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年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2009-02-09 12:12:21)
标签:

儿童青少年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教育

分类: 家长课堂

一:童年期:小学6-12岁左右

首先,这个阶段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习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儿童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学习活动是促使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3.重要一点: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的抽象逻辑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自我能力的评价等都是通过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而发展起来的。

 

二: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1. 认知的发展:

   主要是观察能力:观察:是有目的,有系统的知觉活动,观察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获得系统性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观察有三个属性:目的性,组织性,和深刻性。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将儿童观察能力分为:“列举”“描述”“解释”三个阶段。

2. 记忆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的记忆有哪些特点呢?

   一:儿童的短时记忆在9岁左右基本上达到了成人水平,而长时记忆在不断发展中,为什么有这两个区别呢,因为短时记忆是依赖于神经系统的成熟,而长时记忆是依赖于记忆的策略。记忆策略越精细,丰富,则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越长。

   二:儿童期的记忆主要有复述,组织,和系统化3种策略。复述是最简单的记忆策略,10岁以上的儿童能不用承认要求而自发利用复述来帮助记忆。组织策略是将材料按特定标准加以分类以帮助记忆的方法,小学阶段是组织策略发展最关键的时候。系统化策略也叫建构性记忆,是指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或心理结构,对记忆的材料进行加工,使记忆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的成分。

3. 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特点是儿童产生了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仅仅局限在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内。脱离了经验,童年期的儿童就不能利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来获得对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认识。

 

三、小学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一)兴趣缺乏:

  主要原因:

1、学习内容脱离生活: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生活的,尤其是儿童的生活,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是有相当大差距的,儿童的很多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是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的,是成人强加给他们的,这是导致孩子兴趣缺乏的根本原因。

2、需要得不到满足: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7个层次,由高到低:生理需求,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属于较高层次的认知需要,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安全需求也有保障,但他们往往都缺乏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的需要。

3、家长的期望值太高:有的家长功利色彩太浓,并把孩子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孩子平时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等,孩子成绩一旦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对孩子施压,造成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

4、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学生对学习感到很茫然,不知道为什么而学,该怎么学,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机械应对。

 

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

  1、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家长要有这样的意识:不要将孩子的学习与他们的日常生活隔离,应当将学习贯穿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帮助和引导儿童。

  2、让学生体会成功:尤其对于学习成绩较差,而又缺乏自信的孩子更应如此。切忌用孩子的短处去比别的孩子的长处,家长应该随时注意到孩子的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将孩子的目标细化成阶段计划,让孩子看到自己进步的希望,保持激情。

  3、促进兴趣迁移:使孩子广泛的兴趣中的积极因素迁移到学习上来,当孩子对功课以外的事物产生兴趣是,一味的阻挠是不明智的,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兴趣迁移的,将孩子对体育,文艺,收藏等方面的兴趣因势利导迁移到学习上来。

  4、指导学习方法: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很多孩子对学习不敢兴趣并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恰当。所以,对儿童进行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必要的,如指导孩子如何听课,如何回答问题,如何解题,如何复习等。

  5、欲速则不达,不能强迫孩子学习,逼得太紧,孩子会焦躁,不耐烦,潜意识产生反抗情绪。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带去博物馆,动物园,图书馆等地方。同时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首先要爱学习,求知欲强,不断进行学习,为孩子对知识保持兴趣做出榜样。

 

(二)记忆不佳:

  记忆的技巧:

1、培养学生以意义教育为主,很多家长让孩子死读书,死记硬背,心理学称为机械记忆,让孩子去反复背诵一些他们不理解的东西,会搞得孩子精疲力尽还记不住,所以应该提倡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机械记忆的比例很大,尤其对于一些材料如数学公式、定义、诗词、历史人物等,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所以我们强调教师和家长培养孩子意义识记的同时,培养必要的机械记忆。

2、及时复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根据遗忘规律,要想尽可能多地保持,首先要复习,尤其是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家长要督促孩子及时复习。实验证明:学习后9小时内复习10分钟比5天后复习1小时效果好。同时,还要让学生在一定时间间隔后,回过头再将记忆的材料背诵一遍,这样经交叉滚动式复习,记忆的材料会记得更牢。 

 3、过度记忆:在记忆学习材料时,很多孩子刚刚能背诵就停止记忆,认为已经记住了。其实这样的记忆效果一般不会太好,家长应该在学生刚刚能背诵的情况下,要求孩子再背诵几遍,即“过度记忆”一般而言,过度记忆要保持在50%-100%(如我4遍能记住了,再背2遍或者4遍效果最好)要适当。

 4、试图回忆:学生在背诵某些材料时,如果有部分暂时想不起来的,可告诉他们不要急着翻书查找,而应该努力去试着回忆,一旦经过这样的努力回忆,想起来的这部分内容,以后就很难忘记了。

5、整体与部分结合:以背诵课文为例,如果把较长的课文作为整体来记,很难,但如果将他分段背诵,记的速度就快得多。但要注意分段记忆要和整体记忆结合着用,从整体上把握要记得材料。

 6、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既要眼看、耳听、口讲、手写多种感官协同来记忆,这比单纯靠视觉或听觉效果要好,这样可以更多的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线索,从而提高回忆。 

7、交叉记忆:在记忆材料多的时候,将相似的内容的材料分散复习,不同的材料互相交叉,例如:背诵半小时英语单词,休息10分钟,再复习半小时数学公式等 ……..

 

(三)注意力不集中:

  比如上课时经常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要学习的内容上,关注教室内或窗外的某些无关事物,或者在桌上乱写画,随便说话,上课瞌睡等。

如何调适:

1、教师应尽可能使教学环境单纯化,力求简洁,切忌色彩过多。教师的穿着也应力求朴素大方,减少装饰品,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

2、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在学习开始之前准备好所有的书和文具。

3、限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以形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4、阅读时做一些动手的事情,例如做注解、画重点、写要点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将思想集中在阅读的内容上。

                                        北京仁爱慧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夏抱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