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
(2008-12-20 18:52:12)
标签:
新疆旅游池重庆旅游杂谈 |
分类: 旅游漫谈-----大美新疆 |
新疆旅游业呼唤高素质人才
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旅游说到底是一个文理兼容、需要一定的知识素养、并重在岗位上实践的行业。但从目前看,一是“一窝蜂”开设旅游专业,致使毕业生过剩;二是专业定位不准,把培养侧重点放在旅游文化、旅游地理等学科上,忽视了旅游作为一种经济行业这一重要特征;三是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职业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从社会需求看,我认为人才培养应注意三点:一是精办旅游专业,克服目前一般高校和中专学校拼凑师资争相设班办学的向题。二是课程设置力求兼容性。鉴于旅游专业对社会科学、经济、语言、美学等有综合要求,除了要学好旅游主科之外,要把相关学科当作主科来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要加大实际操作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如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应该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和“能力型”培养,加大专业技能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
此外,要拓宽视野,按照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旅游行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而每个方面又有许多具体专业。如作为旅游的要素—景点,其设计、开发人才紧缺,但很少有大学开设此类课程。目前,全疆对旅游景点、娱乐设施规划开发的热情很高,但从事规划的人员都来自生态地理所,来自城市、园林或工程规划部门,有些干脆由领导和投资部门凭想象作规划,导致规划不合理,品位不高等问题屡屡出现。再比如,旅游宾馆饭店的设计、装潢、旅游商品的设计与生产,旅游统计、旅游广告、旅游市场营销等也缺乏优秀人才。有不少宾馆设计走不出写字楼和一般楼房的设计思路,尽管出自名家之手,但也暴露出作为宾馆的许多缺陷,即浪费钱物,又不很实用,十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树立全新观念,抓好在职培训。旅游业超前性明显,新知识、新技术不断运用到经营管理之中,这就需要始终追踪先进标准,兼收并蓄,更新知识。作为旅游企业必须具有战略眼光,把培训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培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力求做到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送出学习和在职提高相结合,重点培养和全员教育相结合,加大达标考核,实施工资和水平挂钩.切实使在职培训工作变成旅游企业的自觉行动。作为旅游管理部门也应当把持证上岗作为一项硬性规定坚持下去,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培训工作的落实。
旅游企业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仍是“短腿”,必须抓住制约旅游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全面提高素质水平。旅游企业的正副总经理实践经验丰富,但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正规学历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学历教育,对宏观经济、经营战略、工商管理、法律、金融、英语、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等综合知识知之甚少。他们的经营方式还只能局限在一些传统、经验型的基础之上。这是一些旅游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进行不正当经营等问题发生的重要所在。作为用人单位,选拔旅游企业管理人才时,应当把综合素质作为选拔现代化企业管理者的重要标准。应有意识地选拔管理能力较强的年轻高学历人员进行重点培养,补上旅游企业的专业课。有条件的单位要舍得花钱送他们到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内地省区深造,学习国外和内地先进的管理经验,有意识地给他们压担子,加强年轻优秀人才的储备。
另外,旅游业发展要将“内脑、外脑”结合起来,要聘请国外、国内和区内一流的专家组成新疆旅游顾问团,用他们丰富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服务于新疆旅游。这几年我们聘请美籍华人陈香梅,日本友人村上司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专家郭来喜、国家旅行社协会会长李录安、国家旅游局培训中心王连义、国家旅游局管理司司长魏小安以及新疆地理所、新大、师大、企业家协会等一批专家学者,他们建言献策有力地推动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挂出了新疆旅游研究中心的牌子后对全国震动都很大,国家旅游局长何光玮评价说“新疆人干了一件国家级大事,很有战略眼光”。在新疆科学院地理生态研究所也挂着牌子:“新疆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到目前,十几个地州、数十个县的旅游发展规划已由这个所完成。这些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服务于旅游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融合路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