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远古城印象(一)

(2010-06-18 16:58:16)
标签:

旅游

休闲

摄影

行走

贵州

镇远古城

青龙洞

中元禅院

宗教

儒家

图片

http://s2/middle/5daba2c4x894a2dc36651&690


 

http://s5/middle/5daba2c4x894a39c940d4&690


http://s4/middle/5daba2c4x894a2d495463&690

http://s1/middle/5daba2c4x894a2d771120&690


    青龙洞古建筑群坐落在镇远城东的中和山上。这里山势挺拔,峭壁悬崖。巨岩、洞穴和为一体。道、儒、佛三种宗教的寺庙群生就山腰,是中国不同宗教同生共长、和谐发展的典范和楷模。它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分别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种工艺,硬是在一段悬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片阁楼洞天。它气势雄伟、构思大胆、布局精巧。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典范之一。


 

http://s10/middle/5daba2c4x894a2da4cbf9&690


     史载,距今600多年的明洪武年间,此地便已形成与现存建筑群相当的规模,“明郡守黄希英建,工部郎中赵之绪购藏经,构层楼以贮之”。清嘉靖年间这里不仅增加了大量寺庙,而且有了宫室和书院建筑,后多有改扩建。雍乾时又有了万寿宫等商业性会馆建筑及戏楼。光绪四年,又增建了祝圣桥上的状元楼(亦称魁星楼)。1956—1963年间,官方拨出专款,组织专人对青龙洞建筑群两度较大维修,后又对中元洞一组修复。1983年起,官方再次拨巨款对青龙洞、紫阳洞、万寿宫、香炉岩等各组古建筑全面抢救和修复,青龙洞古建筑群得以恢复原貌。

http://s10/middle/5daba2c4x894a2de1d069&690



http://s10/middle/5daba2c4x894a2e006cf9&690



http://s11/middle/5daba2c4x894a2e2e339a&690


http://s10/middle/5daba2c4x894a2e4ca6a9&690



http://s4/middle/5daba2c4x894a2e6b4263&690



http://s13/middle/5daba2c4x894a2e98f8ec&690



http://s12/middle/5daba2c4x894a2eb7872b&690



http://s13/middle/5daba2c4x894a2ee53bec&690



http://s10/middle/5daba2c4x894a2f03c689&690



http://s15/middle/5daba2c4x894a2f40d41e&690



http://s1/middle/5daba2c4x894a2f7de8a0&690



http://s12/middle/5daba2c4x894a2faba83b&690



http://s8/middle/5daba2c4x894a2fd979e7&690



http://s11/middle/5daba2c4x894a2ff7f70a&690

 

http://s7/middle/5daba2c4x894a2d3a00f6&690

http://s3/middle/5daba2c4x894a30168232&690



http://s12/middle/5daba2c4x894a396db21b&690



http://s1/middle/5daba2c4x894a397cde30&690



http://s1/middle/5daba2c4x894a39aab420&690



    这座建筑群有如群星灿烂,通常以青龙洞概言之,成了历代游人流连忘返之地,文人骚客咏叹之物。清人陈夔龙诗云:

  严城无鼓角,山水自宫商。邑侯喜见招,征旗生辉光。缅象桥东迈,一色苔藓苍。中元胜景出,绝壁纡羊肠。更上青龙顶,来阅读书堂。循循资善诱,狂狷进中行。佛楼肆筵席,德星聚一方。炼师求丹诀,蛮女进壶浆。嗟余谢鞅掌,不能涉稻粱。纵陪东山屐,愧此曲水觞。须臾日脚下,方钟和漏长。秉烛尽今夕,烟月付苍茫。


 

http://s2/middle/5daba2c4x894a39e7b491&690


    有清人赞曰:峭嶂嵯峨蛰龙踞,一朝破壁横飞去。龙飞变化谁复知,盘寓尚认云深处。危楼高构山之巅,水微茫挂槛前。凭栏未敢多立时,生恐凌风便上天。


 

http://s5/middle/5daba2c4x894a3a157384&690



http://s5/middle/5daba2c4x894a3a33f664&690



    【 延伸阅读 】  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背靠青山,面临绿水,依洞傍崖,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画栋雕梁,青瓦红墙,错落有致,曲径回廊,庭院幽静,。既有园林韵味,又具寺院风格。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分别采用了“下吊”、“借用”、“附岩”、“嵌入”、“筑台”等多种工艺,使其呈现出嘲中建楼”、“楼中藏洞”、“欲露先藏”、“欲扬先抑”,底层吊脚,阁楼悬空的独特风格。有一位建筑学家说:积麦山洞窟群举世闻名,青龙洞在依山而建直上山顶这一点上可与之比高;山西悬空寺蜚声中外,青龙洞在建筑艺术的精湛上较之更胜一筹。

  整个古建筑群建造在镇远中和山上的悬崖地带,南与卫城相接,西与府城隔河相望,包括“七寺八阁九座庙”,由祝圣桥、中元禅院、青龙洞、紫阳洞、万寿宫等古建筑群,三十五个单体建筑组成。青龙洞是出现年代最早的一组道教建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重修,明中叶扩建。紫阳洞即紫阳书院,明嘉靖九年(1530年)镇远知府黄希英建,清康熙十年(1673年)重修。原为纪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号“紫阳先生”)而建,原以传播儒学为主旨,是黔东地区较早兴办教育和传播儒家文化的地点之一。后期局部衍变为道教场所。中元禅院主要由大佛殿、千佛岩、望星楼和中元洞组成。据载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31年前后)。大佛殿正中供祀从缅甸迎请的玉佛释迦牟尼,两侧供文殊、普贤菩萨和十八罗汉。中元洞是一个天然溶洞,有北、西、南三个洞口,西洞口有一石台,传说是明初道人张三丰在此修炼时的卧榻,石床上方有钟乳石形同包袱、雨伞、草鞋等,相传为张三丰的遗物,洞内原有燃灯佛、千手观音、送子娘娘等佛像。

  青龙洞古建筑群是贵州境内建筑规模最大,构造最精巧的古建筑群,以其古朴的建筑风格和典雅的布局闻名于全国,但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融佛教庙宇、道教宫观、儒家书院为一体。

  来到镇远,站在舞阳河对岸远眺中和山上的青龙洞古建筑群,像是一幅巨大的风景画高悬于山水、天地之间。碧透的江水从山下静静流过,天幕上飘浮着朵朵白云,翠绿的山崖上镶嵌着一个烟雨楼阁的庞大建筑群,还有一座七孔的石桥将两岸连通。从山脚往上仰望,只见重楼危殿,层叠而起,贴壁凌空,参差错落,与山崖浑然一体。从侧面看,一座座梵宇宫观,楼台亭阁雄踞崖巅,好似一件巨型雕塑的艺术品。这样的建筑,在国内唯一能够和它媲美的只有山西恒山的悬空寺。它虽然险峻不如悬空寺,但缘色的山体和清幽的江水使它格外生色,而它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却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1988年,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和山坐落在镇远城东的舞阳河畔,山势突兀挺拔,悬崖峭壁,异岩突生,山腰有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等天然洞穴,以青龙洞最为著名。明初,道家飘然而来,在这里找到“洞天福地”,建起了真武观、玄妙观。嘉靖九年(1530年),镇远知府黄希英看中了这个清幽的地方,在此建起了紫阳书院。明代中叶以后,禅和诸子捧钵而来,于是有了中山寺、青龙洞寺。儒、道、佛三家纷沓而至,经过明清500多年时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这是贵州最大的一组古建筑群,占地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65平方米,包括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祝圣桥、香炉岩6组建筑。

  从中元洞进入,洞口上题有“中元禅院”四字,这里有大佛殿和藏经楼,有立于千佛岩上的望星楼,中元洞内既有张三丰修道之所又在崖壁上塑有千手观音佛像,佛、道共处,故以道家的“中元”和佛家的“禅院”命名。紫阳洞以紫阳书院命名,有供奉孔子的圣人殿,和科举时代的考棚,但与圣人殿骈体连翼的却是一座四角三层歇山顶的老君殿,供有雷神、太上老君和原始天真,“紫气东来”与“春风化雨”表明这里是“儒道相济,共享灵岩”。青龙洞建有正乙宫、吕祖殿、斗姥宫、玉皇阁等道教宫观,又在吕祖殿北侧建观音殿,两层的观音殿显然比四层的吕祖殿要低,于是将观音像塑在屋顶,而观音殿的上方则是玉皇大帝的凌霄殿,佛、道在此试比高低。在观音殿的岩下有一座正乙庙,供的是财神,往下是江西会馆“万寿宫”,它是一座用高大封火墙围成的三进院落,有牌坊、戏楼、厢楼、杨泗将军殿、许真君殿、文公祠及客房等单体建筑。香炉岩是一座临河的独立山体,建有疑岘亭,历代文人墨客多在此题咏。祝圣桥横跨舞阳河上,它是一座七孔石拱桥,桥上建有三层重檐八角攒尖顶的魁星阁,底层柱上有“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上骑象过桥来”的楹联。

  青龙洞建筑群堪称天下一绝,构思之精巧,布局之灵活,风格之多样,环境之和谐,都可谓建筑的大手笔。它在建筑上最高明之处,在于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悬崖峭壁、深沟浅壑、天然溶洞,创造一种“附崖建筑”,有的雄踞崖巅,有的横跨沟壑,有的立于崖畔,有的半依山岩,山体与建筑浑然一体。崎岖不平的山地,无须施以斧凿,或在悬崖前立一排木柱以为支撑,或因地势高低而分立长柱短柱,或以巨岩作为支撑点托起一座殿堂,甚至以一根独木建成一座“独柱亭”。有的在洞厅内建起一座寺庙而成“洞中有庙”,有的则是外面建庙而洞在其中,形成“洞中有阁,阁中有洞”的奇观。建筑物之间没有采用悬空寺的栈道而是利用洞穴、山路、沟壑造成“曲径通幽”的意境。寺庙宫观与江南庭院式建筑配合得十分默契,但又突出了山地建筑的特点。建筑物不在一个平面上,不同地势上的建筑叠加在一起,好似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富有立体感。建在山下的万寿宫,以高大的封火墙在视角上构成一个高大的平台,将整个建筑群抬升起来,显得巍然峨然,别具匠心。

  青龙洞古建筑群的最大奥秘,就在于它隐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佛寺、宫观、楼台亭阁、书院、会馆各有不同风格,在这里被一条“青龙”把他们串联起来,凝结在中和山的岩壁上,显得十分协调,天衣无缝。儒家的“中庸”,佛家的“慈悲”,道家的“顺其自然”,都在“以和为贵”的原则下“和平共处”。出世与入世之间,世俗与超凡之间,商贾与宗教之间,似乎在这里找到了某种契合,显得“和谐”、“兼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