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大使”易中天专访

(2009-11-11 16:40:58)
标签:

易中天

新西兰

读书文化节

文化

分类: 新西兰见报头条

书籍传承文化 阅读成就未来
    ——专访首届新西兰读书文化节“文化大使”易中天

“文化大使”易中天专访

不管是乐意还是不乐意,易中天的身后总是有着众多令人眩目的“光环”:学术超男、超级教授、明星学者、文化偶像……11月11日,首度踏上“长白云故乡”的他又多了一个新的称谓:文化大使。将于本周末隆重举办的“首届新西兰读书文化节”特邀易中天教授来奥克兰作专题讲座,为新西兰华人朋友们献上一场充满期待的文化盛宴。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特聘教授,江汉大学名誉教授,育人无数,著作丰硕。然而,真正“催化”他创造“易中天现象”的是始于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开讲的“易中天品三国”。这种“站在平民的立场,透过现代视野,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的独特表述方式,“妙说”历史,声情并茂,贯穿古今,“火”了“百家讲坛”,也“火”了易中天。
    2008年,易中天再次和“百家讲坛”携手,推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说,“先秦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深藏着中华文化的遗传密码”。他甚至说,“哪怕看电视的人少点,买书的人少点,我仍然要讲诸子百家,因为这是民族的根”。易中天的“探寻之旅”赢得了观众和读者的共鸣,无数颗心灵跟随着古人的思考,一起“累并快乐着”。

 

对“明星学者”称谓说“不”

11月11日下午,奥克兰。刚刚长途飞行了10多个小时的易中天教授,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长者的平和、学者的睿智。他连连否认“明星学者”的提法,并称“这是一个伪命题”。
    他对记者回忆说,几年前,一位记者专门为“明星学者”勾勒了“四要素”——知名度高、出镜率高、粉丝众多、采访不易,但他反问道,“照此标准,各行各业都会有这个明星那个明星——这种泛明星化的倾向是毫无意义的”。
    面对赞美,他说:“花开花落两由之”;面对争议,他表示:“学术问题从长计议,讲述方式不去争论”;面对名气的起落,他笑言:“我本无意,何言得失?”

“文化大使”易中天专访

 

“易氏风格”由来已久

说到成就了“易中天现象”的“易氏演讲风格”,他明确表示:“这是我一以贯之坚持的风格,在大学教书时就是如此,绝非为央视百家讲坛而量身定做的。”
    在他的眼中,人文科学本来就与生命、人生、生活息息相关,是“最鲜活的内容”,那么,“又为何要板着面孔说话呢?”他更欣赏的表述方式是:先有意思,后有意义。
    独辟蹊径、深入浅出、生动幽默、贯穿古今的表达方式,打破了所谓深奥学问的高墙,实现了学术与传媒的成功对接。易中天教授说,“我的演讲风格可分成3个境界:正说、趣说、妙说。可能是学文学出身的缘故吧,面对历史,我总觉得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文化大使”易中天专访 


    本次演讲“如何投听众所需”

当记者问及此次来奥克兰做专题演讲,将奉献给本地华社什么样的“文化盛宴”时,易中天教授当即请来本届“新西兰读书文化节”的组委会主任、新西兰华文书店经理方华,十分认真地询问起参加周末讲座的听众构成情况。他坦诚地说,“大主题肯定是讲中华文化,但具体侧重讲些什么,需要根据听众的需求而定,这样效果才能更好,才不会让大家失望。”
    随着与记者对话的深入,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个此行“最大的目的”,几次喃喃自语道:“对!要结合海外华人的特点,谈传统文化精华,重在古为今用,这或许是一条主线!”

 

十六字浓缩传统文化精髓

记者接着追问:“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可以用最精短的语言,做一种高度浓缩的概括吗?”
    易中天教授沉吟片刻说:“这个话题太大,如果非要概括,我觉得还是从诸子百家中寻求答案——百家争鸣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奥林匹克;先秦诸子,更多是追求内心的一种‘道’。比如,儒家关注文化,留下的是仁爱、正义、自强;道家关注人生,留下的是真实、自由、宽容,这‘十二个字’所传达与追求的正是传统中华思想的精髓。”

他接着说,“儒、墨、道、法四家的核心问题主要就是两个:一个是如何治国,一个是如何做人,而这也是后世所关注的,是值得后人不断挖掘与探寻的。”

 

关于博客与“名人论战”

据悉,易中天的粉丝(fans)有的自称为“意粉”,也有自称为“乙醚”。博客,已成为他与支持者们交流的重要平台。
    记者问:“你的博客全是自己亲自写的吗?有人帮忙代劳吗?”他肯定地答复:“当然没有。而且,在博客上什么,上多上少,其实并无定规。”
    记者还是不愿“放过”他与余秋雨的“名人论战”。他沉默了好一会儿,“其实,并不是什么‘论战’,我当时就是就事论事,仅此而已。就说捐款的事,当时我问了三个问题:第一,钱到哪个账了?第二,怎么到的?第三,啥时候到的?其实,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简单的事实判断问题,完全可以直接地正面回答,而不必搞复杂的文字游戏。”
    记者注意到,在《道德批评的原则和底线》的文章中,易中天教授主张:道德批评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保护隐私”,这是“隐私原则”;二是“尊重人格”,这是“人格原则”;三是“真实原则”,这是证据确凿;四是“公平原则”,这是立场公正。其中,证据确凿和立场公正,属于“真的原则”;保护隐私和尊重人格,属于“善的原则”。守住这四项基本原则,就守住了文明常识,现代文明就近在咫尺。

 

“大国崛起”的另一面

谈到中华民族“民族复兴”与“大国崛起”的热点话题,易中天教授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复兴以及崛起,应是全方位的——既是经济的振兴与腾飞,也是思想、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质的提升,两者缺一不可。
    他感概地说:“我们的民族心态从1840年鸦片战争时起开始失衡,主要表现:一是严重自卑,二是极度自尊,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他特别提及曾经热极一时的“中国人可以说不”“中国人不高兴”等现象,“这体现的也是一种浮躁的心态。”

易中天教授坦言:“的确,民族心态的调整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如在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时,第二天报纸的头条标题是‘我们赢了’——其实,看似尽情宣泄的背后却是心态上的狭隘:我们知道,奥运的精神就是‘重在参与’。我们赢了,难道人家都输了;我们这次赢了,难道说以前都输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看去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整个基调就变成了‘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我和你,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你看——民族的包容感、平和、平等和大气就完全出来了。”
    他接着分析说,文化与思想的复兴离不开物质与经济的积累,但是,仅仅依靠前者却并不必然带来后者的升华。在记者再三问其有何建设性建议时,易中天教授提出了“平等”与“法治”的概念。“平等”包括人、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中国传统文化上缺乏“平等”理念,而只强调“平均”;而法治,“远比人更可靠”。他有点激动地说,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不讲道德?哪个朝代不大谈仁义礼智信,但结果呢——道德水准真的上去了吗?所以,真正的依法治国、按规则办事,比什么都重要。

“文化大使”易中天专访

 

为海外华人朋友“支招”

当记者请易中天教授对“海外华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提点建议时,他给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热爱”。
    他颇有几分痛心疾首地说,当今中国,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已经不是“诲人不倦”,而是“毁人不倦”,所以,尊重教育的规律,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
    “海外华人孩子该读些什么书呢?”易中天教授的回答似乎仍无法令记者“满意”。他说,读书无外乎两种目的,“一是学习技能,获取谋生手段;二是兴趣,满足精神需求。所以,除了课业书本外,我主张孩子们喜欢读什么书就读什么,充分尊重个性,热爱和兴趣的动力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易中天为首届“新西兰读书文化节”的题词是:书籍传承文化,阅读成就未来。这,就是“文化大使”带给新西兰华人朋友的真诚祝福与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The Music Within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