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w690/5dae94f7gcc3032cc6aed&690
小女阿丽娜已经从一年级的麻豆升格为二年级的黄豆了。这粒黄豆还很硬,凡事喜欢自己做主。她穿衣要自己混搭,说我的品味跟她不是一路;发型她要按自己的意思来打理,因为“头发是她的“;温习功课,要先从她自己喜欢的项目开始,因为“没有因为”;她每次从学校和小镇图书馆借来的书,也只有两个主题:女巫和仙女,其他一概不看。
如果我跟她唠叨,她会回你:“请给我安静的空间,我的生活我做主”。对付这德国个人主义土壤培养出的7岁小兔崽子,做妈的,没有点斗智斗勇的能力还真不行。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对于孩子的阅读我看得很重。我觉得只有那些有趣、伟大、传世的书籍才是开启她懵懂心灵的钥匙,她要有那股探索世界热情,才能保持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所以拓宽阿丽娜阅读题材的难题就摆在了我的面前。
好在这里的孩子有很多课余时间。正式上课才半天,下午在学校作业都能完成,然后还参加兴趣小组。一年级她已经开始看简单的德语读物,上个暑假,我这个州举行暑期阅读比赛,阿丽娜共读了38本书,只是全是关于女巫和仙女的。
记得我自己的童年和少年,读的书里儿童读物着实不多,除去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除去冰心奶奶、包蕾爷爷,除去张乐平的三毛,就扳不出手指头了。我自己基本跳过了儿童文学,直接进入成人读物世界了。十三、四岁,拿着从街道图书馆借来的被人翻烂的《苔丝》《傲慢与偏见》,《包法利夫人》《雾都孤儿》等等,似懂非懂地看着,引得邻居跟我父母担忧是否这样会太早熟了。
我不想把安徒生、格林童话推荐给阿丽娜,因为这些故事她从小已经记得烂熟了,小时候她是听着从她爸那里传下来的老唱片机里播放的这些故事入睡的。
我得找更新的经典的儿童文学大家的作品。搜来搜去,我把目标对准了挪威籍的英国杰出儿童文学作家、剧作家和短篇小说作家Roald
Dahl(罗尔德·达尔1916年9月13日—1990年11月23日)。他作品的特点是大人小孩俩相宜。他最出名的作品有:《查理与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詹姆斯与大仙桃》(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玛蒂尔达》(Matilda)、《女巫》(The Witches)、《吹梦巨人》(The
BFG)和《独闯天下》(Going Solo)。
接着我就在德国亚马逊搜索达尔翻译成德语版的书,内容还要适合阿丽娜现阶段的阅读水平,情愿简单而不能难,否则她会一下子失去阅读的兴趣。最后我找到了一本德语版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德国亚马逊除去自卖全新的书,也允许个人卖旧书。我曾经在他们网上买过好几本旧书,卖主一般都如实描述书的状态,好些旧书品相如新。
一本新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卖10欧元,有好几家卖旧的这本书,其中最便宜的只有一欧分。这么低价钱的旧书以前没有见过。这个卖家还卖其他旧书,而且他的信用等级评价特别高。卖一欧分,其实等于是白送,人家根本什么也不图。只是书的寄费是由我买家支付的。
这真让我跌破眼镜。一欧分?您就想想一分人民币能买什么东东?在德国以前还没买到过一欧分的东西。这里一个冰激凌蛋桶大约80欧分,一块橡皮1到2欧,一分德国境内平信55欧分。一根棒棒糖大约50欧分,连寄书的信封至少也要50欧分。
就买这本旧书吧,小孩子念完了,就扔一边了。书很快寄到了。阿丽娜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翻着,不投入,而且还抱怨书的字有点小,不如大字的书好看。她还说这个故事其实她了解,电视里放过。她爸说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早在2005年就上映了,强·德普主演,里面充满了视觉奇观,那是部适合家人一起看的儿童片。
怎么让硬黄豆阿丽娜开始读不谈女巫和仙女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呢?我有了主意。我让她每晚给我朗读。我说妈妈很想知道这个故事,我没有看过这个电影。阿丽娜听了突然很有兴致,像模像样地朗读起来。妈妈呢,假模假样地听着,实际对着电脑在网游,间或抬头问她,“后来呢?”。她又卖力地读下去。她开始读了几章节放不下了。“妈妈,原来我以为这书很傻,原来这么棒”。
现在她每晚还继续在给我朗读这本书呢。昨天晚饭时候,一家人决定什么时候她读完这本书了,我们就去搞这部电影的DVD一起看一遍,作为对她的奖励。
谁说要放手让孩子选择啊?家长当然要引导。看什么书,我们要引导,以后报考什么专业要引导,找什么样的男朋友也要引导,一切都要引导。
回到一分钱买到的一本好书。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者事情,切勿强加给别人。
虽说这是人与人交往的“黄金定律”,可是现代人谁没有自己不需要,但还是好的东西呢?自己看过的书、用过的东西、穿过的衣服,扔掉总是可惜。周边的德国人,不管男人、女人都强悍牛叉,仿佛没有自己搞不定的事情,没有自己缺的东西。以前遇到阿丽娜穿不下的衣服,看上去还很好的,很热心地问人家是否需要,人家露出的不领情的神色,就觉得自己好无趣。
是啊,有时候,我们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对别人做好事,然而这里有一条根本的困难,即你未必知道别人需要什么,万一你错误估计了别人的喜好,就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别人未必喜欢。严重起来或学还会对别人有所伤害。
但是还有种情况就是:也许你不想要的东西正是他想要的,那孔夫子的“勿施于人”,则很有商量余地了,通过一个平台,找到那个需要的人,不是能够物尽其用吗?
比如那个用一分钱卖书人,他有主观“施”的愿望,而我则正需要,而且“受”得心怀感激。还有另一种做法,现在的我,不会到处热心地问人家是否需要阿丽娜穿下的衣服,我把她所有用下的东西,捐给本镇的慈善店。慈善店再标上特别低的价格在店里出售。一般去这样店购物的大都家庭收入不高,因为德国穷人在增加,贫富差距整体在拉大。当然有时候也收入不错,但是很讲实惠的德国家庭去那里买东西,他们觉得小孩的童车、旅行、玩具等,用几次就不用了,新旧无所谓。
接下来,这本阿丽娜看完了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去处是本镇图书馆,因为他们接受捐赠的旧书。
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简介:
这是一本既写给孩子又写给大人的书。有一个小男孩叫查理,他和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查理一家居住在一栋摇摇欲坠的小木房里,相互之间和睦融洽,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虽然每个夜晚,一家七口吃的晚餐都是卷心菜汤,可是还是吃不饱肚子,可是小查理却乐意与自己最心爱的人在一起,非常的爱自己的家人。
从查理家的一个窗子望去,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旺卡巧克力工厂。工厂由一位天才巧克力制作者兼生产商威利·旺卡所拥有。那是座神秘的工厂,大门紧锁,15年来,从来没有看见有工人从大门进去或出来过,可是却能闻到浓郁的巧克力香味。工厂出产的旺卡牌巧克力销往世界各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小查理每年只能在生日那天吃一块巧克力,所以他家的墙上贴满了他吃过的每一块旺卡巧克力的包装纸。小查理在每个夜晚的梦乡中,他都幻想自己可以亲身进入那座工厂。
有一天,威利·旺卡先生宣布了一个告示,他将向五位幸运的孩子开放充满“奥秘和魔力”巧克力工厂。除了得到参观工厂外,他们还能得到足够吃一辈子的巧克力糖和其他糖果。全世界购买旺卡牌巧克力的孩子都有机会,只要发现藏在包装纸里的金券,谁获得金券谁就是幸运儿。不过,旺卡先生一共只准备了五张金券,小查理得到金券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也很想得到金券,去参观那神秘的巧克力工厂。
全世界一下子掀起了购买旺卡牌巧克力的热潮,幸运儿一个又一个地出现了,前四张金券都有主人了,最后的机会会降临在小查理身上吗?是的,奇迹发生了,偶然的机会,查理得到了一张金券。
参观工厂的过程是一次奇特的经历。每个参观者都感到了无限着迷、狂喜、好奇、惊讶和迷惑不解。即使做最荒诞的梦也想象不出这样的事情。飞瀑而下的巧克力瀑布,流漫着棕色糖浆的河,大片大片的口香糖草地,还有牛奶糖堆成的山。工厂里的工人全是来自蛮荒丛林的酷爱巧克力的矮人国的小矮人。巨大的诱惑使得其他四个孩子失去了自制,他们或掉进了巧克力河、或变成了糖果、或被送进了垃圾炉、或钻进了电视变成了信号微粒。
这一切小查理均不为所动。最不可思议的意外留到了最后。对于这一切,小查理不为所动,他并没有因为一时的激动而失去理智。最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查理成了最后的赢家。威利·旺卡打算把整个巧克力工厂送给查理,让查理和自己回工厂,当自己的继承人。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从此不许和家人们生活在一起。查里感到很莫名其妙,为了家人们,查理放弃了机会,他认为家是最好的,拿什么都不能换,就是拿全世界的巧克力都不换。
最后,查理同意接管工厂,当旺卡的继承人,并且旺卡把查理全家人都原封不动,连那个歪歪斜斜的破房子的搬进了工厂,与他们成为了一家人。
http://s8/mw690/5dae94f7gcc2fc2ca1b97&690
阿丽娜昨天和爸爸在做南瓜灯。
http://s12/mw690/5dae94f7gcc2fe0cabdcb&690
在院子里扫落叶。这是她喜欢干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