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者老矣

(2021-03-26 12:23:20)
分类: 读书、看剧
最近读了三个老作家的书,颇有点儿感慨。

先看的是莫言的《晚熟的人》。莫言的书都是写他老家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余华就最佩服莫言老家的那些故事。我没有那么喜欢,总觉得语言有点儿啰嗦,也是有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却没有余华《活着》、陈忠实《白鹿原》那样酣畅。这还是第一本他写的近来的事儿。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看得半真半假,像汪老的那些文章,有时会让人忘记是虚构的小说,这一点也是好的。
这本倒是一气呵成地读下去了。好多他身边的人和事,都被写下来了。他的笔还是很厉害的,轻轻落笔有时也有千斤的重量。比如写母亲生病在医院里,他在工厂里上班,却因平时与工友小个小牌、买过双袜子而只有几角钱,只能羞愧地给母亲买最粗陋的饭吃。县城里工厂食堂里上班的表哥看了说哪行,一会儿骑自行车送过来好一点的吃食。母亲边吃连叮咛,别忘记了表哥的恩情,他低声说,永远不会忘。
同样的短篇集,陈春城《夜晚的潜水艇》里那种惊人的想象力,在老作家这里找不到了。

看贾平凹的《山本》。本来是有期待的,好多年未看过他的书了。记得大学刚毕业时,每个月发了100元的工资,就会到学校旁边的小书店里去买本他的书,连读了好几本。他写从前的事更好,写当下的事比如《废都》就不好看。这本书耐着性子读了一半就真的没有读下去,后面翻一下就过了。同样是写乱世写土匪写民国写小镇,就没有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好。
想起当年看过的他的书,三十年过去,有些东西还在眼前。
比如他写一个人在村里的池塘里养鱼,每晚都会去池塘看看。那天夜里,觉得池塘特别亮,看看天上也不是满月呀,再一看,鱼全死了,白花花的鱼肚漂满了池塘。那个场景真是想来就惊心。
还写过一个村里的阴阳先生,临死前一直不肯咽气等着村子里一个六七岁的女孩走亲戚回来,要她一直看着他下葬。后来那女孩长大老去,生了两个儿子都成了盗墓贼,有一天正商量着要去掘那阴阳先生的墓,被老太太听到吓了一大跳,赶紧告诉他们不要去,她亲眼看着阴阳先生下葬,墓里没有值钱东西。这时方明白阴阳先生 等她的缘故。两个儿子虽然性恶,但那阴阳先生四十多年前预测到他们的作孽,也顿时胆战心惊,后来一个改邪归正一个却吓傻了。
这样的文字现在却没有了。

读余华的《文城》。
当然没有《活着》好,他的哪一本书也不会超过《活着》。但文字还是好的,自有一种美感,读起来也是享受。主线的故事没有多打动人,因为不是用每个人的角度去写,还是旁观者地角度去看他们,不知他们在想什么。倒是一些支线的人物比较饱满。比如陈永良夫妻,就是最鲜活的。有二段写得好。顾益民雇陈永良挑货,他的妻子就挑着全部家当和儿子一路小跑着相跟随,因为没有住处。那么辛苦,在丈夫回头看她时,她还回以微笑。这个笑容打动了顾益民,他留着了这一家人,给予了他们生计。雪冻之夜,林祥福到他家里找陈妻给女儿喂奶。那女人抱过来,先赞美小女婴好看又夸衣服,陈永良抱着两个儿子乐呵呵地看着妻子,这个只有两间简陋屋子里的温暖让林祥福再也没能离开。
比如小美与婆婆。如蝴蝶效应一般,一点点事情,一步步地推着事情向前发展,最后终成憾事。
可好多人,写着写着就没有了去处,比如林百家、陈耀武,比如顾家的那几个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婚姻故事
后一篇:三月书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