受的。”
工党党魁菲尔.高夫在接受电台访问时质疑:“由Don Brash先生来领导智囊小组,这合适吗?”
“热”报告的“冷”思考
赶超“既是兄弟、又是竞争对手”的澳洲,是新西兰人的梦想,也是国家党政府的大选承诺。如今,智囊小组交出了他们的“答卷”。众说纷纭的背后,几点思考值得关注。
一是“如何分饼”与“如何把饼做大”的博弈。从智囊小组的报告看,更多地偏重于“如何分饼”——即内部机制建设及其利益分配,而对“如何把饼做大”——如本国优势产业的定位及政策支持、大手笔的外延式投入与拓展、全球经贸市场的竞争等都较少涉及。其实,这些更是新西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软肋”。
二是如何“纸上谈兵”与“决策拍板”的博弈。面对一个由“顶级专家”数月研讨出来的“智力结晶”,在不到一天时间内,从总理到部长,都迫不及待地发表了明确的“是”或“否”的结论性评判,这难免让人质疑:莫非执政者们心里早有一本账?智囊小组难道只是一个“花瓶”吗?
三是“赶超澳洲”是否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赶超澳洲”是新西兰人的一个梦——这个梦的前提,除了本国自身超常规发展之外,还要“寄希望于澳洲前进的步子慢一点”——可是,新西兰人管得了澳洲人的腿吗?
抛开动听的口号,跳出“盘子里分饼”的视野,寻求新西兰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拿出大手笔,这样,新西兰的未来才会更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