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5月1日电(记者李晓玲、潘莹)作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大区,新疆越来越注重将旅游资源与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既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又展示新疆的文化成果,让游客感受既充满自然风光,又富有文化品味的现代、时尚的新疆。
自然人文景观皆入旅游"法眼"
漫山遍野开了几百年的野生巴旦杏花,如今也成为新疆旅游的宝贵资源和挣钱"门道"。"五一"小长假前刚刚开幕的新疆裕民山花节,将巴尔鲁克山上"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野生巴旦杏花捧为主角,吸引着新疆各地游客前往踏青赏花,尽情观赏边塞草原风光,体验西域民族风情。
而万里迢迢远赴喀什的众多海外游客,登上高台民居,走入寻常维吾尔族百姓家,吃一把葡萄干,坐一坐维吾尔人家的土炕,再带回一个土陶做成的拙朴的水罐,想要体味的,正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喀什那与众不同的韵味。
今天的新疆,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纷纷成为当地独具特色旅游资源的一分子,要想真正感受新疆的"大美",就得融入其中。
丰富与多元 文化承载新疆旅游经济发展
无论是当下最为抢眼的"新疆第一山花"野生巴旦杏花,还是喀什维吾尔族居民依然居住生活的古老街巷;无论是载歌载舞的"十二木卡姆"和"阿肯谈唱",还是吐鲁番千年不倒的交河故城,丰富与多元是新疆文化的真实写照。
昔日繁华的丝绸之路给新疆带来了多姿多彩的东西方文化,在新疆各地留下了饱含文化意味的遗迹:是神秘莫测的西域三十六国,是玄奘和鸠摩罗什,是中世纪的喀什和穆斯林无以计数的洁净的拱顶,是成吉思汗留下的大量废墟和墓堆,是东归的土尔扈特和西迁的锡伯族人……
新疆的丰富和多元,既是数不清的雅丹、胡杨林、雪山、森林、河流、湖泊和草原、峡谷和沙漠,又是那些为数众多的古城、洞窟、壁画、乐舞,而这一切,都已经成为最可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学者刘亮程说,新疆是一个文化资源富集区,不仅拥有丝绸之路大量的历史遗存,还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这些都是新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新疆吸引国际国内游客的主要旅游资源。
可以说,正是丰富而多元的新疆历史文化遗存和灿烂的自然景观,承载着新疆迅速崛起的旅游产业,也成就了新疆每年接待2000多万海内外游客,旅游收入200多亿元人民币的佳绩。
保护文化遗产 繁荣新疆旅游文化
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许征有个形象的说法,他认为,各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体系,犹如一棵棵树,有根、茎、叶、花、果等形态特征以及以年轮记载的成长历程。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要像展示一棵树的全貌一样完整地展示其文化体系,包括历史渊源、文化内涵、风貌特征等。他还提出了要在新疆建立旅游文化树的理论。
其实,新疆的旅游文化,何尝不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只是在开发中,有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重视;有的"养在深闺人未识",还没有展示出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固有的特色和吸引力。怎样保护和充分开发利用这些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造福一方百姓,成了当前的瓶颈。
新疆文化、旅游界的先行者们,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创新之旅。如今,新疆每年都有数十个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招徕着各方游客:"玉石之都"和田的玉石旅游文化节、"华夏第一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国际越野车旅游文化节、"沙漠之春"鄯善的探险旅游文化节、"龟兹古国"所在地阿克苏的龟兹文化旅游节、喀纳斯金秋摄影节和冰雪风情摄影旅游文化节、新疆"东归"那达慕旅游文化艺术节、猎鹰文化节、恐龙文化节、楼兰文化节、北庭民俗文化艺术节……
凡此种种,无不包含着浓郁的西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新疆的资深旅游人士、新疆旅游局党组书记池重庆说,保护文化遗产,繁荣新疆旅游文化,这是新疆旅游人的梦想,也是新疆旅游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有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能最终打动游客的心,留下长久的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