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真有时光机

分类: 读书、看剧 |

因为“说话的鱼”的博文,清晨小长假一口气读完了厚厚的一大本《奇鸟行状录》,喜欢书里那些特别细腻的感觉,以及几个人物的叙述,作者真的很会讲故事。
我很喜欢村上的随笔、杂文,读起来轻松又睿智,对生活细节的体验与享受让人感同身受,也对自己的一些各色的地方更能接受。有时也能从文字中看到他小说里人物的影子来。他的长篇读起来也很过瘾,但读时会过于沉浸进去,有时就会觉得很辛苦。
喜欢这本书装帧设计,更喜欢里面的小书签。这几年读的书,只有几本会带自己的书签。
太赞同村上的这句话:“旅行记这东西,还是得在旅行刚结束时一鼓作气写下来,否则怎么也不可能写出栩栩如生的东西。”
读完这本游记,想起10年在英国时去的每一个小城、小镇、小村、湖区,14年去的新西兰、19年去的澳洲,有很多的感受都应该写下来,当时懒得写,现在闭上眼睛想一下,就只剩下一些碎片和细节,那些地名都已经忘记了。村上写这本游记,因为是约稿,想来如果不是当时记下了日记,就是又要重新去查资料了。
活到这个年纪,才意识到流水账般的日记有多重要,每个人的流水账就是真实的历史,特别是在现在的日子里。像村上在挪威森林里写的,一件事情如果没有用文字记下来好像就没有真实发生过。
是不是有时间,也要把之前想写的游记记录下来呢,否则忘掉的会更多。
在不能自由旅行的日子里,读游记也是一种安慰。庆幸之前去过那么多地方,以后有机会还要去更多的地方。
毕竟如村上所说:“世界是那般广阔无垠,而同时,它又是一个仅靠双脚就能抵达的小巧场所。”
“旅行是件好事情。虽然有时你会感到疲倦,有时还会感到失望,不过那里肯定会有什么东西。”
何为村上春树的旅行意义?
村上写道:“平时生活在日本,我看什么东西时,其实从来没有好好地看过。我们每天当然都会看很多东西,然而是因为需要看,我们才看的,不是因为发自内心想要看。这与坐在火车或汽车上,仅仅用眼睛追逐着一闪而过的景色相似。我们太过忙碌,无暇花时间仔细查看某样东西。渐渐地,我们甚至忘记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了。然而在琅勃拉邦,我们不得不亲自寻觅想看的东西。”
就是这样吧,只不过换一个地方、换一份心情,就可以看到很多原本熟视无睹的东西。
“要说我从老挝带回来了什么,除了少数的土特产,就只有几段光景的记忆了。然而那风景里有气味,有声音,有肌肤的触感。那里有特别的光,吹着特别的风。人们的说话声萦绕在耳机,我能回忆起那时心灵的颤抖。这正是与寻常照片不同的地方。这些风景作为唯独那里才有的东西,至今仍然立体地留存在我的心里,今后大概也会鲜明地留存下去吧。”
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觉吧。
村上在旅行中自得其乐。
在赫尔辛基,大清早出去跑步的村上,遇上了像雨夹雪一样阴冷的雨,想赶快跑回酒店,却不但迷了路,还偏偏想不起入住酒店的名字,身子冰凉,想问路也没法问,差点儿就要哭出声来了。
这一段,前一阵看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里就正好有完全相似的这一段。
“在旅行中要是事事都一帆风顺的话,就不叫旅行了。”这就是村上的哲学。
在正处于泡沫经济的鼎盛期离开日本,在旅游淡季物价和房租最便宜的季节,到希腊的小岛上静悄悄地工作、生活三个月,村上把每天的经历记录在笔记本上,写了《远方的鼓声》,还写了《挪威的森林》。二十四年后重游故地,看自己当年住过的公寓,去过的小酒吧,当然有些人已经不再能见到了。
他对赫尔辛基近效避暑胜地的描写,遇到的小女孩,看到的避暑房子,参观的陶器作坊,在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里全都写过。很难相信他在追记里说“我是全凭想象写下《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荷兰场景之后
,才去荷兰进行了这次采访,简直就像是在追踪自己的足迹一般”。
因为小说里写的实在太真实,与他的游记太吻合,很难想象这全都是他的想象之物。
前一篇: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磊
后一篇:三、四月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