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被就业率有多高?
(2010-01-24 22:55:36)
标签:
被就业就业率被就业率2009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杂谈 |
先让我们来看看09年全国一些省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09年天津大学生就业率达91% 与08年持平;上海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已达85%;四川大学生就业率达到78.15%;广东大学生就业率达到71.93%(数据来自大学生创业网)。由此看来,全国主要省市的高校就业率有高有低,相差不大,且大多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喜人态势,故最终得出“87%”的就业率也就应该很正常,很标准了。
但网友的留言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问题:“知道什么叫被就业吗?你毕业了要拿毕业证,先去找个单位开一个就业证明,然后才能拿,我见过很多,这就叫被就业。”;“总希望用数字说明问题,可是数字的这些功能正在不断的减弱,因为我们经受了太多太多,感受太深太深: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纯数字而已!”;“我没找到工作,老师逼着我签,我找亲戚的公司签了,先交差,自己慢慢找工作。”
这样看来,尽管“87%“的数据是由代表权威的人保部发出来的,但是还是有一些亲历者和当事人大学生并不买这个“权威数据”的账。09年6月8日的《光明日报》就有消息称在新疆的一些高职院校和部分本科院校,“不签就业书,不发毕业证”的做法十分普遍,甚至连记者也常常面对这样的请求:“能不能帮忙给孩子找家单位在《就业协议书》上盖个公章?”这不得不说,偏高的“87%”就业率看似权威,实则是“放卫星”。
那么,这些“卫星”是怎么被制造的呢?显然,教育部的计划指标决定了各省市每一年“偏高”的就业率指数。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指标,但目前教育部把它作为衡量高校工作、评估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进而影响教育经费的划拔,这就必然造成许多高校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数字游戏的层层叠加,就有了人保部“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7%”的盖棺定论。
我们需要认识到,虚高的就业率的背后是大学生“被瞒着就业”、“被就业”的现实窘境。“87%”的就业率也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蹩脚的数据游戏,不仅蹩脚,而且拙劣。对学生、学校、社会的危害都很大。对学生来说,艰难的就业形势,被虚假数字掩盖,从而难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对学校来说,玩数字游戏上瘾,就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上,使学校这个“厂家”和社会这个“用户”严重脱节。对社会来说,“扩招并未引发就业难”的统计结果,如果成为教育部的决策依据,继续扩大招生,形成恶性循环,将造成民族教育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87%”的就业率看似美好,实则是海市蜃楼般虚幻缥缈。有关单位和部门应该好好反思,不要把简单的数字看成是教育的丰硕成果。把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放端正、打造教育的产业化,真正为毕业生开拓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否则,哪怕有一天真正实现了“100%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难逃被人指责“那是传说”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