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2012-10-25 18:05:14)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言阅读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也重点考查实词的理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方法一   联想迁移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联系教材、联想成语

规律探寻

①昭(人名)率老幼城,敌攻之力。(2009年高考课标卷)

译文:朱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以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

缠绕  环绕        祖母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白吃饭     尸位素餐

译文: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啊,可不要吃白饭啊。

③吾亦望汝其此心。(95全国)      符合       名副其实

译文:我希望你也要有与你父亲一样的心肠。

④于是夜缒兵出,其营。(2009年高考课标卷)

译文: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

逼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高考掠影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邓愈镇江西,数见。(2011年高考全国卷)招请  邀请  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

译文:邓愈镇守江西的时候,多次邀请熊鼎相会

②勿。如是,又何以行之。(2011年高考山东卷)停止   学不可以已。《劝学》

译文:不要停止,继续说。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

③泽命不渝,信也(2011年高考山东卷)改变  变更           矢志不渝  

译文: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改变),就是信。

④籍之以为厢兵  (2010年高考湖北卷)登记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译文:登记在册作为厢兵

方法二    对称结构推断法

古人喜欢讲究对称美,古诗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非常多。这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或词组)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已知词语的词义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

规律探寻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逸享乐

译文: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②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财   多余

译文: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

③求全备             要求

译文: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④弃礼义,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丢弃

译文: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高考掠影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不计其大功,总其行,而求其小善。(2011年高考北京卷)大体   大的方面

译文:不考虑他大的功绩,总结他大的善行,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

②外被项籍之灾,内牧竖之祸。(2011年高考湖北卷)遭受

译文:外部遭受了项羽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

③讲章句,文字而已。(2009年高考译文:四川卷)学习

译文:讲讲章句,学习学习文字罢了。

方法三     汉字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表意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有着密切地联系。通过对一个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往往可以推断出其大致的意思。一般来说,“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多能直接反映出其本义;而形声字其形旁多属象形符号,它们虽不能直接反映出该字的意义,却表示了该字所属的意义范围,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其大体的意思。

规律探寻

①生而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双目失明

译文: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②抚军厚成。赏赐

译文:巡抚重赏了成名

③夜而出,见秦伯 。用绳子拴着从上往下送

译文: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

④系燕父子以。绳子

译文: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

⑤二月卖新丝,五月新谷卖出米

译文:二月里春蚕始生就预先出卖新丝五月里秧苗还在田里又预先出售新谷

高考掠影

解释下列句中“籴”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001北京卷)

译文:贫苦民众即使是平价也不能买进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全国I)

译文: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址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

方法四       语法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倒装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定)主〔状〕谓〈补〉(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我们推断实词时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确定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分析成分→推断词性→推测词义

规律探寻

① 范增数项王。用眼睛示意

译文: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②据殽函之,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势

译文:占据了殽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

③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之。( 97年全国 )制裁

译文:一个侍卫军军士犯了法,权善才依法查办了他。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视力

译文:视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

⑤ 带朱缨宝饰之帽,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上佩着

译文: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

高考掠影

例1“自放驴,取炊爨”   樵:打柴。(2000年)这个选项中,“樵”解释为“打柴”对吗?

【推断】“樵”前面有动词“取”,可见“樵”是它的宾语,名词。词义应该是“木柴”。“打柴”显然不当。

译文:亲自放驴,拿柴来烧火煮饭。

例2“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 城:构筑城墙

(07年海南、宁夏卷)这个选项中,“城”解释为“构筑城墙”对不对?

【推断】“城”后面是名词“州”, “城”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作动词用。词义“筑城墙”显然是正确的。

    译文:开始兴建州城,城墙长十三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

例3  2001年全国题第14题。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答案:B

主谓短语,作“惟恐”的宾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应译为“其他将领到来”

方法五     语境分析推断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利用语境分析法应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都能为我们提供情报一把推断词义的钥匙。

高考掠影

1、村人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2011高考广东卷)

译文:山村里的老百姓以成群的猴子偷吃田里的粮食为苦恼,每天早晨一定发射火箭惊扰猴群。罗公问明这样做的原因,下令捕获一只猴子来,剃除猴身上的毛发,在猴子的脸上画上大眼睛怪物的样子。第二天早晨等猴群来的时候,把这只猴子放出去,猴子都被惊吓跑了,之后就不敢再来了。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

村人猴群盗食田粮         苦:痛苦   苦于  以……为苦

明晨俟群猴来,之去       纵:腾跃   放开

2、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                《陈公弼传》(2011高考江苏卷)

译文: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

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

以公少年之              易:更换    轻视

方法六     字音分析推断法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相当普遍。对于一个词,当我们用本义及其引申义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时,我们就应该想像一下它是否借用为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

高考掠影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元末举于乡,龙溪书院。(2011年高考全国卷)通“掌”  执掌

译文:元代末年熊鼎被乡里推举执掌龙溪书院。

②乃易其衣。(2010年高考天津卷)通“敝”  破旧

译文:于是换下了叶限的破旧衣服。

③又长于用车,不能办。(2010年高考山东卷)通“猝”  仓促

译文:又擅长用车,仓促之间不能办成。

方法七     邻字帮助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用已知邻字推断未知实词词义。

举例印证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译文: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 》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方法八       代入检验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举例印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02年全国卷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独把射箭当作游戏,一直到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李广带兵,缺草断粮的时候,看到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卫青想向上级写信报告天子军队挫折)

曲折: 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李广自成年与匈奴打了七十多次仗)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