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2009-02-09 12:12:21)
标签:
儿童青少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育 |
分类: 家长课堂 |
一:童年期:小学6-12岁左右
首先,这个阶段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习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1.
2.
3.
三、小学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一)兴趣缺乏:
1、学习内容脱离生活: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生活的,尤其是儿童的生活,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是有相当大差距的,儿童的很多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是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的,是成人强加给他们的,这是导致孩子兴趣缺乏的根本原因。
2、需要得不到满足: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7个层次,由高到低:生理需求,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属于较高层次的认知需要,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安全需求也有保障,但他们往往都缺乏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的需要。
3、家长的期望值太高:有的家长功利色彩太浓,并把孩子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孩子平时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等,孩子成绩一旦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对孩子施压,造成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
4、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学生对学习感到很茫然,不知道为什么而学,该怎么学,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机械应对。
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记忆不佳:
1、培养学生以意义教育为主,很多家长让孩子死读书,死记硬背,心理学称为机械记忆,让孩子去反复背诵一些他们不理解的东西,会搞得孩子精疲力尽还记不住,所以应该提倡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机械记忆的比例很大,尤其对于一些材料如数学公式、定义、诗词、历史人物等,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所以我们强调教师和家长培养孩子意义识记的同时,培养必要的机械记忆。
2、及时复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根据遗忘规律,要想尽可能多地保持,首先要复习,尤其是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家长要督促孩子及时复习。实验证明:学习后9小时内复习10分钟比5天后复习1小时效果好。同时,还要让学生在一定时间间隔后,回过头再将记忆的材料背诵一遍,这样经交叉滚动式复习,记忆的材料会记得更牢。
5、整体与部分结合:以背诵课文为例,如果把较长的课文作为整体来记,很难,但如果将他分段背诵,记的速度就快得多。但要注意分段记忆要和整体记忆结合着用,从整体上把握要记得材料。
7、交叉记忆:在记忆材料多的时候,将相似的内容的材料分散复习,不同的材料互相交叉,例如:背诵半小时英语单词,休息10分钟,再复习半小时数学公式等 ……..
(三)注意力不集中:
如何调适:
1、教师应尽可能使教学环境单纯化,力求简洁,切忌色彩过多。教师的穿着也应力求朴素大方,减少装饰品,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
2、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在学习开始之前准备好所有的书和文具。
3、限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以形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4、阅读时做一些动手的事情,例如做注解、画重点、写要点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将思想集中在阅读的内容上。