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详解)——语文(附加题)
(2019-06-27 12:04:23)分类: 试卷练习 |
语文(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
徐渭
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22.
23.
24.
【答案】22.
23.
24.
【解析】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弄懂大意。断句总则: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明皇”“实甫”是两个人名,“明皇”是前一句的宾语,“实甫”应该和前文断开,做后一句的主语;“彼拾遗者”为“一见而辄阻”的主语,应和前文断开;“仅……而已”为一句,句末语气词,其后当断; “悲歌慷慨”“苦不胜述”是两个各独立成意的词语,中间断开。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平时应注意搜集、归纳、整理。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西厢记》描写书生张生在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因此男女主人公为崔莺莺和张生。
【2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作答。本题难点在于考生还要对作家作品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本题所谓的“相极”也就是作者认为自己和杜甫“异世同轨”,文中“李杜者不得举进士”“拾遗者一见而辄阻”“悲歌慷慨苦不胜述”,徐渭才名早扬但命途多舛晚年潦倒,结合徐渭和杜甫两人身世可得出答案。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选择两项且全答对得5分,选择两项只答对一项得2分,其余情况得0分)
A.
B.
C.
D.
E.
【答案】A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名著的能力。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识记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A说拆断桥梁有智谋错误。如果不拆断桥,曹军害怕其中有埋伏不敢进兵。现在拆断了桥,曹军会料定张飞心虚,必定前来追赶。故A错误。
D“这一良善之举让偷看信件的欧也妮发誓要永远爱他”表述错误。欧也妮发誓要永远爱夏尔的原因不知是这一点,还有信中夏尔表达的对欧也妮的好感和赞美。故D错误。
BCE正确。故选AD。
26.简答题
(1)《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中,群芳行令,宝钗摇得牡丹签,上云“任是无情也动人”。请结合小说概括宝钗的“动人”之处。
(2)《茶馆》第三幕,在得知来到茶馆的“老得不像样子了”的人是秦仲义时,王利发对他说:“正想去告诉您一声,这儿要大改良!”这里的“大改良”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王利发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容貌妍丽,行止娴静;才能出众,处事得体;善解人意,关怀他人。
(2)“大改良”指的是茶馆将被小刘麻子、沈处长等霸占。这句话表达了王利发与茶馆及老友诀别时的悲愤。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本题考查宝钗的“动人”之处,实际上是考察宝钗的形象特点,这形象特点要结合宝钗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来答,概括时要依托于人物的行动。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话剧《茶馆》截取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历史片段,将整个社会都浓缩到茶馆中,来展现三教九流的生死沉浮,折射整个社会的变迁。“大改良”是抗战结束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茶馆生意不景气,打算增添女招待来改变现状。此时王利发喊出这样的话一方面是带着希望,一方面是内心不确定,寻求安慰。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呢?在古代,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开炮,卫士们就会迅速集合。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
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望柱也称为栏杆柱,是中国古道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有的柱头是莲花瓣形状,上面有二十四道纹路,象征二十四节气。普通的莲瓣望柱头,本是一块瓷实的石头,加工成石别拉时,把望柱头里面挖空了,就像一个空心葫芦。这种石别柱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孔内,使劲吹向,通过石别拉的放大,声音飞快传遍四周。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钟声会传至太和门广场,其后各处石别拉会先后吹向,一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
历经数百年沧桑,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
27.
28.
29.
【答案】27.
28.
29.
【解析】
【27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作答。细读原文,筛选有关起报警作用装置的关键词即可。对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构成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又“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可概括出“腰牌与合符”;由“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可概括出“白塔山上的炮”;由“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可概括出“石别拉”;由“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可概括出“阙亭里面的警钟”。
【28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作答。对石别拉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第二段。由“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可得出第一点;由“这种石别柱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可得出第二点;由“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可概括第三点“既实用,又有装饰功能”。
29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作答。本题分析如今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第三段。第三段“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可分别概括出前三点答案,但第一段第一句“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也是如今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